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網飛贏麻了。
出品的韓劇《魷魚游戲》直接登頂全球爆款。
然而,電影方面卻有點拉跨。
砸了近13個億的《紅色通緝令》,口碑徹底撲街。
豆瓣評分從6.6降到了6.3。
本來魚叔對網飛電影不抱希望了。
沒想到,年底又炸出一部驚喜之作。
豆瓣開分直奔9分 。
評論區也是一水好評。
「年度最佳」呼聲不斷。
提前預定明年奧斯卡提名——
《倒數時刻》 Tick, Tick…Boom!
影片改編自天才劇作家 喬納森·拉森 (Jonathan Larson) 的自傳體舞臺劇。
舞臺劇、歌舞片本是小眾藝術形式。
但這部影片卻收獲了普遍的贊譽。
除了得益於經典的原作打底、導演的高度把控能力之外。
最功不可沒的就是男主 安德魯·加菲爾德 (Andrew Garfield) 的演出。
38歲的加菲,早已褪去《超凡蜘蛛俠》《社交網路》中的稚氣。
成功地詮釋了一位鬱鬱不得志的落魄藝術家。
頗有《血戰鋼鋸嶺》中令人眼前一亮的驚喜。
有望 第二次提名奧斯卡影帝 。
電影中大量的唱跳段落,都由加菲本人完成。
為此,他花費了數月參加聲樂課。
訓練出了幹淨的嗓音,和自然的彈唱手法。
在此基礎上, 他演繹出了人物的矛盾和掙紮 。
空有滿腹才華,卻在溫飽線上掙紮。
他恃才傲物,在音樂的律動中鬥志昂揚。
但也難免垂頭喪氣,為創作不甘,為現實不滿。
他是偉大又孤獨的藝術家。
也是夾縫之中求生存的理想主義者。
他不再是加菲,他是喬恩,生活在1990年代的紐約。
和如今北漂的文藝青年一樣,他有著豐滿的理想,骨感的現實。
喬恩懷揣著滿腔熱忱,創作音樂劇。
幻想著作品被更多人看到,登上百老匯舞臺。
為此他連 看電視時、走在路上時、在餐館打工時。
都隨時在琢磨著旋律和歌詞。
甚至和女友抱在一起時,想的都是「如何把這一切寫成歌」。
可是這一切沒有換來相應的回報,他一直寂寂無名。
他幾乎收到了業內每一個制作人的拒絕信。
市場不給他這樣的年輕人太多的發揮空間。
經紀人也不會花太多錢給他來安排好的演出團隊。
之所以不被認可,是因為他作品風格過於 辛辣和超前 。
一方面,他憤世嫉俗,耍嘴炮冒犯每一個人。
用歌詞吐槽餐館裡的客人都是懶漢。
「在家本可以花更少的錢」
《Sunday》
揭露時代廣場上資本的狡詐。
「六十美元眼鏡 全都是騙局」
嘲諷MBA學位人手一份。
「只靠浮華聲譽就能混過日子」
《Play Game》
另一方面,他大開腦洞,預測了科技高度發達的未來。
人們被無處不在的媒體操縱, 整天盯著屏幕。
真實的情感已被取締。
如今看來是預言帝,但在那個時代只被當成妄想狂。
不得志的藝術家,早就不是甚麼新鮮人設了。
而本片之所以能廣受好評,更大程度上在於,喬恩所遭遇的現實問題戳中了普遍性的 社會痛點 。
紐約這座大城市,和北上廣異曲同工。
節奏快,壓力大,靠一腔熱血難以解決生存。
喬恩眨眼已經30歲,生活卻還沒步入正軌。
沒房,沒車,沒事業。
還和對象鬧掰了。
他每天都過得筋疲力盡。
淩晨四點就起牀,半夜還繼續創作。
但作為無名之輩,這些創作毫不值錢。
為了溫飽,他還得在快餐店打工,一幹就是五年。
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就只能住在價格低廉的出租屋。
他還經常拖欠水電費。
這導致寫歌寫到一半,忽然沒電。
犧牲的不僅僅是他個人,還有他的友誼和愛情。
他沒有時間陪伴生病的朋友。
也沒有時間經營自己的感情。
他在事業上裹足不前,而女友則收到了另一座城市心儀的舞蹈教師邀約。
兩人同是追夢人,但現實註定了他們的軌跡無法重曡。
就如《愛樂之城》的塞巴斯汀和米婭,終究還是選擇了分手。
同輩壓力 也讓他沒少焦慮。
27歲的劇作家已經在百老匯一炮而紅。
昔日共同追夢的朋友,改行去了廣告業, 生活竟因此脫胎換骨。
