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帝國 4》,真的要來了!
說起影史最經典三部曲。
《黑客帝國》系列必須榜上有名。
它是史上最賣座的 R 級片。
全球票房高達 17 億美元。
它是影迷心中公認的神作。
豆瓣評分破 9,IMDb8.7 分,常年穩居 TOP250 之列。



雖然,尼奧的故事在三部曲中已經結束。
但 20 多年來,人們對黑客帝國的解讀從未停止。
致敬、借鑒、糢仿者無數。
本以為第四部遙遙無期。
沒想到,前幾天預告片突然空降。
不到 3 分鐘,資訊量爆炸。
基努 · 李維斯飾演的尼奧,和凱瑞 – 安 · 莫斯飾演的崔妮蒂,雙雙回歸。
再聚首已是美人遲暮,令人感慨萬千。


黑貓、白兔、蝴蝶、小黃鴨等經典隱喻,悉數登場。
又預示著一場新的頭腦風暴,讓老影迷恨不得逐幀解讀。

更厲害的是。
片方還玩了一個花招。
只要點進官網,選擇紅藥丸或者藍藥丸,就會隨機播放一小段短片。
根據點開時間的不同,隨機組成的預告片段也不同。
據說共有18 萬種不同的排序。
每個人都有一支專屬於自己的《黑客帝國 4》預告片。


不同時間打開會顯示不同畫面
沃卓斯基姐妹的腦洞,令人不得不服。
借此機會,魚叔又重溫了三部曲和動畫版。
22 年了,《黑客帝國》的前瞻性思想依然讓人目眩神迷。

01
開啓科幻片新紀元
如今,高概念科幻片比比皆是。
但在《黑客帝國》誕生之前,玩概念是一招險棋。
比如《銀翼殺手》,概念超前,文本深奧。
雖有一幫死忠擁躉,但票房十分慘淡,上映時難以回本。
在那個計算機都還未普及的時代,《黑客帝國》卻想探討程序、人工智能、虛擬世界等等命題。
顯然是在挑戰大眾的接受度。
所以它並不被業界看好。
威爾 · 史密斯、尼古拉斯 · 凱奇、約翰尼 · 德普等等好萊塢天王,都曾經拒絕出演。

但沃卓斯基姐妹(當時是兄弟)還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我們的電影不是為那些被動的,不動腦子的觀眾準備的。」
口氣雖大,但底氣很足。
事實證明,她們賭對了。
《黑客帝國》不僅狂收 4 億多美元票房。
更開啓了科幻電影的新紀元。
幾大超前設定,啓發了無數後來者。
首先是「人機大戰」。
《黑客帝國》的大背景是人類與機器的尖銳矛盾。
為從繁重的勞動中解脫出來,人類發明了機器人。
但並未賦予機器人任何權利。
於是,機器人很快就淪為奴隸,備受剝削壓迫。

《黑客帝國動畫版》
直到某天,家用機器人 B1-66ER 產生了自我保護意識。
它在得知自己將被銷毀後,反殺了主人。
因此成為人機大戰的導火索。

人機大戰設定的根源,便是人類對科技的恐懼。
渴望利用機器的便利,同時又害怕被機器反超,失去對世界的主導權。
而這反過來又揭示了人性的貪婪和自私。
這個主題早在 20 世紀早期的科幻片當中就有所探討。

《大都會》(1927)
而《黑客帝國》並不滿足於簡單的二元對立。
它還設定了介於人與機器之間的「程序」這一存在。
人與機器之間的鬥爭,為的不是一方戰勝另一方,而是共存制衡。
這精準預言了科技發展的走向。
讓新世紀的機器人題材科幻片,找到了新的著力點。

《我,機器人》(2004)
其次是「缸中之腦」。
在人機大戰的最後階段。
人類想出一個終極計劃,名為「黑色風暴」。
就是向天空投擲黑色霧氣,遮蔽陽光。
讓機器因供電不足而陷入永久癱瘓。

