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我才發現,原來打太極從來不是他們的最終歸宿。
大爺大媽們的健身日常比我想象的要豐富12倍……
民間健身出高人?
無論是種菜還是健身,中國人總有一種魔力,可以在化繁為簡和化簡為繁中來去自如。
©博主旭勢待發5617 玉龍公園抽陀螺的大爺們
就連健身這麼簡單的事,你都可以看到古典技巧與現代藝術的融合。
江湖義氣與陰陽相推的交織錯雜。
©花樣爺奶 游龍掌掌門人田師傅,隱匿江湖的掃地僧
首先,讓我們將目光移向古典派。
有人說,中國武林廢了。
我很不贊同。
因為每當走到公園的角落,都能發現深藏不露的武林高手。
©貞觀
大刀肩上扛,鋼鞭手中甩。
©貞觀
一招一式,徐徐圖之。
雖不花哨,但卻足以在精神上打通你的任督二脈。
紀錄片《藏著的武林》,於純海正在練習形意拳「化槍為拳」,直進直退,一戳一革,幹淨利落
如果說《一代宗師》的「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代表了三種不同的武林格局,那公園大爺則會告訴你甚麼叫不同凡嚮。
從「天水黑虎棍」到「心意六合拳大槍」,從「把小擒拿手「到「陝西紅拳」。
真正的高手從不顯山露水。
公園就是他們的「華山」。
©貞觀
再來看看現代派。
現代派中當屬「槓派」獨領風騷,這裡處處都是「槓精」,物理意義上的。
在華山,你不一定能看到高手論劍,但是在公園,你一定能找到掛在單槓上的大爺。
©貞觀
在大爺面前,再標準的引體向上也只是班門弄斧,360°的騰空旋轉才配贏得陣陣掌聲。
©貞觀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一人健身難免有些孤芳自賞,三五成群共同探討和學習健身技巧,也算趣事一樁。
大爺之於健身器材就好比伯樂之於千裡馬。
原來公園的單槓不只是晾被子的工具,它們也能成為冠軍的裝備。
©貞觀
在公園待得久了,你就會明白為甚麼張繼科和馬龍都打不過公園大爺,也會知道為甚麼中國體操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從此以後,在公交車上看到大爺大媽,我都會猶豫要不要讓座。
這無關乎道德,作為一個測八百米都需要提前三天做心理準備的人,在一口氣可以做50個引體向上的大爺面前,我可能是「弱勢群體」。
古人才是健身專家?
其實,公園裡大爺大媽們的健身鍛煉並非毫無章法。
中國自古就重視對健身的理論教育。
孔子就是最早提出健身教育的人。
孔子畫像
禮、樂、射、禦、書、數六藝中,都有孔子活躍的身影。
射箭、駕車、垂釣、狩獵、博弈、樂舞更是無一不涉獵。
唐代《樂舞圖》複原
荀子則是站在孔孟的肩膀上將運動健身教育理念體系化。
他認為「樂舞」對人們身心健康有著重要的教育作用。
正所謂「行列得正,進退得齊」。
它不僅可以陶冶性情「志意得廣」,還可以鍛煉身體「容貌得莊」,同時也會增強人們的組織性、紀律性。
©花樣爺奶
怪不得我們如此癡迷廣場舞。
廣場舞對時間的遵守,對列隊的要求,不正體現了「樂舞」的真諦嗎?
只要有一片平坦的地,一顆熱愛運動的心,再簡易的音嚮也能跳出最有活力的舞蹈。
©武漢小資生活 大媽們正在激情熱舞
理論指導實踐。
豐富的知識讓我們的民間健身方式更是層出不窮。
早在公元200年,華佗就創造了中國最早的體操——五禽戲。
華佗 五禽戲
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
虎之威猛、鹿之安舒、熊之沉穩、猿之靈巧、鳥之輕捷,都能在「五禽戲」中找到神韻。
軍事也助推了古代健身的發展。
比如著名的健身器材——石鎖。
石鎖源於唐代,曾是古代習武者必備的武術功力訓練器械,也是武科舉「弓、刀、石、馬」的考試科目之一,士兵們的日常訓練項目也包括「石擔、石鎖」。
後來才作為健身方式逐漸傳入民間。
©貞觀
雖然古代沒有動感單車和普拉提,但一塊石頭也能唱出生命中最有力的贊歌。
舉、接、拋、抓、甩之間將力量之美悉數展現。
在中國這項古老的運動面前,舉重也變得黯淡無光。
長安健身聯盟中的石鎖達人
「年齡不小了,不在家好好歇著,出來折騰幹啥?」
「哈哈,鍛煉好身體不給國家兒女添麻煩!」
看著大爺大媽們矯捷的身影,我似乎明白了為甚麼腳下這片土地可以延綿五千年不盡。
年輕人,還不去健身嗎?
作者: 朝霧
責編: 來士普
來源:印客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