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藉《仙劍奇俠傳3》而廣為人知、《花千骨》躍居「頂流男神」的霍建華,風光無限、喧囂過後,他如今的沉寂就越顯得落寞。

這些作品無一例外「撲」地悄無聲息,一絲水花也沒有濺起。而且,這都是兩年前的事了。
雖然沒有作品,但霍建華跟妻子林心如在婚姻中的各種矛盾,不斷被媒體揪住、放大。兩人在街頭吵架、清空恩愛合作的舉動,也引發大家猜測。
結婚之後事業不斷下滑,霍建華自己都說,「粉絲都跑光了」。

個人的境遇,往往跟行業、時代的進程有關。霍建華的尷尬,也折射出了一代台灣偶像的無奈。
毫無疑問,霍建華跟大多數偶像一樣,他們都是幸運的。年輕時候是花樣美男,稍加歷練沉澱之後又轉型成了「老幹部」。
此前,娛樂圈特別流行「老幹部」的人設:不追逐潮流,不懂網路用語,甚至不怎麼玩社交網路,身上充滿了老派、嚴謹又禁慾的氣質。

當年,曾有記者問他:如果粉絲瘋狂追星,為自己的偶像買豪車怎麼辦,霍建華痛心疾首,氣憤地質問:「你這樣怎麼對父母交代?這算什麼?!」
除了拍戲之外,他幾乎很少公開露面、參加活動。低調成這樣還不夠,霍建華髮布聲明,宣布徹底退出社交平台,並表示只想用影視作品和大家交流。
毫無疑問,耿直的霍建華,身體力行的完美詮釋了「老幹部」。

而如今,同樣深居簡出的胡歌已經成功轉型電影咖,深藏功與名的同時身價也翻倍。時過境遷,兩人境遇已是天壤之別。
2009年的《仙劍奇俠傳三》風靡全網,豆瓣評分8.7。
胡歌因為行俠仗義、瀟洒倜儻的李逍遙被觀眾所喜愛,霍建華也憑藉徐長卿一角,成為了無數少女的夢中情人。
世界變化很快,在《仙劍奇俠傳》爆紅之初,兩人的人生變化並不大。幾年過去,各自的人生也漸行漸遠。

從爆紅的那一刻開始,胡歌就清楚,自己不能一輩子做偶像派演員,他要做實力派。
頂著「李逍遙」的光環,胡歌一度成了電視圈裡的頂流小生,但他並沒有過分留戀掌聲,而是選擇去演話劇、磨礪演技。
《如夢之夢》,是胡歌邁出轉型之路的第一步,他拿出整整一年的時間投身話劇演出,他回歸最質樸的舞台,沉澱自己的演技。

2015年,《琅琊榜》是胡歌車禍復出后,轉型之路上最為重要的一步。
劇中,胡歌飾演的梅長蘇沉著冷靜,機智過人,眼神或肅殺,或深沉,將梅長蘇背負使命隱忍的一生細膩地刻畫了出來,這部劇也證明了胡歌「中生代演員」的實力。
2019年,胡歌出演刁亦男執導的電影《南方車站的聚會》,一路入圍戛納。

《花千骨》讓霍建華迎來事業的巔峰,以至於大眾聽到霍建華的名字,第一反應就是《花千骨》中相貌俊美無瑕的「長留上仙」白子畫。
「一生不負長留,不負六界,不負眾生,不負任何人」。

《花千骨》殺青后,總有各種仙俠劇本來找他,廣告合約、媒體採訪、雜誌拍攝、以及各類商業活動鋪天蓋地般向他湧來。
他曾試圖擺脫仙俠的「標籤」,但是嘗試了幾部電影,都沒有引起太大的反響。在流量明星輩出的時代,霍建華更是沒有認清自己的位置,他選擇投身流量的戰場。
《花千骨》爆紅的時候,恰逢娛樂圈拉開流量時代的帷幕。剛好在這個節骨眼上成為「當紅炸子雞」的霍建華,在時代背景的裹挾下,他也成了最早吃到流量紅利的那一撥人。

