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一懸案,終於要破了

十二宮連環殺手
 十二宮連環殺手被確認了?!

說起這個十二宮殺手,可能有些魚友不太了解。

他是上世紀 60 年代末,在美國舊金山犯下多起兇案的連續殺人犯。

比南韓「華城連環殺人案」、中國「白銀連環殺人案」歷史更久遠,對社會影嚮更大。

這個兇手最可怕的是,在連續作案過程中,還不斷給媒體寄送挑釁信。 

內容除了炫燿自己的「戰績」和嘲諷警察無能之外,還附帶了一串密碼。

聲稱破解這些密碼,就能知道他的全名。

簡直膽大妄為!

信件內容節選:我的名字是 …… 

這些密碼在當時只有第一封被成功破解。

剩下三封,在之後 50 多年的時間裡一直困擾著警方和密碼學專家。

其中一封 340 字元的密碼,直到去年年底才被三個程序員 / 數學家破譯出來,並得到 FBI 的認可

Z340 密碼 

這封信大概的內容是:

我希望你們在嘗試追捕我的過程中獲得很多樂趣

電視直播上打電話的那個人不是我

但它讓我有了新的靈感

我並不畏懼毒氣室

因為這會讓我更快進入天堂

因為我已有足夠多服侍我的奴隸

其他人一無所有,這也是他們怕死的原因

我一點也不害怕,因為我知道我死後在天堂的新生活會很愜意

可見,即便破譯也沒有透露出足夠有效的線索。

只能讓我們想象殺手在寫這封信的猖狂和得意。

在這次破譯之後,一個由四十多名退休偵探、記者、情報員組成的調查團繼續對案件進行了偵查。

終於於近日公布了調查結果,提供了許多有力的證據,並宣布兇手名叫 Gary Francis Poste

他是一名退役空軍,曾做過油漆工,生前從未被懷疑過跟十二宮有關系。

可是,他已經於 2018 年 8 月 14 日死亡。

對於這個久遠的案件,許多人應該是通過 2007 年的電影《十二宮》了解的。 

以至於許多網友看到找到兇手的消息,都在呼籲影片拍攝續集

今天,魚叔也借機帶大家回顧一下它。

《十二宮》

Zodiac

本片的導演是大衞 · 芬奇。 

對於芬奇導演,相信大家並不會感到陌生。

從《七宗罪》到《搏擊俱樂部》,從《社交網路》到《消失的愛人》。

每有新作,總能成為影迷圈全民關註的大事。

導演名言:人人都是變態 

這部影片的卡司也相當搶眼。

有飾演年輕編輯的傑克 · 吉倫哈爾

有飾演資深記者的小羅伯特 · 唐尼 

還有飾演警察的馬克 · 魯弗洛。 

如今回顧,頓感有趣。 

這三人後來都去演了漫威電影,事業也都相繼迎來高峰。

看來也有超級英雄都解決不了的懸案。

《複仇者聯盟》 

影片一開篇,就展現了第一個兇殺案件的全過程。

一對青年男女開車到了偏僻的郊外幽會。

殊不知自己已經被殺手跟蹤。

等到四下無人時,殺手將車停在了他們身後,氣氛瞬間緊張起來。

不過,殺手沒有立刻上前,而是緩緩駛離。 

讓這對情侶松了口氣。

結果只是兜了個圈,又掉轉回來。 

沒等車裡的人多說一句話,殺手就開槍殺死了兩人。

殺完人後還報警,告訴警察自己殺了人。 

數個月後,又寫信給當地幾家大報 ‍ 社。

描述了作案細節,以證明自己是兇手。

同時附帶加密的內容,要求報社刊登在頭版。

否則自己就會再次行兇。

沒想到,首個密碼很快就被一對老師夫婦給破解了。 

但內容並不像兇手所說,是有關自己的身份。

而是抒發了一大段自己殺人的快感。

兇手似乎是被氣著了。 

立馬又寄了一封信,附帶了新的密碼。

也就是去年年底才得到破譯的那一串。

並且,還給自己封了個稱號——黃道十二宮

接二連三的信件,讓這個十二宮殺手越來越出名,也越來越猖狂。 

人們對他既充滿了恐懼,又產生了獵奇。

一些人想通過這些信,來試圖剖析這個兇手。

但精神分析和心理學的解釋,對於案件似乎毫無用處。 

這種無差別的殺戮,與狂妄至極的炫燿,越發讓這個兇手變得神祕而恐怖。

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受害者和信件出現。 

在第三封寄給報社的信中,殺手甚至揚言要把校車裡的孩子一個個殺掉。

社會已經陷入一片惶恐。

這裡不得不提的是影片所處的時代背景。

1960s 末至 70s 初期正是美國政治激進,社會動蕩的時期。

《逍遙騎士》1969 

越戰引起的社會矛盾激化,嬉皮士和保守主義之間的沖突升級。

許多令人無法理喻的殺人魔王都出現在這個時代。

有的甚至還獲得了大量的粉絲擁躉。

比如著名的邪教頭頭 + 連環殺手,查爾斯 · 曼森

