TVB最近出了個新劇。
首播當日,香港地區收視率就破20點,引發了觀劇熱潮。
在內地觀眾看的還不多。
口碑卻呈現兩極分化。
豆瓣上四星五星的居多,但打1星的人數也不少,在比例圖中相當突出。
評論區裡,有人盛贊這部劇梗多,有情懷。
也有人說,這部劇是在碰瓷明星、消費逝者。
還有人直接罵TVB「不要臉」。
這個「不要臉」,倒是點了本劇的主題。
因為這部港劇的原名,就叫做「青春不要臉」。
而它另一個名字,則是——
《青春訓練班》
看海報,一個都不認識? 對了。
「老人臺」TVB,這次難得一見全部啓用新人。
導演林肯, 之前的作品《香港愛情故事》,叫好又叫座。
劇名中的 「不要臉」,其實源於劉德華的歌曲《17歲》。
「十七歲那日不要臉,參加了挑戰。」
《17歲》是華仔自己填詞的一首自傳式歌曲。
其下一句便是:
「明星也有訓練班,短短一年太新鮮」
這也恰好引出了本劇的背景。
沒錯,《青春訓練班》就是以1980年代TVB訓練班為背景,講述一眾懷揣演藝夢的年輕人故事。
香港九龍塘廣播道
眾所周知,這是香港影視界的黃金時代。
當年的TVB雄霸一時,捧紅了劉德華、梁朝偉、周星馳、張曼玉等天王巨星。
這部劇的原型,正是他們。
昔日無線「五虎將」
劇中有兩個男主,一個叫齊輕舟。
念起來有點拗口?
那就倒過來念:
舟,輕,齊。
周,星,馳。
名字玩梗,其設定也與「星爺」有諸多吻合之處。
齊輕舟從小就迷李小龍,家裡掛的全是李小龍海報。
他好幾次考訓練班沒被錄取,最後還是在好友的幫助下,才進入了夜間班。
這恰恰重現了星爺的追夢故事。
星爺當年也是連續兩次考訓練班都沒過,直到 第三次才在好友戚美珍的幫助下進入了夜間訓練班。
不僅經歷相似,齊輕舟的說話聲調和動作表情,都神似星爺。
許多段落,都是對星爺電影的經典重現。
聰明的你,一定知道來自星爺哪部電影
另一個主角,柳德榮。
是梁朝偉和劉德華的混合體。
周星馳和梁朝偉,很早就已經是好朋友。
當初偉仔陪著星爺,一起面試TVB訓練班。
結果偉仔被錄取,星爺卻落選了。
劇中,柳德榮和齊輕舟的兄弟情,顯然參照了這段故事。
然而,柳德榮在後期劇情中扮演「楊過」,而且對扮演「小龍女」的女星「妍妹」情有獨鐘。
在加上這名字,很顯然又是華仔了。
而女主角「妍妹」,更是三個「阿姐級」女星的混合體。
她剛登場就在《射彫英雄傳》裡扮演蓉兒,如同當時爆火的翁美玲。
後面又拍攝了紅極一時的牀墊廣告,呼應汪明荃。
最後還扮演了「小龍女」,對照陳玉蓮。
而另一位女主角Peggie,則是對應張曼玉Maggie。
Peggie從小在英國長大,後來參選港姐入行。
她參選港姐時穿的泳衣,和張曼玉一糢一樣。
至於瞞著爸爸參加訓練班的「星二代」,顯然參考了「大笑姑婆」吳君如。
連吳君如爸爸,香港著名演員、電視主持人夏春秋,都一起加了進去。
左為劇中人物,右為吳君如爸爸夏春秋
凡此種種,劇中的配角、情節、造型,全都有原型參考。
另外,TVB甚至使出了殺手鐧——各種80年代的珍貴資料片段。
三步一個小彩蛋,五步一個大彩蛋。
簡直讓經典港劇迷,如數家珍。
為了喚起無數華語 觀眾的集體記憶 。
本劇在制作上花了大力氣,複現當時的時代環境和物質氛圍。
八十年代香港
首集便充滿了香港七八十年代的各種符號。
亂糟糟木屋區的家庭式影院;
寄信到電視臺,求明星簽名照;
以及後來搬到公屋時,街邊的茶檔……
另外,劇集運用了CG特效,把劇中角色融入到TVB當年的資料影片裡。
包括訓練班試鏡,港姐競選等。
而其中的過場,則採用了動畫的形式。
舊時代氣息,配上新技術和新思維。
雖然濾鏡有點不適,個別場景缺乏質感。
但瑕不掩瑜,懷舊中不見老土,也算是及格。
懷舊劇中另一個不可缺少的,就是各種懷舊流行音樂和節點大事。
但一味的堆砌穿插,顯然是最偷懶的方法。
當年的《港囧》《匆匆那年》等青春片,就曾被網友大罵消費情懷。
就是因為他們毫無節制的使用這些元素,且完全游離在影片故事的發展之外。
而好的懷舊片,是把這些元素融入故事之中。
展現時代對個人影嚮的同時,又推動劇情發展。
《青春訓練班》中,齊輕舟和柳德榮的相遇,也來自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李小龍去世。
這天,小齊輕舟好不容易撿到一毛錢。
立刻狂奔去家庭式影院看李小龍。
還偶遇了「小胖子」柳德榮。
兩人一起進到屋裡看電視,柳德榮卻被老板多要兩毛錢。
因為他太胖,一個人占了兩個位子。
情急之下,齊輕舟坐到柳德榮身上。
二人就這樣成為了好友。
電視開始,李小龍即將出現。
齊輕舟興奮的直拍手,但全場卻鴉雀無聲。
柳德榮提醒他說,你沒聽收音機麼。
原來,李小龍剛剛去世了。
時代氣氛的營造,兩個人物的性格和家境對比,友誼的建立。
種種細節,結合大事件,全在這個開場段落完成,可謂是巧思。
然而,這些都不是一部懷舊劇成功的關鍵。
懷舊,懷的從來不是舊,是每個人的青春。
青春路上的追夢成長,同僚友情,家庭親情,以及少男少女間的青澀愛情,這些母題才是超越時代的永恆共鳴。
