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我說白瘦幼其實是弱男審美? 

嘉寶

真的。羊和大家捋一下女性美的歷史,就會發現:

一個時代越是開放、男性群體越是樂觀自信、思想格局越大,內在力量越強。那麼他們對於女性的審美眼光,相對而言就越趨於自然平等。

越能欣賞女性身上那些人類共通的美好品質,比如強大、能幹、成熟、獨立等。

而當一個時代越封閉、男性群體對於世界的態度越悲觀黑暗、精神力量越弱。

那麼他們對於女性的審美眼光,也就越趨於崇尚那些柔弱無力、幼小無知的特質。

就拿二十四史來說吧。

其中記錄中下層婦女事跡的《列女傳》,在古國開始走下坡路的宋朝中期以前。

入傳標準除了貞、忠、義這三個大家都熟知的鐵門檻之外,其實還有「才」和「勇」這兩項。

南朝宋的範曄,甚至在《後漢書》裡直接給女性貼上了「哲婦」、「高士」,這兩個現在看起來都挺不錯的標簽。

另外大家都知道書聖王羲之。但估計很少有人知道,他最重要的書法老師衞鑠,其實也是一名女性。

王羲之的《姨母貼》,據說就是寫給衞鑠的

無獨有偶,東晉的顧愷之,也以欣賞女性智性美的態度,創作了《列女仁智圖》。

裡面的女性不卑不亢、靈動飄逸,氣度比起男性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了👇

而到了唐代,女性打馬球、穿男裝出行,成為了日常操作👇

《虢國夫人游春圖》

更不要說那個時代,還誕生了上官婉兒這類,讓人想要大喊一萬遍「給個姬會」的女性文官👇。

那麼相對應的,這一時期的男性,也在某種程度上達到了史上非常好的狀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印象,2017年在蒙古國杭愛山發現的石刻燕然山銘,經鑒定就是東漢時期竇憲大破北匈奴之後留下的,引得文化圈一片沸騰。

為甚麼呢?因為竇憲的「燕然勒石」和西漢霍去病的「封狼居胥」,至今仍是很多人心中無可比擬的最高軍功。

自帶一百層傑克蘇光環的驃騎大將軍,更是沒有人可以不愛

與此同時,這一時期也盛產男性文化巨匠。

除了前面提到的王羲之、顧愷之,還有陶淵明、李白、杜甫、顏真卿、蘇軾等等。

隨便一位,都是歷史和語文考試的大敵(冷漠臉)。

可以說,從書法到繪畫、彫塑,從文章到詩歌。男性文人的極高成就幾乎都集中在這個時期。

那麼到了宋中期之後呢?

首先是令人窒息的靖康之恥。宋徽宗本來為了方便自己逃難,臨危之際把皇位讓給了姪子。

結果沒想到還是被女真人拖家帶口擄去了黑龍江,並最終ending在了那裡。

接著元朝儒生被嚴重邊緣化,社會地位被排在了娼妓之後…學而優則仕的心理空間遭到了毀滅式打擊。

想當狀元郎治國平天下?對不起,真的沒機會。

所以元朝的文人們,特別喜歡畫落寞絕望的寒林山水

到了明朝,剛以為日子要變好了,結果馬上發現。朱元璋手裡的鍘刀,向每一位上層男士24小時開放。

每天上班前,都要擔心自己今天有沒有命回家吃晚飯。

到了清代,原本在北宋可以大早上砸門、與一把手慷慨辯論的大臣,只要進了八旗就得卑躬屈膝地自稱為「奴才」。

相應的,男性在這個時期對於女性的審美眼光,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首先是「女子無才便是德」開始被深入推廣,「勇」更是變成了被譏笑的特質。

《元史》和《明史》裡的「列女傳」,入傳標準只剩下了嚴格服務於家庭的貞、孝、義這三項。

再是到了《清史稿》,連《列女傳》這個傳統欄目都被整個刪掉了…

女性審美在這個時期,就像踩了油門一樣一柔再柔一弱再弱,甚至不惜人工致殘。

同樣是貴婦,唐朝貴婦的神韻超級自信且自得。

「管你怎麼看我,我就是好美啊啊啊啊」,簡直是每一張仕女圖的氛圍👇

周昉《調琴啜茗圖》

宋代的貴婦則趨於退縮保守,即便是休閑時刻,也十分僵硬刻板👇

到了明代,愁容滿面、纖弱無力的貴婦,其自信、大氣的程度更是連唐代女僕都比不上了👇

那麼清代呢?當然是更加病態。

在風雨飄搖、人心惶惶的清末。已經被弱化了近千年,弱無可弱的女性,終於達到了人工致殘的極致。

甚麼是最美的女人?答:不能走路的女人👇

這類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簡單歸納為強男強女並存,弱男弱女並存的情況,當然也發生在其他地方。

比如美國和日本。

很多人都以為美國最風光的時候,是贏得冷戰之後的90年代到2008年次貸危機之前。

但其實不是的。美國人認可的黃金時代(Golden Age),是1930-1950這二十年👇

當時全世界亂成了一鍋粥,遠離歐亞大陸的美國,奉行孤立主義作壁上觀。與此同時敞開大門,歡迎來自全世界的避險財富和各類精英。

無論在精神上還是物質上,都是當之無愧的第三羅馬、山巔之國。

移民們站在甲板上遠眺曼哈頓,一句「America!!」,表達得是對無限美好的憧憬。

當時的美國男性,既談生意也講情懷,在世界局勢裡發揮了重要作用。

那麼那個時代最top的女性審美是甚麼樣的呢?