熱播的《花千骨》,單日播放量超過4億,一舉打破內地電視劇單日網路播放量的紀錄,《花千骨》還是內地首部突破200億次播放量的電視劇。
在激烈的流量競爭中,迎風起舞的霍建華,最終被殺得片甲不留。

霍建華並非沒有好演技。
2014年,他在《戰長沙》中對人物情感的細膩把控,張弛有度,豆瓣評分9.1,是為數不多的高評分國產正劇,網友清一色的好評。
《戰長沙》作為一部正劇,在年輕觀眾群體中的傳播和號召力畢竟難敵大熱的仙俠劇、偶像劇,但霍建華在《戰長沙》中高超的演技,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
同樣是在2014年,霍建華主演的冷門佳作《鏢門》,成為電視劇史上最後一部「四星聯播劇」。《鏢門》同樣好評如潮,刷新了大家對霍建華演技的認識。

《摘星》中花心的夏淵橋,《天下第一》里痴情孤傲的歸海一刀,《仙劍奇俠傳3》里至情至性的徐長卿……
另一方面,偶像劇男神、「禁慾系男神」是他身上最鮮明的標籤,也是他難以擺脫的窠臼。
一定程度上,「禁慾系表演」=「面癱」,而面癱意味著沒演技。

這不僅僅是霍建華個人的尷尬,而是一代台灣偶像演員陷入泥淖的縮影。
不少內地年輕人對於台灣電視劇的感情,正是始於《流星花園》、《放羊的星星》、《王子變青蛙》、《命中注定我愛你》經典的偶像劇。
這些愛情偶像劇,讓言承旭、周渝民、阮經天、明道等一大批台灣偶像在內地打開了知名度。
十幾年過去了,台灣偶像的境遇,已然是冰火兩重天,當年多風光,如今多「拉胯」。

44歲的言承旭,雖然還在言情偶像劇里延續著傑克蘇的風格,但是,他的熱度卻比霍建華高得多。
此前,言承旭的一張半裸浴缸肌肉照刷屏了,大家忍不住紛紛感嘆44歲的大叔,竟然如此自律。

很難想象,他曾遭遇過無戲可演的尷尬境地,很長一段時間裡,他只在為《演員的品格》定製的網路劇《未來的秘密》中有過鏡頭。
霍建華等台灣偶像們的個人發展,也是娛樂圈發展的縮影。曾幾何時,台灣偶像劇風靡內地。

2000年,翻拍自日漫的《流星花園》開啟了台灣的偶像劇時代,四個美少年一朝爆紅,「F4」成為當時所有少女的夢中情人,火遍華人圈,甚至日韓歐美都有眾多粉絲。
但之後,台灣偶像劇式微,大陸電視劇發展迅猛,後來者居上。不少台灣觀眾紛紛買起內地的電視盒子,方便收看大陸的電視劇,大陸和日韓劇一起對台灣偶像劇形成包圍之勢,對其發展造成了重創。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霍建華從台灣一路北上,一切從零開始,一開始,他的待遇並不高,不受到認可和尊重。
然後他便暗自下定決心:「一年也好,五年也好,十年也好,二十年也好,我一定要讓他們尊重我。」

曾經,霍建華也有過這樣暗自下定決心的時刻。
但,也許是逆境讓人成長,順境使人安逸。有了些成就的霍建華,反而從熒屏上消失了。
台灣偶像劇,也跟著台灣偶像們,一起消失了。
2011年的《我可能不會愛你》幾乎成為台灣偶像劇的絕唱,此後,大陸熒幕上再難見新製作的台灣劇的蹤影。

一代台灣偶像霍建華們已經難以追趕。人到中年,還在演奇幻愛情劇中的瑪麗蘇,同時期的演員們早已涉足現實主義題材,在類型劇里拚命打磨演技。
經歷了挫折后,如今的台灣影視產業已然發生了轉變。《我們與惡的距離》《荼靡》《通靈少女》等台劇火爆的背後,是無數從業人員的心血和付出。

內地影視行業在現實題材中反覆淬鍊,也成就了一批演技過硬的中生代演員,對霍建華等在內地影視行業發展的台灣偶像演員形成了降維打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