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飛最近一部新劇, 在日本炸了。
登上日本區綜合榜top1。
社交平臺討論度飆升。
日本網友表示,「NHK絕對拍不出來。」
還有不少人喊話安倍晉三來寫觀後感。
原因在於,內容過於勁爆。
公然影射安倍晉三在位期間最大醜聞。
臺詞照搬安倍的新聞發言。
這部劇,為我們梳理了事件的來龍去脈。
也揭露了更多不為人知的內幕——
《新聞記者》新聞記者
事件發生於一家私人教育機構,榮新學園。
這所學校原本只有幼兒園,後來申請建造小學。
正是在這一階段,被曝出了醜聞——
這家機構竟然以十分之一的價格拿到了多年未出售的國有土地。
顯而易見,有後臺。
一查,扒出一劑猛料。
名譽校長一欄,赫然寫著首相夫人的名字。
學校設立過程中,相關照片、視頻中也多次出現她的身影。
消息一出,輿論一片嘩然。
人們懷疑,是首相夫人一聲令下,賤賣了國有土地。
對此,財務局遲遲不作回應。
輿論聲越來越大,首相本人終於表態。
國會上,他親自出面澄清, 表示自己和妻子與此事毫無瓜葛。
「在這裡我說清楚,如果我或者妻子跟這起事件有關。
那我一定會辭去首相和國會議員的職務。」
這一事件的原型,就是2017年轟動日本的森友學園「地價門」醜聞。
劇中,首相自辯的臺詞都照搬了安倍晉三本人的經典發言。
此次事件,不僅僅關乎是日本政府內部的腐敗問題。
也直接攪動了國際關系,成為世界性醜聞。
原因就在於,森友學園的教育方針直接與右翼政治掛鉤。
幼兒園裡公然施行軍國主義教育, 教未開蒙的孩子唱戰前的軍歌。
發給他們含有侮辱、仇視中國和南韓的材料。
在幼兒園運動會上,出現了十分離譜的一幕。
一群小孩奶聲奶氣地高喊:
「大人們決不能讓日本輸於其他國家。」
「守護釣魚島、竹島、北方領土。」
「安倍首相,加油啊。」
學校網站主頁曾有安倍昭惠的致辭:
「道德教育出色,會培養出以日本人為傲的堅強孩子。」
而這才是一個私立學校受到政府首腦庇護的根本緣由。
2017年,這一新聞不僅在中國激起民憤。
日本本土的教育學家也對此大為斥責。
在野黨更是借此嚴厲譴責,大做文章。
事件發酵後,首相急於翻頁。
不顧手下準備的發言稿,自由發揮,把自己和夫人撇得幹幹淨淨。
面對這樣的甩手掌櫃。
高層 只能幫著擦屁股。
他們要求官員上下統一口徑。
以首相的發言為準,對真相矢口否認。
一個謊言需要用更多的謊言來彌補。
一層壓一層,要求財務局的官員,連夜篡改文書。
按照首相的聲明內容,逐個刪改矛盾之處。
負責官員,向來忠貞職守。
可眼下,卻被要求篡改文件,隱瞞真相。
他深感 良心不安。
但為了不丟飯碗,又別無選擇。
即使最後已經按要求完成任務。
他依然惶惶不可終日。
一直提心吊膽,擔心事情敗露。
熬不過良心這一關,對自己一再苛責。
由於簽了保密協議,無法向妻子傾訴內心的苦痛。
遞上辭呈,也被領導拒絕。
最終,他精神崩潰,上吊自殺。
臨死前,他特意留下了篡改文件的鐵證。
標註了每一處篡改細節內容的文檔,以及揭露完整過程和涉事人員的錄音。
但,仍舊無濟於事。
上層斷尾求生。
承認篡改過錯,卻指出是財務局內部所為,與首相無關。
民眾不信。
政府啓動地檢特搜,開始對財務局進行強制搜查。
陣場浩大,全民關註,只為等候一個調查結果。
結果,特搜負責人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
「全體不予起訴」
至此,案件結束。
因為沒有切實證據,無人再敢公開質疑。
報道也無法刊登, 媒體集體失聲了。
同時,神祕部門開始著手降低事件熱度,平息輿論。
很快,這個案子將會漸漸被大眾遺忘。
但,偏偏有一個女記者,毅然選擇逆水行舟。
在記者見面會上大膽發言,直指上層的偽善嘴臉。
為了一個真相,對高官圍追堵截。
越是晦暗不明的事,她越是要徹查到底。
對抗公權的後果,可想而知。
上層四處施壓,阻礙事態發酵。
甚至還惡意散布女主的「黑歷史」,造謠女主是為了一己私利才出頭。
還在社交平臺蓄意煽動公眾情緒。
說是「私利」,也並非空穴來風。
女主作為一名記者,一直有一個心結。
她的哥哥曾是一名政府要員。
