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放鹿
丫頭教著名代表人物劉曉慶女士,最近終於演了個老太太。
還是個十分討年輕人喜歡的老太太——
拒絕賣自己的房給兒子換房、做生意,堅持對兒女的資助到大學畢業就結束;
喜歡自己待著,孫女想來她家借住,也要先說好,「你只能住幾天,住久了我彆扭」。
一時被網友贊為「人間清醒」。
編劇不知道刷了多少熱搜話題,才能寫出來這麼一個專對年輕人胃口的老年角色。
我本以為大家是期待自己的父母能跟白奶奶一樣清醒,看著看著才發現,原來他們投射的是自己。
手裡有錢,生活自由,還能心志堅定,在親戚朋友、兒女孫輩要錢的時候,做到「六親不認」。
活脫脫就是年輕人夢想中的老年生活。
反過來,要是這幫年輕人的父母真像白奶奶這樣,拆遷款自己拿,兒子買房不支持,孫女留學不贊助。
他們就立刻成了那個要錢要不到、指責母親太自私的兒子。
「我可以啃老,
別人不能啃我」
劉曉慶演的這位「人間清醒白奶奶」,看起來十分進步和正確。
沒有一點萬事將就的市井氣,不會稀里糊塗就被兒子幾句「我給你養老」騙了。
兒子罵她不支持自己:「哪有您這樣做媽的,防自己的孩子跟防賊似的。」
她一怒之下,能直接斷絕母子關係。
看著的確過癮,比新聞里那些被兒女、親戚欺負的老太太酷多了。
可她對年輕人最大的吸引力,還是簡單粗暴的有錢。
上個世紀的名牌大學生,有文化、有見識;
一個人住著北京城裡的大別墅,理財賬戶里還躺著上百萬的養老金;
自己在家喜歡彈琴唱歌,去了公園就是合唱團里的C位,還有同樣體面的退休老頭對她芳心暗許。
又有錢又自由,完全掌控自己生活里的一切,不必把晚年生活寄托在兒子身上。
所謂「清醒」的前提,是劇本賦予她的殷實背景。
這讓我想起上一個被年輕人崇拜不已的中老年人,《小捨得》里的南儷媽媽趙娜。
一樣的好出身好家底,每天的生活就是喝下午茶、做美甲,出門帶回一束花。
一輩子十指不沾陽春水,連換個枕套,女兒都心疼她刮花了剛做好的漂亮指甲。
她們過著金貴又瀟洒的人生,在電視劇里充當著世外高人的角色。
負責在年輕的主角們陷於俗事、一團亂麻的時候,蹦出來提供幾句看透一切、豁達明凈的醒世格言。
年輕網友為她們的清醒鼓掌,紛紛夢想著自己晚年的時候,能像她們一樣安逸。
可現實里的大部分年輕人,既沒有那樣的財富與自由,也沒有獨立的能力和勇氣。
反而更像是白奶奶那個不成器的兒子。
靠自己買房、成家,沒幾個年輕人能做到,啃老早就在「掏空六個錢包」的調侃中,成了一種自然而然的社會現象。
如今關於家庭關係、代際關係的網路討論,幾乎都成了大型雙標現場。
彷彿昨天還在聲淚俱下地控訴「父母不支持我的事業」,今天就能齊心協力把「人間清醒、拒絕啃老」刷上熱搜。
站哪一方,全看代入的是什麼角色。
代入是孩子的時候,「父母賺錢就是為了讓我過上好日子」。
花他們的錢,過沒有壓力的開開心心的生活,有什麼不好?
還有人搬出周杰倫近20年前寫的老歌《外婆》里那句歌詞,「她要的是陪伴,而不是六百塊。」
力證工作賺錢不如啃老,你好我好大家好。
帖子里說:「我家祖母85了,我現在辭職在家基本全天陪我家老人……老人不知道多開心。」
下面有網友問,這位開心的老人生活費誰出。
樓主回答說,她有退休費。
如果真是一方有錢願意給花,一方逃離內卷樂得自在,倒也沒什麼好說的。
但還有很多父母,養不起那麼大一個孩子,甚至自己都沒有退休費可領。
在習慣了「父母無私」的年輕人眼裡,這種原生家庭就是罪過。
此前有一位網友上網投稿,說自己28了父母還不給買房,導致他「壓力很大」。
還把#父母該不該為我買房#的話題也吵上了熱榜。
不少年輕人在這個話題下留言:「起碼要出個首付吧。」
這部分人習慣了住著父母買的房子,干著父母找關係來的工作。
然後在看到白奶奶拒絕被啃老的時候,大聲叫好。
活像自己是那個有錢有閑的老人,正在捍衛自己的錢包。
有人總結這種雙標心態:「我的父母該給我買,我不該給我兒子買。」
他們想要的哪裡是什麼「人間清醒」,說到底,不過是做著有錢、有閑、還沒人管的夢罷了。
「人間不清醒」的家庭關係,
才是真實的大多數
看電視讚美角色的人間清醒,是沒有成本的。
現實里的普通人,大都清醒不起。
