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有。
限於那些沒走紅的。
一個顯著的變化。
曾經被譽為 ” 娛樂圈鬼見愁 “” 演藝圈照妖鏡 ” 的易立競,憑借自己的犀利訪談一炮而紅後,在今年的新節目中,明顯變得 ” 佛 ” 了。

去年一年,她在節目中,絲毫不講情面、刨根問底地追問,讓明星們連連求饒的懟人名場面,還有誰沒看過的?
比如問當年還是暢銷書作家、百億票房導演、萬千青少年心中偶像的郭敬明:怎麼看待自己身上的抄襲風波?

圖源:《易時間》
把口口聲聲說要關註知識產權保護的郭敬明逼得頻頻「戰術喝水」。
問曾經還擁有一個幸福家庭的李小璐:怎麼看網友批評你矯情、假、不真誠、愛秀?

圖源:《易時間》
讓李小璐原本就不再生動的臉又僵了三分。
去年,《乘風破浪的姐姐》的播出,引起了現象級討論。
但易立競為這檔節目做的衍生節目,《定義 2020》,口碑比《姐姐》還要高。
在這檔節目中,天不怕地不怕,30 個姐姐中的大姐大寧靜,被易立競逼得間接承認了自己怕輸。

圖源:《定義 2020》
一直以低調演員示人,說自己不愛名利的萬茜,被易立競拆穿其實挺想「紅」。

圖源:《定義 2021》
然而就在她因為自己敢講、敢說的採訪風格而走紅之後。
今年她帶著新的人物訪談節目,《定義 2021》回歸,評價卻跟之前完全變了:

上:《定義 2020 》

下:《定義 2021》
《定義 2021》到底怎樣?
用網友的話概括:問題變得乏善可陳,整個節目溫馨而無趣,節目裡的人說著註水的話,玩著無聊的游戲。
不是說溫情就不好。
但,她是易立競。
曾經她節目的主題,是「不迎合、不輕薄、不盲從、不回避」。
如果不是因為她那麼敢問,今天的易立競,怎麼會這樣紅呢?
現在呢?
是紅了,就不敢得罪人了麼?
問題似乎沒有這麼簡單。

易立競為甚麼能火?
要想搞清楚易立競為甚麼變了,就得先聊聊她究竟是怎麼走紅的。
她身上顯而易見的標簽有兩個:犀利、毒舌。
因為特別的採訪風格,她的大眾緣總是喜惡參半。
喜歡她的,覺得她的採訪節目讓人過癮。
不喜歡她的,說她鋒芒太甚,讓人觀感不佳。
喜歡與否,並不重要。
只是有一點毋庸置疑:對於現在的娛樂圈來說,易立競的主持風格,格外難得。
易立競有個別名:明星黑名單上的女人。
因為她從不肯點到即止地發問,非要和他們「較勁」,逼得他們不再重複在無數採訪中背得爛熟的官方發言。
她在《吐槽大會》,問寫錯張愛玲句子而遭質疑的馬思純:

圖源:《吐槽大會》
問偶像歌手陳卓璇,作為藝人是否有作品:

圖源:《吐槽大會》
對於那些資深藝人,她問得更狠。
問孫紅雷,接《戰國》這樣的片子,是因為錢砸得太狠了麼?

圖源:《易見》
問黃曉明:怎麼看待大眾評價你 ” 笑起來邪魅狂狷、傑克蘇、演技不好、自戀」?

圖源:《立場》
大張偉曾經這樣評價易立競:像學校裡的政教處主任。

圖源: 《吐槽大會》
這評價很傳神。
平時總是被眾星捧月的藝人們,面對易立競,總是要被問到做藝,甚至做人的「功課」。
我們有多久沒見過敢讓明星下不來臺的訪問者了?
有人之所以不喜歡易立競,正是因為這一點。
她姐記得,有段時間娛樂圈特別喜歡誇一個主持人情商高。
表現為他們能讓每一個嘉賓,尤其是新人感覺到賓至如歸。

在高度娛樂化的綜藝節目、晚會上,這種特質是好的。
但到了偏嚴肅的人物訪談類節目裡,觀眾想看到的,卻不僅僅是照顧嘉賓情緒,只問那些對嘉賓不痛不癢的問題的畫面。
易立競曾說,自己問問題時有個標準。
” 當被採訪人說不要再聊這個話題了,我就知道接下來就只聊這個話題。”
她是不知道這樣會得罪人麼?
當然知道。
但做節目,是只為明星服務的麼?
表面一團和氣的娛樂節目,我們看的太多了。
而易立競一問到底的採訪風格,確實,問出了很多大眾想了解的問題,是娛樂圈裡少見的不討好明星的聲音。

