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張專輯,通常只有一首好聽的歌?

經常聽音樂,特別是流行音樂的朋友,可能會注意到一個現象:

在傳統的唱片時代,一張專輯中大約有10首歌,但往往只有1首歌是特別好聽、流行的,而專輯裡的其他歌曲,則很難達到讓耳朵如此大快朵頤的感受。

實際上,這的確是唱片時代大部分歌手的專輯標準配置。

能有2~3首好歌的,已經可以說是很稀少的優質專輯了。這樣的專輯往往屬於那些樂壇的中流砥柱級歌手,這種資源也是一般歌手可遇而不可求的:

能有半數以上好聽又流行的歌曲的專輯,無論是專輯本身,還是演唱專輯的歌手本人,都在樂壇有著極高的地位,基本就是業界天花板級別了。

能做到一張專輯10首歌全好聽又流行的更是鳳毛麟角,基本上都是頂級的創作型歌手才有可能完成的。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今天咱就來好好嘮一嘮這其中的原因。

專輯配置

最初廣義上的專輯,指的就是一個歌手發行的包含多首歌曲的唱片集,但是隨著唱片業的發展,除了「歌曲合集」這一個屬性外,專輯還更多地被賦予了「概念性」、「統一性」等屬性。

「概念性」指的是這張專輯要圍繞著一個核心的主題,所有的歌曲(至少也是大部分歌曲)內容,應該是在時刻詮釋這個主題的。

比如周杰倫的《范特西》,這是英文fantasy的諧音,指的就是天馬行空的幻想。這就是這張專輯的核心概念,所以我們在這張專輯當中,聽到了千年前的異域文明、對家暴的反思、對簡單純真愛情的憧憬、幕府忍者、舊時代的老上海、神秘的歐洲古堡、民族自豪等充滿想象力的歌曲元素。

「統一性」指的是這張專輯所有的歌曲風格、色調,甚至細微到作曲技法、作詞手法等等,都應該是一致的,不能風格差異變化過大。

比如方大同的《橙月》,這張專輯如其名,大多數歌曲比較明快、活潑,整體是偏暖色調的;風格在R&B、Soul和流行之間,做到了比較不錯的平衡;作曲技法上,很多首歌曲用到了離調技巧。這就是專輯的統一性。

歌曲是為專輯主題服務的,一首好聽的歌可能更容易傳播、流行,但如果和專輯主題背道而馳,可能會導致專輯的口碑下降,對歌手也非常不利。

假設現在唱片公司,為A歌手打造了一張國風古韻主題的專輯,但手裡還有一首特別好的,但是disco風格的《路燈下的大小夥》,公司能把這首歌放進去嗎?

當然是不能的,因為這是兩種完全不兼容的風格。

塞進去也許能讓這首歌火,但聽眾在聽著民族樂器、五聲調式的時候,突然來這麼一首,聽著是很彆扭的,這對專輯整體的質量、銷量、風評,乃至歌手本人,都有很大的影響

所以唱片公司在製作專輯的時候,第一考慮的,不光是往這張專輯裡放多少首好歌,更重要的是:要保證它的完整和統一,讓聽眾聽起來是舒適的。

資源合理分配

雖然我們現在回顧華語樂壇當年的輝煌,覺得那些年好歌特別多,很多聽眾也是如數家珍,但實際上,這些好歌的數量在歌曲的總量中,佔比真的非常少。

好聽又具備潛力流行起來的歌曲,永遠是稀缺資源。

即使是特別大牌的唱片公司,他們手裡的好歌資源,也是非常有限的。假設一家公司手裡有20首好歌,但是底下有幾十號乃至幾百號歌手,這些歌手咖位、級別各不相同,公司不可能孤注一擲,把所有好歌都給一個歌手。

其一,每位歌手的風格,以及對作品的駕馭能力是不同的。

比方說,公司有一首特別好的嘻哈風格的歌,但是公司最大牌的是一位擅長抒情歌的歌手,不擅長嘻哈,那如果這首歌給了這位歌手,很可能就是明珠暗投了。

這是對歌手、作品的雙重浪費,稍有經驗的唱片公司都不會這麼做。

其二,即使歌手能夠駕馭每種風格,公司也不會把所有的好資源都砸給一個人。

公司的其他歌手也是要生存的,除非這家公司真的走投無路,只能指著一根大腿活了……但話又說回來了,這種處境的公司恐怕也不可能擁有那麼多好歌的資源了吧?