豈料,機器不僅在軍事上碾壓了人類大軍。
並且在生物領域獲得了突破性進展。
它們發現,人體可以產生比太陽更穩定持久的生物能。
因此構建了「母體」這個神經交互糢擬程序。
用管道連接大腦,讓人類在虛擬世界中生老病死。
死後又變成營養液,反哺下一代。

這一設定,就相當於把「母體」變成一個巨大的夢境。
讓人置身其中,而渾然未覺。
不斷糢糊著真實和虛擬的界限。
所謂的自我意識,也變成了一個偽命題。
《盜夢空間》中的夢境穿梭,《源代碼》中的時間回溯,就受其啓發。

同時,腦機連接的設定,也通向對人類大腦的探索。
《超驗駭客》《超體》便都是由這一設定而來。
《超體》當中,斯嘉麗 · 約翰遜飾演的 Lucy,大腦得到了超乎常人的開發。
以至於她能處理海量的資訊,能夠看到過去、現在和未來。
這和《黑客帝國》當中救世主尼奧的設定頗為相似。

更進一步來說,《黑客帝國》開創了二元世界。
一邊是美好但虛幻的虛擬世界;
另一邊是相對貧瘠陰暗的現實世界。
主人公在兩個世界之間不斷穿梭,動搖了二元世界的秩序。
近幾年的幾部爆款科幻片,都把這個設定玩出了花樣。
比如用情懷打敗資本的《頭號玩家》;

還有 NPC 變身救世主的《失控玩家》。

最後是「賽博朋克美學」。
在《黑客帝國》之前,《銀翼殺手》《攻殼機動隊》已經把賽博朋克美學玩得爐火純青。
霓虹燈、全息投影、仿生人等等元素一應俱全。
而《黑客帝國》在此基礎上做了創新,直接把風格強調到極致。
畫面色調明顯偏綠,對應代碼雨。
而畫面之中,是無窮無盡的黑。
地下城錫安,被各種不同層次的黑占據。
巨大的機器烏賊漂浮於空中,像個揮之不去的噩夢。

最經典的還得是人物的扮相。
一絲不苟的黑發,黑色皮風衣,再配上一副黑超。
引領潮流 20 年。

02
預言科技社會走向
毋庸置疑,《黑客帝國》開創了影史的新篇章。
但它的前瞻性遠遠不只在電影領域。
更牛的是,它神預言了現實社會的走向。
不知大家是否記得,片裡的一個名叫賽佛的配角。
他為能在虛擬世界裡當一個有錢人,不惜出賣戰友。
並且將「無知就是幸福」奉為真理。
20 年前,他是一個絕對的反派形象。
陰險狡詐,自私自利,拒絕覺醒。
但過了 20 年再重溫,感受就有了巨大的轉變:
賽佛,其實是科技時代大多數普通人的縮影。
他做了大多數人都會做的選擇——
沉迷於「奶頭樂」。

賽佛的生活狀態,活脫脫一個苦逼打工人。
他在錫安苦熬了 9 年,這裡暗無天日,物資匱乏。
吃的是鼻涕一樣的化合物,難以下咽;
穿的是破衣爛衫,沒有時尚和舒適可言;
睡的是一張窄牀,幾乎沒有私人空間。

最重要的是,身為程序員的他已步入中年。
身體和精力都無法再與年輕人相比。
不僅上升無望,還隨時面臨失業。
這人設,簡直就是在大城市艱難求生的中年社畜的縮影。
沒錢,沒權,沒愛,沒尊嚴。
活著太痛苦,他只能在虛擬世界裡求心理安慰。

在三部曲拍攝時,移動互聯網還處於啓蒙階段。
但沃卓斯基姐妹已經敏銳地意識到:
網路將會成為人們的「精神家園」。
如今,社交網路徵服世界,「網紅」成為學生最想成為的職業。
人們平均每天花 6 小時在行動電話上。
吃飯、走路都兩眼不離屏幕。

