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刃出鞘2》口碑撲街,他又帶來了這部8.3分新劇

作為十年如一日的本格推理迷,去年最痛心疾首的滑鐵盧大事件之一,就是《利刃出鞘2》居然撲街了。

萊恩·約翰遜,你真的辜負了我的很多期待。

好消息是,這位小哥最近又帶著一部新劇卷土重來,依然推理,依然本格,並且評價相當不錯。那我們也就迫不及待要跟大家測評一番了。

故事的開篇就很本格:賭場酒店的一位拉丁裔女保潔,在打掃總統套房時無意中發現了一個驚天祕密。

她將此事匯報給上級,卻慘遭滅口,而她的一位同事好姐妹,看起來行事瘋瘋癲癲的賭場女招待,則決定為她討回公道。

如果還記得《利刃出鞘》的話,相信你已經從這段短短的劇情梗概,嗅到了很多熟悉的元素。

比如,精致的複古風。

一個發生在沙漠中的賭場的謀殺案,是否足以令推理迷熱血沸騰?

頂層的總統套房和底層的老虎機之間,橫亙著巨大的階級差異和詭譎的人心,每一個人都可能在密謀著罪惡。

密不透風的房間、厚重的絲絨窗簾、油畫和昏暗的燈光,處處都隱匿著鮮血、祕密和殺戮。

只有在這樣的環境裡,謀殺案才會變成一樁藝術品。

是的,本格推理從來都是依托於環境而生的類型作品,它講究場域和氛圍。

故事必須發生在一個能夠把人「逼瘋」的環境裡,一座精致的、披著文明的皮的鬥獸場。暴風雪山莊、海上巨輪、偏僻小島……都是如此。而沒有甚麼,比賭場更能放大一個人的欲望和死亡。

當然,你也會看到萊恩·約翰遜標志性的政治諷喻。

受害者是一個美麗無辜的女保潔,她屢次被丈夫家暴,最終死於自己的正義感。

這個案件並不難以偵破,真正問題在於,根本沒人想要偵破。沒人在乎一個蠻荒之地裡一個普通女保潔的死,他們只想要息事寧人。

與她同病相憐的酒店女招待,是唯一關心她的人。而這樣一來,在這個有著強烈種族和性別隱喻的故事裡,反派是誰也就昭然若揭了。

一定是腦滿肥腸的老白男,衣冠楚楚抽雪茄的富人階級。

又或者說,在你看到演員表的一瞬間,一切就很水落石出——正如《利刃出鞘》中的美隊一定扮演了關鍵角色一樣,這部劇中的艾德裡安·布洛迪也是如此。

不過,某種程度上,這其實也是萊恩·約翰遜式推理的一大趣味性了。

在他的故事裡,兇手是誰往往並不那麼難猜。

但是,他很擅長於制造一些新的懸念,在本格的基礎上做一些創新。

這幾年我們一直在關註一個問題,古典主義的本格推理要如何在現代生存。

在一個快餐文化的時代裡,本格推理就像是一道步驟過於繁冗的菜餚,講究食材和火候,每一步都要按部就班,才能在漫長的等待後,感受到味蕾在舌尖的炸裂。

而現在流行的是劇本殺,是快節奏,只有十分鐘一個反轉,才能把觀眾留下。

在此層面上,同為本格愛好者的萊恩·約翰遜,其實就讓我們看到了一些新的嘗試和可能的方向。

這部劇在形式上最大的特點,就是「倒敘式推理」。

本劇是單元劇的形式,一集一個案子。基本上開場十分鐘,導演就把最關鍵的真相告訴你了。

你知道了兇手是誰,知道了他的作案動機,甚至於他的作案方法。

你是一個完完全全的上帝了!

那麼問題就來了,剩下來的五十分鐘,我們要怎麼度過呢?

答案很簡單:我們要看著女主角是怎麼一步步在拼圖游戲中,將細節拼湊起來,發現真相。

看到有評論說女主是「美劇柯南」,某種程度上的確沒有錯。

和柯南一樣,基本上是她走到哪裡,就一定會有人死。

每一集一定會有一個很有儀式感的瞬間——正如柯南一定要用催眠針讓毛利小五郎陷入沉睡一樣,女主角也一定要找到兇手,與他進行當面對峙。

這也並不是因為,她需要揭穿兇手,並向觀眾解釋作案手法(觀眾早就知道了)。

而是因為,女主角身上有一個金手指:她能夠看穿別人會不會說謊。換而言之,也可以說她是一個人肉測謊儀。

她必須要與兇手對峙,才能得到真相。

這也就涉及到了本劇的另一個創新之處:基於人物的創新。

我們都說這是一個不需要偵探的時代,但是——一個有超能力的頹廢酒店女招待?