所以更大的可能是——公司會把這20首好歌,按照歌手的風格、咖位,優先分配給頭部的幾位歌手,實現資源最最佳化。

這是從長遠出發,為了公司和歌手的全面、持續發展而採取的一種戰略。

商業利益最大化

小柯老師曾經說過,流行音樂本質上是一種商品。

唱片公司實際上就是製作這些商品的「廠商」,既然是商品,那麼如何獲取到最大的利益,永遠是放在第一位的。

在傳統唱片時代,歌曲傳播的方式,大多是在唱片正式發行之前,唱片公司選出最有潛力爆紅的1~3首歌,依靠電臺、廣播、電視等途徑,打榜宣傳,率先曝光,也就是所謂的「主打歌」。

在網路還不發達的那個年代,傳統媒介的傳播力度是非常大的。

主打歌的曝光率要遠遠高於專輯中的其他歌曲。如果不出大意外,當年這位歌手最紅的歌,就會在這幾首主打歌當中誕生,有些質量特別過硬的,甚至可以紅很多年。

而這幾首主打歌,需要具備的特點就是:在首輪曝光的時候,第一時間抓住聽眾的耳朵,快速在聽眾當中流傳開來。

換言之,主打歌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了聽眾是否願意掏錢買這張專輯。

這種傳播模式決定了:專輯中有10首歌,但只有1~3首能獲得被大力推廣的機會,剩下的那些歌曲,得不到如此大力的宣傳,即使是好歌,很大幾率也是會被埋沒的。

就像是周傳雄那張《忘記transfer》,這張專輯裡有經典的《黃昏》《記事本》《出賣》《忘記》《末班車》等好作品,在台灣上架後,因為宣傳不當,直接石沉大海,最後居然是大陸的盜版才讓這張專輯中的諸多好歌火起來。

除此之外,唱片的銷量也並不是單純隨「好歌數量」的增加而成正比增多。有1首好歌的專輯,能賣100萬張;有2首不一定就能賣200萬,可能只能賣190萬了;有3首也許只能賣270萬了。

這時候,不如把多餘的好歌放在下一張專輯的主打位置,創造更多銷量。所以,一張專輯如果能有3首好聽又流行的歌,其實已經可以算是很良心的專輯了。

當然,也有一些特例,比如飛兒樂團的第一張專輯。

這張專輯10首全是好歌,但那個時候的時代背景其實已經有所變化——創作歌手開始嶄露頭角。

前一兩年,周杰倫發行了《葉惠美》、陶喆發行《黑色柳丁》、王力宏《不可思議》,林俊杰以《樂行者》出道、戴佩妮、周傳雄、陳珊妮、伍佰等等也是如日中天;大陸這邊,朴樹、許巍、羽泉等更是佳作頻出。

而這些歌手的這些作品,幾乎每張都能找出至少半數以上的好作品。

換句話說,這些優秀的創作歌手的迸發,將原本「1~3首好歌+7~9首湊數」的唱片配置,硬生生拉到了一個更高的水準。

在這樣的創作環境下,同為創作歌手,又是新人的飛兒樂團,必然要拿出質量更加過硬的作品,才有可能在一眾優秀的創作人中,殺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下。

這麼看來,其實是一種「良性內卷」。

而且那時候網路傳播已經日臻發達,主打歌雖然依然存在,但人們已經開始關注主打歌以外的作品,這也要歸功於那些優秀的創作型歌手,他們用好作品拓展了聽眾的欣賞維度,真正的好歌就不容易埋沒掉。

於是,種種因素交織,使得飛兒誕生了那麼一張經典。

市場受眾

在傳統唱片時代,大部分能流行起來的歌都是好歌,但不流行的歌曲,不一定就不好。

如果你整理過當年的歷年歌曲年榜,你會發現,大部分還是以抒情流行為主,這是市場受眾決定了能夠流傳起來的歌曲的種類。

而有一些作品的風格,如爵士、布魯斯、金屬、嘻哈、舞曲等等,可能本身就需要一定的門檻才能欣賞,或者是音樂形式註定不受一部分人的喜歡,這樣的作品即使好聽,也不太容易流傳起來,一般就作為歌手的小眾嘗試。

還有一些歌曲,當時不夠紅,但將來也許會在某個特殊的時機重新走進人們的視野,就比如前兩年火起來的黃義達的《那女孩對我說》,今年S.H.E.的《Ring Ring Ring》、朴樹的《New Boy》等等。

專輯的配置更多的是考慮到了歌手的風格、專輯整體的概念、唱片公司出於對市場的考量等等種種因素之後,最終平衡出的結果,而非把所有好聽的歌一股腦塞進一張專輯裡。

所以當你在聽到一首還不錯的歌時,可以試著去聽完整張專輯,或許會有意外的收穫。

來源:VITO雜誌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