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的追星路:一個粉絲的自我修養

徐悲鴻的追星路:一個粉絲的自我修養

提起徐悲鴻,想必許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馬!」

徐悲鴻的追星路:一個粉絲的自我修養

以及他有著「東方維納斯」美譽的素描女人體

還有他的眾多成就:把西方藝術手法融入到中國畫中,歸國後長期從事美術教育,被譽為中國美術教育的奠基者,國際評論稱譽他為「中國近代繪畫之父」。

徐悲鴻自畫像 1925年作

徐悲鴻的藝術人生,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有一個人對他影嚮至深,那就是他一生的偶像——任伯年。

今天萃花就要給大家講一講一個小粉絲的追星史。

徐悲鴻《愚公移山》徐悲鴻紀念館藏

徐悲鴻當年是一位追星的「90後」,他出生於1895年的晚清,家境貧寒,自幼隨著父親學習詩文書畫,據說一次徐悲鴻父親進城,回家憶仿任伯年《斬樹鐘馗》一畫,由此知道了任伯年的名頭。徐悲鴻一生都極其推崇任伯年,或許就起於這驚鴻一瞥。

 任伯年《鐘馗圖》

任伯年也叫任頤,名頤,字伯年,是清末「海上畫派」的佼佼者,任伯年的繪畫發軔於民間藝術,山水、花鳥、人物等無一不能,又吸收西畫的速寫、設色等技法,形成了獨特的畫風。

 任伯年《清流小舟》中國美術館藏

一個人的性格、偏好的形成,往往取決於他在十幾歲時接觸的人事物,徐悲鴻今後的畫風,莫不受到任伯年的影嚮。

可惜任伯年逝世時,徐悲鴻還不到一歲,已無法見到偶像的風採,更無法與他交流繪畫心得,只能通過任伯年畫集,一次次與偶像 「神交」。

 任伯年《桃花雙雞圖》

 徐悲鴻《雞》

現在的粉絲為愛豆(idol)做的事,徐悲鴻幾乎都做過!

追星姿勢1:去偶像所在的城市

任伯年28歲時來到上海,長期在上海賣畫為生,徐悲鴻17歲時也曾一度到上海賣畫為生,並想借機學習西方繪畫,但因父親病重而返回老家,20歲時又再戰上海,並進入震旦大學學習。

追星姿勢2:學偶像的喜好

西畫技法是任伯年作品的一大特徵,也是徐悲鴻少年時就立志要學習的內容。

1919年,在北洋政府的資助下,徐悲鴻考入法國巴黎國立美術學校,接受正規的西方繪畫教育,學習油畫、素描等,並游歷西歐諸國,觀摩研究西方美術。

在法國,徐悲鴻還有幸結識了著名畫家柯羅的弟子藝術大師達仰,每星期日,他都攜畫到達仰畫室求教。

 徐悲鴻《浴》1924年作

 徐悲鴻《老人像》1924年,徐悲鴻紀念館藏

留學4年之後,徐悲鴻的繪畫水平已達到可與歐洲同時期的藝術家相媲美的地步,其油畫作品《老婦》入選法國國家美術展覽會。

 徐悲鴻《老婦》

任伯年並沒有留學機會,照此推斷,小粉絲徐悲鴻的西畫技法應該也已經遠遠超越他的偶像了。(突然勵志!)

追星姿勢3:為偶像畫像

任伯年照片

徐悲鴻繪任伯年油畫肖像 1927年繪

徐悲鴻雖然沒機會見到偶像真人,在他掌握西方油畫技巧後,為任伯年畫了一副形神兼備的肖像,筆觸裡都是粉絲滿滿的愛意!

追星姿勢4:向他人賣偶像安利

任伯年是海上畫派的一流畫家,早已聲名遠播,但粉絲的徵途當然是星辰大海,恨不得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他的好!