圖源:《立場》
於是易立競火了,她這個人也逐漸被推上臺前。
上季《吐槽大會》,她充分發揮了她敢於犀利發問的特點。雖然不是冠軍,但一直是討論度排名前三位。
還簽約了楊天真的壹心娛樂,和馬思純、春夏等人做了同事。

圖源:《吐槽大會》
商務廣告片,也拍了不少。

無論是接廣告還是上綜藝,易立競提供的都是一種能言敢言的角色。
回到自己的老本行人物訪談上,她卻變了。
她採訪趙文卓。
話到嘴邊,又被她咽下。

圖源:《定義 2021》
採訪大灣區哥哥們。連時間都沒平衡好,cue 流程也不順暢。
功課也顯然做得不紮實,很多問題接不上。

圖源:《定義 2021》
曾經她說自己想做的節目,不是談笑風生式的。

圖源:《立場》
而現在。
是在其他節目裡都似曾相識的場面,是她頗為抵觸的「談笑風生」。

顯得那些對易立競的採訪風格有所耳聞的嘉賓們,在鏡頭表現出來的對於易立競的害怕和警惕,都太多餘了。

圖源:《定義 2021 》
這當然不能歸結為易立競失職。
事實上,節目組一開始就說明,這檔節目裡易立競的身份,是個好奇者。
這不是一檔深度訪談,她不再承擔替觀眾挖掘出更多豐富細節的任務,她只提供一種屬於自己的視角,她的好奇,她的判斷。

圖源:《定義 2021》
但這樣的嘗試,觀眾似乎沒買單。
她變了,節目的評分變了,大家對於她的評判,也變了。

火了,就不敢說真話了
為甚麼我們那麼在意易立競的轉變?
或許是因為,大家對於易立競,期待頗高。
她在新節目中展現的,是丟掉了自己的專業和個性,反而去做她不擅長的——在綜藝裡做游戲,維持場面。
這樣的改變,我不意外,只是有些唏噓。
在成為大眾熟知的易立競之前,她是《南方人物周刊》前主筆,1999 年就入行做記者的資深媒體人,被譽為 ” 中國最好的人物訪談記者 “。

圖源:《立場》
她的稿件兩次被評為《南方周末》「傳媒致敬之年度文化報道」。在記者領域,她已做到了行業內的頂尖水平。
她的代表作,在百度百科上可以輕易查到。
比如這篇《病人崔永元》:

圖源:《南方人物周刊》
在這篇稿子裡,他們聊了很多現在來看也比較敏感的問題。
比如公共電視庸俗化、虛假制作電影票房等話題。
能讓受訪者說出種種敏感話題,足見其水準。
易立競後來從文字採訪轉作視頻類採訪節目:《易時間》《易見》《立場》……
在豆瓣上的評分分別為:8.8、8.8、8.2 分。

圖源:豆瓣
盡管在一些人心目中,是非常優質的深度訪談類節目。
但,在《定義 2020》之前,又有多少人看過這些節目呢?
受眾少,影嚮力小。
十年記者生涯,最後抵不上《乘風破浪的姐姐》帶來的一波流量。
可走紅也意味著,走向被更多人看到的舞臺。
還保持一貫風格,行得通麼?
變的豈止是易立競。
或許你早就發現了,現在能聊點真東西的談話類節目,越來越少了。
曾經我們有過這樣的節目:
《實話實說》。

節目設立的初衷,就是給許多人一個說真話的空間。
所討論的內容,涉及範圍相當廣泛。
有期節目,現在看來,能播出都不可思議。
《實話實說》做過一期有關 ” 十年浩劫 ” 的節目。
找來一名曾舉報過自己老師的學生,兩人在節目再次見面,那期節目叫《老師,對不起》。
這種尺度的選題,《實話實說》做過許多。
節目不設臺本,不彩排,很敢,也很真。
可是後來,崔永元辭任了《實話實說》的主持人。
後來他在接受易立競採訪時,承認道,自己離開《實話實說》,是因為節目越來越脫離現實、不痛不癢。

我們還有過一檔節目:《有話好說》。

圖源 :《有話好說》
先後拍過艾滋病兒童、買兇殺人的政法委書記、武鋼舞弊事件 ……
後來許知遠採訪主持人馬東,問這檔節目為甚麼停播。馬東苦笑:
” 因為做了同性戀話題。”

圖源:《十三邀》
也許你還記得《鏘鏘三人行》。每周一到周五,你都能看到三個老男人圍坐在桌前一頓侃。
主持人竇文濤自己評價過這檔節目:” 不求高度,只求廣度;不求深度,只求溫度;不求結論,只求趣味。”