年輕人其實知道靠自己買不起房,大多數父母,也知道靠自己養不起老。
手裡那點錢,全靠半輩子省吃儉用硬攢,還要跟親家湊一湊,才夠孩子一套房的首付。
留在自己手裡,也許還不夠生一場大病的醫藥費,不如拿出來支援孩子買房、搞事業,然後順理成章地把晚年交託出去。
農耕文明留下的傳統,養兒最直接的好處,就是等你老了有人照顧。
前幾十年傾其所有的養育子女、照顧孫輩,都是在為人生最後的十幾二十年購買保險。
他們按部就班地執行養兒防老的規則,給他們買房買車,賭一份安享晚年的回報。
按照原來的規則,年輕人享受被援助的好處,則默認要讓渡一部分話語權,作為交換。
就像《流金歲月》里那位蔣奶奶,養著兒子一家人,條件就是所有人都得聽她的。
吃飯的規矩、兒媳的品行,隨她怎麼批評嫌棄,別人都無法置喙。
兩代人之間,往往是互相啃食,越纏越深。
當然,最後還是上一代更吃虧,因為他們被啃的時間更長,拒絕的代價更大。
可現在年輕人的問題就在於,喊慣了獨立人生的口號,已經不能接受把話語權分給父母這回事了。
從房子怎麼裝修,到什麼時候結婚、孩子用尿布還是尿不濕,雙方都覺得應該自己說了算。
一方理直氣壯:「我出了這麼多錢。」另一方咬牙切齒:「你們老年人懂什麼。」
他們期待的不是真正的切割,而是渴望所有的支持、理解,但拒絕任何形式的干預。
無非是想占啃老的好處,又不想支付約定俗成的代價。
上一輩人大都還在按照舊規矩辦事,給你全部,等你反哺;
而年輕人已經在互聯網裡進化了,只想要全部的、無私的愛,不想要任何的指手畫腳、責任負擔。
出現在熱搜上的「理想父母」「清醒家庭」,很容易戳到年輕人的嗨點。
拿著幾張台詞截圖,就把身邊的家庭關係都往那個模板里套。
可現實哪有那麼簡單。
就像婚姻一樣,兩個普通人的財富、能力結合在一起,以求1+1大於2的效果。
沒什麼錢的普通爹媽和年輕人,你幫我湊首付,我幫你養老,也跟這個差不多。
在生活的壓力和衰老的恐懼面前,血緣就是他們認知里最可靠的東西。
這些普通人的生活,被影視劇里的理想人物、年輕人的期待一起對比成了「人間不清醒」。
可實際上,不過都是「人間不得已」而已。
能靠自己完全不啃老的孩子,和能靠自己養老完全不依賴孩子的父母,原本都一樣罕見。
年輕人卻只承認前半句,期待著父輩能自行超越下半句,這著實想得太美了。
兩邊的便宜都想占,
憑什麼?
前陣子,《非正式會談》剛好聊了一下所謂「父母的管控欲」,在我看來,也是年輕人雙標的表現之一。
關於父母的討論,永遠都是「憑什麼管我/干涉我/不尊重我」。
什麼父母太嘮叨、不接電話就一驚一乍,或是插手孩子的職業選擇、婚戀對象,一切行為都被嚴厲指責為「管控」。
佔領網路高地的他們,甩起鍋來太得心應手了,很容易把自己塑造為被管控的受害者,是父母奪我自由、予我陰影。
訴起苦來個個仇深似海,恨不得立馬跟原生家庭切割清楚。
卻絕口不提自己能不能獨立、有沒有享受「被管控」的好處。
陳銘在節目里提到:「控制永遠是共謀的結果。」
一個真正能做到獨立自主、價值自洽的人,不會依賴上一輩人的保護和贈與,反過來,也自然有足夠的底氣去反抗控制。
這當然很難做到。需要勇氣和決心,需要能力、付出和忍耐。
能完全做到的例子,通常也只有影視劇里住大別墅、不愁吃不愁穿的角色。
比如《都挺好》里的蘇明玉,全家就屬她最有底氣罵蘇明成啃老。
用爹媽的錢出國留學的大哥不行,一輩子都靠老婆孩子活著的蘇大強也不行。
但它本來就是年輕人嘴裡渴望的那種獨立、清醒的家庭關係的代價之一。
要想理直氣壯地喊出誰都無權干涉你,就不要佔別人丁點的便宜。
這才是邏輯自洽的理智、冷靜的家庭。
而不是想要自由的時候抱怨「管太多」,想要支持的時候又抱怨「不夠多」。
被年輕人嫌棄的傳統家庭關係,奉行的是互相虧欠的準則。
錢財、精力,我有的時候分你一點,等我老了你就還給我,一來一往之間,就是混沌的親情。
跟電視劇里、熱搜榜上那種更現代、進步和冷靜的處理方式比起來,它不一定更好,也不一定更壞。
精緻正確的理念,往往無法指導生活,人只能在不同處境里儘可能做出對自己最好的選擇。
選擇了哪一種,就得承擔它的代價。
世上沒人能在兩邊都佔便宜,除了互聯網上刷著熱搜罵著娘的年輕人。
來源: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