任伯年《鐘進士斬狐圖》

徐悲鴻從1930年起,對任伯年的弟子、後人等做了詳實的考據和深入訪查,前後經歷了二十年,為任伯年編寫了年譜,並寫成《任伯年評傳》發表於《任伯年畫集》。

在文章中,徐悲鴻盡情抒發了一個粉絲對偶像的終極熱愛,稱任伯年是「仇十洲以後中國畫家第一人」而且贊美得有理有據,讓人信服。

「學畫必須從人物入手,且必須能畫人像,方見工力。及火候純青,則能揮寫自如,游行自在。……故舉古今真能作寫意畫者,必推伯年為極致。」


任伯年《梅花仕女圖》遼寧省博物館

「伯年於畫人像、人物、山水、花鳥,工寫、粗寫,莫不高妙,造詣可與並論。蓋能博精,更借卓絕之天秉,複遇渭長兄弟,得畫法正軌,得發展達此高超境界。」

任伯年《花鳥冊頁》,大都會博物館藏

其實早在在法國留學時,徐悲鴻就向外國人賣過安利了,而且對象還是他的老師達仰,達仰也對他任伯年的作品稱贊不已:

「多麼活潑的天機,在這些鮮明的水彩畫裡。多麼微妙的和諧,在這些如此密致的彩色中。由於一種如此清新的趣味,一種意到筆隨的手法。——並且只用最簡單的方術,——那樣從容的表現了如許多的物事,難道不是一位大藝術家的作品麼?任伯年真是一位大師。」


任伯年《團扇》

這段話還被放在了《任伯年評傳》的結尾。不妨猜想下小粉絲的潛臺詞:看我的偶像真厲害,連國外繪畫大師都這麼說!

追星姿勢5:收藏偶像周邊

喜歡一位畫家,當然就要買畫!徐悲鴻收藏的任伯年作品,一些是好友相贈,比如任伯年長女任霞的後人吳仲熊,把任伯年父女的數十幅遺作都送給了徐悲鴻,可以說是他生平最快樂的時刻了。


任伯年《花鳥圖冊》

一些是靠徐悲鴻自己掙來的,由於生活拮據,任伯年的作品很值錢,見到任伯年的畫,只能拿自己的畫和別人交換。

最初,徐悲鴻畫三、四張才能換偶像的一張畫,到了四十年代,徐悲鴻已名聲大盛一張徐畫就能換一張任畫。

從不斷追逐後塵的小粉絲,到終於能與偶像平起平坐,徐悲鴻的追星史就是個大寫加粗的勵志!


徐悲鴻《泰戈爾》1940年,徐悲鴻紀念館

徐悲鴻《五駿圖》1943年

除了自己的收藏外,在董希文所藏的《吳仲英先生像》還有徐悲鴻發的「彈幕」(題跋),又是一番激烈盛贊:

「伯年高藝雄才,觀察精妙絕倫,每作均有獨特境界,即如此作,其傳神阿堵無論矣;其章法一洗已往寫像恆格,而自然高逸簡雅,謂非天才得手!卅七年秋,悲鴻歡喜贊嘆題之。」

直至徐悲鴻辭世的1953年9月,還收藏了8幅任伯年的畫。他收購的最後一件藝術品──任伯年的《紫籐翠鳥》,如今就藏於徐悲鴻紀念館中。

 任伯年《紫籐翠鳥》,徐悲鴻紀念館藏

這裡還要補充一句,其實不止任伯年的作品,徐悲鴻一生節衣縮食,收藏了數以千計的中國歷代書畫精品,使他們避免流落國外,這也是他對中國文化的另一大貢獻。

《八十七神仙卷》局部,傳吳道子作,徐悲鴻紀念館藏

從這位上一代的「90後」追星之路,可以看到一個真正的粉絲的自我修養,不盲目崇拜,不掐架撕X,他看到了偶像最閃閃發光的一面,並且一步一個腳印,向著他心目中最光輝美好的目標砥礪奮進,不僅僅做了一個合格的粉絲,還把自己活成了一位大家!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