圖源:《鏘鏘三人行》
雖是這麼說,但其實《鏘鏘三人行》從來不缺乏深度。
聊過禽流感、礦難、天價藥費、知識產權、校園弊案、老齡社會……都是社會焦點話題。
請來過王安憶、李敖、李銀河、白先勇、王蒙、陳丹青、馬未都……都是名人高知。

圖源:《鏘鏘三人行》
後來節目停播,三個主持人重新開了一檔新節目《圓桌派》。
人沒變,但尺度明顯收斂了許多,只敢聊些虛的。

變的不只是這些文化類節目,娛樂類節目也變了。
一檔《康熙來了》,百無禁忌的小 s 和書生蔡康永敢調侃一切。

後來《康熙》關了,蔡康永和小 S 又開一檔新節目,經費肉眼可見地上漲,但,只敢在安全範圍內打轉,節目肉眼可見地變尷尬了。

圖源:《花花萬物》
變的還有《奇葩說》。
這檔節目剛開播時,身邊的年輕人都特別著迷。節目也是甚麼話題都敢說,甚麼話題都敢做。
後來呢?伴隨著爭議,節目只能越來越保守了。
圖源:知乎
為甚麼大家都變了?
有件事我們早就心照不宣:
說真話、求真相是有風險的。
想要在這個圈子活得更久,就早晚要學會說不痛不癢的真話、無傷大雅的假話,能別開口還是別了
為甚麼對這種改變這樣痛心呢?
因為我難以想象一個不能說真話的,只能充滿虛假人設的世界。
看過一篇娛樂記者寫的文章,講採訪明星藝人的流程。
很多讀者覺得很震驚,其實這是很多媒體從業人都不覺得新鮮的場面。

圖源:《小風小浪》
她姐的一個朋友,跟我吐槽過採訪藝人的流程有多糟心。
採訪藝人,先給藝人團隊審大綱,哪些問題不想聊,會被直接砍掉。
到了現場,明顯知道藝人在背答案,但是沒辦法,硬著頭皮也得把稿子寫出來。
稿子發出之前,還要再給藝人對一遍。藝人團隊確認後,才能發出去。
2020 年就鬧出過這樣一個新聞,某媒體人發文爆料,說被宣傳方踢出群聊,不按規矩發通稿就別想發稿。

娛樂圈的假,假得可以。
那些鋪天蓋地的報道有可能是通稿,敬業、謙虛、純情的人設可能都是虛的。微博上的熱搜和轉發花點錢就能刷出來,構建了一個一個虛假的偶像。
然後呢,就是現在一個接一個的翻車。現在的我們還信這些東西麼?不敢信了。
這種虛假的風氣,也傳染到了普通人身上。
發條微博表達真實的情緒,要在前面加上「非槓」、「不是黑」、「槓就是你對」等一長串的前提,生怕被人順著網線摸過來,逼得你只好刪掉微博。

對於那些不認同的觀點,我們不再試圖理性討論,因為我們不知道對面是誰,不知道要花多時間成本去告訴對方,我只是表達一種不同的聲音而已,希望你不要再和我爭執了。

圖源:《逃走的女人》
甚至我們見慣了那些看不得別人發表不一樣聲音的人用舉報、網暴等方式讓一個人閉嘴,我們只是學會了不再去表達。
於是市面上只剩下了一種聲音。他們聲音好大,而除了這樣的聲音之外,那些細小的、不同的聲音被抽走了,好像從來沒人有異議一樣。
可是我們不能假裝看不見那些聲音消失後的空白。
那些空白就在我們身邊,它巨大,它讓人無法轉過頭去,只能恐懼地望著它。
我們知道很多聲音是虛假的,是編出來的,可是我們只能聽到它。而那些本來在發出不同聲音的人,都被迫不再吶喊了。
這樣的事情越多,我們越害怕。
我們沒有能力去鑒定誰是真的,誰是假的。我們懷疑每個人都是虛假的。然後我們也用偽裝保護自己,共同表演這種虛假。
能不能不再這樣了?
能不能讓更多的聲音出現,不再黨同伐異,不再讓人人自危了?
我懷念以前的易立競。
因為我不想只聽見一種聲音。
因為我想維護自己說真話的勇氣。
參考資料:
南方人物周刊:《病人崔永元》
影探:《停播的第四年,想它》
小風小浪:《吳亦凡和頂流時代,滾蛋吧》
蹦迪班長:《馬東二十年:拋棄憤怒,依舊見悲涼》
蹦迪班長:《崔永元時代的 < 實話實說 >》,讓我們中了甚麼毒?》
監制 – 她姐
作者 – 阿朱
微博 – @她刊 iii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