就好比《請回答1988》。
明明是部南韓懷舊劇,豆瓣評分卻高達9.6,無數中國網友為它暴風哭泣。
因為太多的青春細節,是不受時代和地域的限制的。
比如狗煥的憂愁,暗含著許許多多「沒說出口的心意」。
再比如「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刺中每一個孩子與家人的和解。
《青春訓練班》雖然參考了各大巨星的陳年往事,但它畢竟不是一部傳記。
它更像是在描繪一種眾生相,呈現那個時代年輕人的精神面貌和成長歷程。
男主柳德榮,高中畢業後沒考上大學,就在老爸的街邊當幫手。
但懶得要死,整天窩在家裡看偶像「妍妹」。
某天,他突然生了場大病,沒想到瘦成了靚仔。
之後又被齊輕舟拉去報考訓練班。
但他認為自己還是會變肥,於是繼續自暴自棄。
一次偶然,他知道家裡最近欠了很多錢。
爸爸幫親戚擔保高利貸,結果親戚跑路。
所有人都瞞著他, 因為他大病初愈,而且根本沒人指望他能幫甚麼忙。
柳德榮如夢初醒,奔去面檔,卻看見爸爸在吃剩下來的面渣。
年少時,總是無憂無慮。
直到你明白,你的輕松是有人幫你負重前行。
長大,只是一瞬間的事。
另外,柳德榮和齊輕舟的友情,也讓人動容。
齊輕舟從小的目標就是成為第二個李小龍。
個子矮,他就每天喝牛奶,跳繩,做倒立。
考訓練班,一次不行,就兩次三次,直到考上為止。
比起他來,柳德榮更像是躺平族。
他從小家庭不錯,心態也不錯,一直沒甚麼鬥志。
認識齊輕舟以後,他每次想要退縮時,都會被齊輕舟推著向前,或者無意間被他激勵。
二人性格互補,也在追夢路上互相扶持。
而劇中對訓練班學員事業軌跡的展現,也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現實。
雖說同為訓練班畢業,但歸宿落差巨大。
有人排名第一,最後卻只能給人伴舞。
有人就順利成為當紅小生花旦,風頭無兩。
但這些已經紅了的學員,也並非沒煩惱。
每天拍戲連軸轉困得不行,在電梯裡直接睡倒。
而女明星的情況更惡劣,除了數不清的飯局,還要提防各種不懷好意的男明星。
說是收工一起去九龍塘喝糖水,實則意在開房。
果斷拒絕,還要被人污衊說裝清純。
而處在最底層的訓練班學員,日子就更不好過。
訓練班四人組本來有機會在臺慶中露面。
卻被囂張的當紅小生壓迫,最終沒能演出。
年輕人在初入社會時,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不公。
這些情節,並沒有在劇中被忽視。
齊輕舟正如早年的星爺一樣,一直跑龍套。
清兵演員缺人,讓他頂上。
對面蒙古兵缺人,也讓他頂上。
好不容易有一個露臉的角色。
他就為自己瘋狂加戲,多一點表現機會。
甚至為了一句臺詞,苦苦哀求導演再給他一個機會補拍。
「我想做個好演員,說好每一句對白」
因為,不管外界環境如何,不管他人如何看待你。
最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自己,如何選擇。
親情、友情、愛情,以及追夢歷程中的艱辛,在《青春訓練班》中都有呈現。
盡管部分節奏和表演有問題,但整體明快鮮亮,是一部足夠有趣且勵志的港劇。
很多網友說,這部劇很容易讓人想起1997年的TVB電視劇《難兄難弟》。
同樣兄弟二人,同樣映射三十年前逐夢香港演藝圈的故事。
但相比之下,《難兄難弟》遠比《青春訓練班》更令人百感交集。
吳鎮宇扮演的「源哥」,傻人有傻福,一路星運暢通。
一直奉行「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俠骨熱腸。
羅嘉良扮演的「奇哥」,父親是罪犯,母親很早就去世。
一心想當演員,但一直跑龍套。
明明比任何人都要努力,但總是錯失一次次機會。
另外,劇中還有各種小人物,比如阿珍。
明明溫柔善良,卻因父親欠債,被賣到馬來當妓女。
這也正是港劇令人難忘的特色。
拋去「做人,最緊要是開心」的套路。
它總能在極盡癲狂過火的搞笑後,滲出一種小人物的心酸。
時代的悲情也好,社會的無奈也罷。
終究,不過「唏噓」二字。
香港這幾年,似乎掀起了一股懷舊風。
就連內地也在懷舊以前的港臺。
大灣區哥哥們,在舞臺上唱著三十年前的老歌。
他們的老婆們,則一邊請吃飯,一邊回憶TVB訓練班往事。
港風濾鏡,更是成為了一種神級的存在。
我們懷念經典港風,其實也是在懷念自己的青春。
懷念一個已然消逝的黃金時代。
但,僅僅是懷舊感傷,並不足夠。
重要的還是借古鑒今,望向未來。
而這,也正是《青春訓練班》的真正用意:
它並非只是販賣情懷,而是試圖為當下的年輕人註入一份勉勵。
告訴大家,成功永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每一個大明星,都是從小人物奮鬥出來的。
為了追夢,年輕人,還可以再多一點「不要臉」。
來源:獨立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