十二宮殺手,同樣成為了一個特殊的時代標志。 

因為誰也不知道他是誰,也不知道他下一次會對誰下手。

他如同那個時代最黑暗的陰影,籠罩在整個美國社會。

電影也刻意營造出一種年代感,來喚起了人們對於這一時期的集體記憶。

那時,處在紙質媒體最為興盛和權威的時代。

片中有不少展示報社日常工作的片段。 

報紙和信件,既是本片敘事的線索,步步推進劇情的發展。

也是作為那個年代重要的載體,連接著社會裡的每一個人。

普通人靠報紙信件獲取資訊,警察和新聞工作者也非常依靠這些媒介。

另一方面,與現在的網路也有些相似。 

報紙和信件,當時也承載著殘忍的兇殺與負面的情緒,是那個年代人們恐懼感的直接來源和載體。

而影片中的其他一些細節,也呈現出當時存在的社會問題。

比如,對黑人的刻板印象導致警員對兇手的描述錯誤,直接放跑了兇手。

比如,出租車收音機裡,保守派對嬉皮士的嘲諷和攻擊。 

還比如,馬虎大意的警員竟然隨意移動犯罪現場的屍體,破壞了證據鏈。 

這些都成為了當時的美國社會犯罪率居高不下、罪案難以偵破的原因。 

處在這樣的環境之中,破案就顯得格外困難和無力。

而幾位滿懷正義感的主角,也被夾在躲在暗處的罪犯和毫無作為的集體中間。

在漫長的查案中漸漸消磨了鬥志。

一開始咬著不放的,是唐尼飾演的記者,保羅

他長期執迷於其中,無法再去想別的工作。 

變得越來越走火入魔。

最後不僅遭到報社開除,生活也頹靡不堪,每日酗酒為生。

而接棒他的,便是吉倫哈爾飾演的羅伯特。 

羅伯特原本只是一個熱愛解謎的漫畫編輯。

他是個單親爸爸,一邊工作,一邊還要撫養孩子。

好不容易遇到了一個投緣的女孩,這個家似乎要變得和諧完整。

卻一頭紮進了查案之中,執著於其他人早已放棄的線索,與女友越來越疏遠。 

他必須確定兇手是誰。

然後站在兇手的面前,看著兇手的眼睛。

這對羅伯特來說,意味著一切。

真相,就算所有人都不在乎了,他還在乎。

面對女友質問他,為甚麼一定要做這件事。

羅伯特的回答略帶一點苦澀:

「因為沒有人肯做。」

而魯弗洛飾演的大衞,幾乎成了僅剩的不願服輸的警察。 

他在案情受挫,休假期間陪家人去看電影。

結果恰好放的是《骯髒的哈裡》——

一部同樣改編自十二宮事件的電影。

周圍人看得津津有味,無非是拿這樣的故事,當做娛樂消遣。 

但大衞只覺得這是對警察的無情羞辱。

強烈的挫敗感,在他心裡陰魂不散。

執法者的悲觀與絕望反映出整個世界的失序。 

大衞 · 芬奇在電影中用了很多鏡頭展示了時代躍遷,文明進步。

大廈聳立,霓虹閃爍。

可在這繁華世界的底下,卻仍然藏著多少骯髒與罪惡。 

那些在黑夜中無辜殞命的生命。

那些光天化日下,都逃脫不掉的恐懼和無助。 

最後,本片留下了一個開放又絕望的結局。 

在電影的後半段,警察通過一條線索追蹤到了一個疑犯。

這個疑犯符合各種案情的描述,甚至戴著印有十二宮的手表。

同時對警察出言不遜,一副挑釁的意味。 

但最終,還是因為證據不足無法逮捕。 

之後羅伯特,也似乎追尋著正確的線索,找到了疑似兇手的姓名。

他去嫌疑人的老板家中詢問,卻發現貌似老板也有嫌疑。 

老板的家,看起來像是一個犯罪現場。

瞬間讓人不寒而栗。

影片的絕望之處就在於: 

似乎每個人都像是兇手。

他可能就藏在普通市民的身邊,與其他人一起生活,工作,談話,交錯。

如今,從第一起案件開始算起,已經過去了 52 年。

人們一次次找到了新的線索,卻又一次次迎來了失望。

比如最新的這個調查結果,其實還未得到官方確認。

FBI 和舊金山警方都表示:案件仍是未破獲狀態

這個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消息,暫時還無法作為定論。 

況且,這已經不是第一次有消息稱確認十二宮殺手了。

之前就有一個傑克 · 塔蘭斯

他在 2006 年逝世後,被繼子發現了大量相關證據。

甚至還有一盤生前錄的磁帶,自稱是十二宮殺手。

但這個結果也受到廣泛質疑,至今沒有確定為真正的兇手。

我們總說,正義雖遲但到。 

可我們也該知道,正義是不會自己走到我們面前的。

而是始終需要有人將這正義的火把不斷傳遞下去。

也許,這次的兇手確認又將是一場空。

但好在,它至少說明了還有人沒有將這件事遺忘。

還有人依舊在苦苦追尋著真相,相信正義的到來。

來源:獨立魚電影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