來源:QuestMobile 2019 中國移動互聯網秋季大報告
雖然人們不像《黑客帝國》當中,渾身插滿管子浸泡在營養液裡。
但對於電子設備的依賴程度、沉浸狀態,已經十分接近電影的描繪。
足以證明沃卓斯基姐妹的猜想:
科技對人類的精神馴化,已經成功了。

當然,片中的成功預言遠不止這一個。
還有人腦插卡。
尼奧就曾在大腦中植入芯片。
在連續傳送了 10 個小時的學習資料後,成為了無師自通的功夫大師。

20 年後,已有人將這一設想付諸實踐。
特斯拉 CEO 馬斯克,在猴子的大腦中植入了 2 塊芯片。
只花了 6 周,就讓它學會玩簡單的桌球游戲。
最後即使科研人員加快桌球的運動速度,它也能應對自如。
試想一下,這一技術一旦投入人體實驗,將造成多大的社會巨變。

而這還只是一個開始。
科技在改造動物、人類的同時,自身也在飛速發展。
前幾年,穀歌研制的程序 AlphaGo,就展示了驚人的智商。
它在比賽中輕松碾壓了圍棋界的兩大天才,李世石和柯潔。
不僅不知疲憊,還擁有超強的學習和運算能力。
就憑借這些天生優勢,不論是過去還是未來,人類都不可能成為它的對手。
科技統治人類,或許只是時間問題。

03
設想解決方案
面對科技的圍追堵截,人類已是插翅難飛。
但早在 20 年前,沃卓斯基姐妹就設想了對抗異化的辦法。
那就是「愛」。
莉莉 · 沃卓斯基曾對記者說:
「我們的創作裡最關鍵的元素,就是自我定位與自我轉變,而在其下支撐所有創意的基礎元素,就是愛。」
雖然聽上去很俗套,但《黑客帝國》的詮釋卻非常有新意。
崔妮蒂對尼奧的愛,並非不知所起的一往情深。
它有著明確的來源。
在第一部中,先知就預言,崔妮蒂會愛上救世主。
也就是說,愛變成了一種程序內部的預設,一種無法抗拒的本能。
在人類危難之時,它便是一種責任。
於是,崔妮蒂在尼奧中彈身亡後,用真愛之吻複活了他。
讓尼奧從覺醒之人,真正蛻變為救世主。

但在最新預告中。
「崔妮蒂」已經不認識尼奧。
她的真實身份,還沒有揭曉。
但可以看到,預告片裡的尼奧焦慮、迷茫、疲憊。
同時,開始服用大量象徵逃避現實的藍色藥丸。
當初那個意氣風發的救世主已經消失了。

這就對應了故事的核心。
情感,是幫助人類回歸現實的唯一手段。
而情感的缺失,讓人淪為行屍走肉。
預告裡有一個場景很有沖擊力。
電梯裡的人都在低頭玩行動電話,屏幕散發著相同的白光,臉上掛著相同的笑意,一語不發。
唯獨尼奧,環顧四周,滿臉錯愕。

在第三部的結尾,尼奧通過自我犧牲才換來了人機的平等相處。
機器答應不再奴役人類。
但當他再度醒來,卻發現人類居然心甘情願地成為「缸中之腦」。
在網路的影嚮下,人類的情感聯繫變得越來越薄弱。
當我們投入越多的時間在虛擬世界,分給家人朋友的時間就越少。
當我們使用的網路用語越鮮活有趣,現實世界裡就越無話可說。
人逐漸變得和機器一樣冷漠,疏離,缺乏共情能力。
沒有甚麼,比這一幕更諷刺了。

如今的社會,越來越貼近《黑客帝國》的設想。
在這樣的背景下,續作也更加值得期待。
20 年前的《黑客帝國》,預言了我們的當下。
20 年後的《黑客帝國 4》,又將如何預言我們的未來?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