誰知後來離奇生病,甚至無法開口說話。
具體的內幕不得而知。
但種種跡象表明,也是遭到公權脅迫。
女主從「地價門」中看出了兩件事的相似之處。
瀆職的高官,媚上欺下的公權。
她想抓住眼前的機會,披露 千瘡百孔的政界黑幕。
還自己的哥哥一個真相。
當然,這又不僅僅是為了私利。
她的哥哥,是一個奉公不阿的人。
因此才被烏煙瘴氣的環境所不容。
她從哥哥身上繼承了善良、正義的秉性。
希望能為那些和他一樣的無辜者而戰,合力扭轉社會不正之風。
她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為了撼動公權,讓調查重啓。
鍥而不舍地說服有良知的官員。
請求與受害者家人深入交流,想幫助他們上訴。
但意料之中,多次被拒絕,被誤解。
她的公眾形象被蓄意潑髒水後,已經很難獲得普通人的信任了。
最後,靠著資深的媒體素養和鍥而不舍的精神,她終於取得了案件突破。
受害者家屬親手交給她死者的遺書。
涉事官員也向她坦承了真相的細節。
這些一手資料被刊發於頭版頭條。
案件重新被開庭受理。
這一政界醜聞才能在今天被我們所看到。
本劇的主人公原型,正是現實中《東京新聞》的社會部記者,望月衣塑子。
她是日本媒體界出了名的女鬥士。
可以為了調查出一個真相,誓死不休。
她常常在政府記者會上,違反「一個記者提問只能有2到3分鐘」的規定。
最狠的一次,是用了40分鐘的時間進行了23次的提問。
記者會上不斷舉手發問的望月衣塑子
如此的不考慮場合與氛圍,也在日本網路上受到了兩極化的爭議。
但也正是憑借著這股拗勁,她才能將人們都已放棄的案件,重新推回到人們的視野。
為此,她甚至遭受了生命威脅。
望月衣塑子的紀錄片《i-新聞記者》
其實早在2019年,就有一部根據望月原作改編的同名電影 。
與本劇為同一個導演,籐井道人。
由於在安倍任期內拍攝,話題過於敏感,許多女演員都推卻了片約。
最後竟然是找了一個南韓演員沈恩京來主演。
在宣發期間,影片也受到重重阻礙,最後低調放映。
即便如此,它依舊獲得了第43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獎。
此次,由網飛投資,導演不再差錢。
將電影內容擴充為一部六集迷你劇。
主演也請來了日本極具影嚮力的女星米倉涼子。
她也不負眾望,將望月衣塑子身上的執著、激進,以及孤軍奮戰的痛苦與不合群,演繹得淋灕盡致。
除了「地價門」的主線外,本劇還穿插了不少副線,同樣影射了各種政壇醜聞。
比如,日本政府承認地震賑災款遭挪用。
以及,伊籐詩織遭性侵案件因「證據不足」中止搜查。
不難理解,為何日本民眾對這部「自黑」劇集體叫好。
它不僅大膽還原了敏感的政治醜聞。
也傳遞了日本普通民眾的心聲。
「別把我們當笨蛋!」
此外,這部劇更具價值之處在於——
從更廣的意義上表現出對現代媒體社會的隱憂,反思了紙媒時代落幕後,年輕人不關心時事這一普遍現實。
劇中還加入了一個兼職送報的大學生角色。
他 每天經手無數張報紙,卻並不閱讀。
獲取新聞僅限於在行動電話上瞄幾眼標題。
但一次意外,讓他忽然意識到,新聞不總是遙不可及的現實。
劇中自殺明志的官員,正是男主的姨夫。
這使得他開始主動翻看新聞,試圖發掘真相。
但輿論的真真假假,幾經反轉,讓他迷茫不已。
資訊爆炸的時代,真相的可貴由此被凸顯出來。
因緣於此,他 漸漸開始留心社會問題。
後來立志要和女主一樣,成為一名為大眾撥開迷霧的新聞記者。
他的職業理想是,寫出能讓不看新聞的年輕人也感興趣的報道。
上崗後,第一篇報道就是關於疫情時期求職受挫的年輕人。
這一幕,無疑寄托了對未來新聞業的希望。
更激起許多年輕觀眾的共鳴。
無論是 對新聞從業者,還是身處於資訊爆炸時代的普通人來說,都意義非凡。
它以記者這一職業為切口,讓我們得以重審周遭的社會環境和自我的良知。
也讓我們再一次看清——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正義,但人性本身總有轉機。」
來源:獨立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