入住高聳入雲的豪華公寓,還喜提一輛寶馬。
這些都使得一直用愛發電的他,開始仿徨不安。
除了無形的壓力外,最讓他破防的是:
他耗費整整八年創作出的作品「失敗」了 。
其實,這部作品預演時 不僅得到了親友的滿堂喝彩,還獲得了專業人士的一致好評。
可這些都無濟於事。
沒有制作人願意投錢,作品終究無法問世 。
原因很簡單,文藝片沒市場。
為了迎合主流大眾的審美品位,藝術性太強的原創作品很少被接納。
很長一段時間裡,百老匯都被大IP改編作品統治。
犧牲了一切,熬過了八年。
他原以為終於可以享受人生,自由擁抱藝術。
或者至少可以擺脫經濟負擔。
可誰知,是這樣慘淡的結果。
閱人無數的經紀人,說了大實話:
「你開始寫下一部劇,寫完了再寫一部。劇作家的生涯就是連續不斷的寫作。」
和當下社會一樣,僅憑天賦和努力是不夠的。
不得不承認,成功就是小概率事件。
30歲關頭,喬恩才看清現實的真相。
也動了轉行的念頭。
雖說在戲劇圈他的才華無法變現,但在營銷界,他的才華足以秒殺同行。
他可以輕松想到優美的辭藻,用以偽裝營銷話術。
雖然違心,但卻能讓他過上更體面的生活。
當然,喬恩最終還是放棄了滿地的六便士,堅持追逐頭頂的月光。
因為一個意外的變故—— 他最好的朋友感染了艾滋病 。
90年代,艾滋防治還未普及,患者也深受歧視。
朋友比他更清楚生命的緊迫感,也因此對人生的選擇題看得更清晰。
「不要浪費才華,才不會浪費生命。」
朋友的苦難刺痛了他,也激發了他的創作。
他先是寫出了小而美的音樂劇 《倒數時刻》 。
一個人,一架鋼琴,一支樂隊。
講述自己的生活,訴說自己的不滿,審視自己的內心,尋回自己的堅守。
再是完成了另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成名作—— 《吉屋出租》 。
用肆意不羈的搖滾樂,和犀利的唱詞。
譜寫著紐約社會中的各種膚色、性別、性取向的底層邊緣人群像。
既延續了他針砭時弊的尖銳批評,又流露著愛與包容的溫情。
這部充滿反叛意味的「非主流音樂劇」,如同一聲春雷。
斬獲了戲劇界最重磅的幾項大獎,包括普利策戲劇獎、托尼獎。
開啓了百老匯音樂劇更加自由、大膽的新時代。
從90年代一直演到了今天。
在全世界範圍內,已經獲得超過 10億美元 的票房收入。
現場錄制版豆瓣評分也高達 9.3 。
可惜的是,喬恩沒能看到這一切。
1996年1月,他因主動脈瘤離世,年僅35歲。
而電影也無意拍出喬恩的逆襲。
只是平靜地結束於他30歲生日的那一晚。
一生為音樂劇理想嘔心瀝血的喬恩,倒在了成名作公演的前夕。
實在令人唏噓。
但令人欣慰的是,喬恩和他的作品持久地鼓舞著後世。
如今國內一線音樂劇演員鄭雲龍、阿雲嘎等人。
都曾在校園時期出演《吉屋出租》,進而走上音樂劇道路。
《吉屋出租》經典曲目 I』ll Cover You
《歌舞青春》女主角 凡妮莎·哈金斯 ,同樣因為對喬恩的仰慕,參與了本片的拍攝。
飾演喬恩前兩部音樂劇的女主角。
「他是一位真正的開拓者,教我敢於跳出固定思維。」
本片導演 林聚聚 ( Lin-Manuel Miranda ) 亦深受喬恩的創作影嚮。
「RENT讓我意識到我完全可以寫我自己的故事。」
他和喬恩一樣,一邊打零工一邊在閑暇時創作。
他所創作的《漢密爾頓》,同樣改寫了百老匯的規則,載入音樂劇史冊。
豆瓣評分高達 9.5 。
如今他又拍出了喬恩的自傳電影。
現實與電影的互文,是愛與信念的接力和聯動。
而對於普通人來說。
大概每個人都曾像喬恩一樣,被無形的倒計時困擾。
不知道下個月的房租在哪;
不知道是該向現實妥協,還是堅持自我、勇敢追夢;
不知道疾病會在哪一刻突襲……
但,就像喬恩所寫:
別驚慌,別棄船。
與其受恐懼牽引。
不如聽從熱愛的引領。
因為那才是真正令我們發光的東西。
來源:獨立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