就,還是挺有新意的。

隨著故事的發展,你會發現這個看似長相平凡的邋遢金發女,的確還是一個相當有故事的人。

她早年憑借自己的人肉測謊儀能力,在賭場叱咤風雲、擁有過紙醉金迷的人生,後來卻甘願做回一個大隱隱於市的酒店女招待。

而現在,因為再次得罪老板,她再一次踏上了逃亡之路。

神奇的也不僅是女主的「美式柯南」體質,走到哪裡都遇到命案……

反而是,明明在被人追殺,她還是很愛多管閑事,很願意為死者伸張正義,哪怕對方只是一個萍水相逢的朋友。

在這一層面上,女主身上既有一種西部片的流浪氣質,也像一個武俠片中的東方俠客。

和《末路狂花》中的露易絲和賽爾瑪一樣,她是一個賭徒,但並非是孤註一擲的那種,而是不信命、敢於與天鬥的那種。所以她才勇氣與賭場的老板為敵,為了逞一時之氣,甘於放棄長久以來的安慰生活。

她身上有一種流浪感。她願意過居無定所的生活,將自己的一輛破車作為家,四處漂泊。

在每一集的案件裡,她扮演的往往是「闖入者」的身份。

在相對保守的美國中西部地區,她的出現往既不受歡迎,也不被尊敬。但饒是如此,她還是堅持要留下來,堅持不放棄任何的線索。

最後,她身上有一種俠客感。

甚麼是「俠客感」?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意味著悲憫、關心弱小,心系蒼生。而對於兇手來說,往往則意味著狗鼻子、多管閑事。

這種氣質也有別於老式西部片中的「美式英雄」。傳統意義上的牛仔英雄是依托於槍和暴力而建構的,在所謂的自由浪漫精神之下,隱含的仍然是一種至高無上的「白人救世主」理念的。

而這個故事裡的女主角,既非偵探,也非英雄。

她無法拯救死者,她只是一個弱者,試圖去同情另一個弱者,也試圖為對方的死而複仇。

「複仇」是《撲克臉》的第三個關鍵詞,也是它的另一重新意。

這部劇的懸念不在於真相。觀眾已知死者,已知兇手,甚至已知殺人動機和作案手法。

真正的懸念是甚麼呢?

並非案件本身,而是兇手要如何伏法。

在傳統的本格推理裡,兇手被擊潰的一瞬間,是偵探將他的作案過程解析得清楚明白的一瞬間,這更多的是一種心理戰,一種精神層面的碾壓。

但對於現代觀眾來說,這還不夠爽。

比起兇手承認自己的罪行,我們更想要看到的是他得到切實的懲罰,實際的、行動層面上的懲罰。

而《撲克臉》的好看之處也在於此:每一集的結尾,女主角都會從現實意義上將兇手擊潰,為自己的朋友複仇。你會看兇手徹頭徹尾的失敗。他們失去一切,潰不成軍。

那自然而然,看到這裡,你就會覺得很爽了。

沒錯,萬物皆可爽劇。而萊恩·約翰遜的聰明之處就在於,他總是很擅長於將爽感和推理元素結合起來。

傳統的本格推理作品裡,扮演上帝一角的往往是偵探。

他們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總是先觀眾一步看透真相,甚至於自戀如奎因兄弟者,還會公然在作品裡挑戰讀者。

當偵探在最後時刻揭曉謎底,被愚弄、被教育的,不僅是兇手,也是讀者。

但在萊恩·約翰遜的作品裡,偵探不再是上帝,觀眾才是上帝。

知曉一切的觀眾,既在審判兇手,也在審判偵探。

偵探不再具有全知視角,反而變得非常無力。他們在觀眾的俯視之下,一步步地尋找線索、貼近真相,就好像棋盤上的棋子,自覺地走到自己應有的位置上。

同樣,偵探本身的能力也有所削弱。

從前的偵探多半是天才,優雅,高智商,出身名門,是一切美好形容詞的集大成者。他們依靠自己的邏輯、觀察能力,或強大的社會資源,來偵破真相。

但這部劇中的女主角很普通,很窮,是徹頭徹尾的美國底層小人物,所倚仗的只有一個金手指。

不過這樣一來,觀眾反而會更喜歡這個女主角,對她產生更多的代入感。而代入感、共情,正是這個時代的觀眾所最需要的。

借由削弱偵探的能力,這個故事也多了一個小人物逆襲的爽點。

你看不起這個平平凡凡的金發流浪女嗎?

但偏偏就是她,會把你的人生搞得天翻地覆,會破壞你的超完美犯罪。

整個四集看下來,最爽的也正是這一點。

你會發現,其實兇手始終在因為一種匱乏而殺人。

他們可能是想要得到父親認可的二世祖,是從未離開過小鎮的普通廢柴青年,是沒有才華一輩子拾人牙慧的藝術家……

他們命中註定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另一個人卻就站在他們面前,享受著唾手可得的成功。嫉妒,渴望,憤恨,種種醜惡的情緒驅使他們走出了致命的一步。

他們試圖通過殺人來奪走別人的金手指,也終於要被女主角的金手指所審判。

誰是賭徒?誰是幸運兒?

唯有觀眾是上帝,靜默地註視著這一切。而局中人站上牌局的一瞬間,命運就已經註定。

人生的游戲裡沒有永遠的贏家。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