烈燄紅唇、波浪卷發大長腿,簡單來說就是成熟美豔且超級有力量。

海貍最近的禦姐風已經搞得很有糢有樣了吧,但放在近一個世紀前的凱瑟琳·赫本旁邊,依舊是不夠看👇

凱特大魔王已經算是很有女帝感的演員了吧。可她在電影《飛行家》裡扮演的凱瑟琳·赫本,也依然無法做到本尊那樣渾然天成地霸氣外露

作為影星的凱瑟琳·赫本,從來不給粉絲簽名,也從來都不參加頒獎典禮(即便她獲得了四座小金人)。

在好萊塢首開先河穿男裝、穿短褲。一以貫之的傲骨天成,完全不是做做樣子。

同時代的葛麗泰·嘉寶,作為哲學家羅蘭·巴特口中理念(哲學)之臉的巔峰,也度過了無比自我的一生。

20歲在米高梅出道,36歲宣布息影。

從那之後直到84歲在紐約因肺炎去世,整整五十年過著深居簡出十分神祕的生活,且終生未婚。

那麼現在呢,全世界都知道美國有點糊了。男性精英朝令夕改、滿嘴跑火車,濫發美元全世界灌水。

最炙手可熱的男性企業家,今天要去火星、明天要做全球wifi、後天發幣割韭菜、大後天在線背《七步詩》。

到底要幹嘛,不知道。

還是那個敢為天下先的美國味,但比起之前的傳奇企業家,又總給人一種末日狂歡的危機感。

與此同時,主流女性審美也無限趨近於幼稚無腦混搭生育之美的加州綠茶風。

另外即便是頭部女明星,也不像以前那麼大開大合、光芒四射。

最後我們再來看看日本。

大家都知道日本經濟在二戰之後,憑借美國的馬歇爾計劃起飛,並在80年代達到頂峰。關於那個時代,有一句著名的話是:

「賣掉東京、買下美國」。

當時的日本男人幹勁十足,松下、索尼、東芝的電子產品受到了全世界的歡迎。松下幸之助的自傳,感動並激勵了無數第三世界青年。

那麼那個時代的日本女性審美呢?

元氣熱血、獨立現實。

她們是堅韌自強的《阿信》

《排球女將》裡激勵了馬雲的小鹿純子👇

《血疑》裡由山口百惠扮演的,不斷遭受命運打擊、但又從未停止抗爭的幸子

《魔女宅急便》裡執著的琪琪

也是性感火辣、高挑強健又足智多謀的《貓眼三姐妹》

和《美少女戰士》裡充滿夢想的水兵月

那麼現在呢。

她們是《犬夜叉》裡悲哀的桔梗

《Re:從零開始的異世界》裡順從的蕾姆

迷茫的魔法少女小圓

以及各式各樣混雜了男性狂想、或柔弱或強大但都沒甚麼現實根據的「娘」

那麼為甚麼會這樣呢?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時代對於人的精神氣和審美偏好是有很大影嚮的。經濟好、生活好,大家看起來也會更加自信樂觀,這一點其實不分男女。

其次我們也要意識到,男性對於女性的審美眼光,其實非常依賴於他如何看待自己與女性的關系。

在確立這個關系之前,文化賦予了他們一個集體無意識,那就是「女性一定要比我看起來弱一點」

只有當一位男性擁有了創造、反思的能力及勇氣之後,他才會有底氣去銷熔這個思想鋼印。以更加理性、平和的態度,去看待作為具體個人的女性。

因為他知道,任何像性別這樣後天無法改變的標簽,除了妨礙他去真正認識一個人的價值和力量之外,沒有任何好處。

並且因為他足夠通透強大,他只會想見到更高的高峰,去思考更宏大的命題、洞察更深刻的真理。不會在糾結這座高峰是男是女上,浪費他寶貴的時間。

鑒於男性的公共話語權優勢,當這樣的男性足夠多時,整個社會的女性審美風氣也就更加慕強和開放。

而當一位男性缺乏創造和反思的勇氣,懷疑自己且深陷內耗漩渦的時候,就會想要制造出更加孱弱的女性審美、把她寵物化。

來加固「女性一定比我弱」這個思想鋼印,從而完成對自身力量感的確認,讓自己感覺好一點。

所以崇尚「白瘦幼」且污名化強健的女性美,實際上並不是男性審美,而只是一種弱男審美。

這種弱並不是指這個人擁有多少權力和財富,而在於他的生命格局本身是否足夠大、他的心是否敢於超越苟且。

否則的話,再多的金錢權力,也不過是讓他的虛張聲勢排場更大罷了。

想說成為成熟、強大、獨立的人,對於任何一位女性來說從來都不是問題。

如果一個人覺得這樣有問題,那一定是他的問題。

來源:新氧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