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者之歌》的悲傷

流浪者之歌

《流浪者之歌》(Zigeunerweisen op.20),又名《吉普賽之歌》(Gypsy Airs),,是西班牙小提琴家兼作曲家帕布羅•德•薩拉沙泰(1844~1908年)舉世聞名的代表作之一。同許多天賦異禀的音樂家一樣,薩拉沙泰的才華注定流芳百世,成為一顆令人仰望、為之矚目的星。

這部作品形像地刻畫了流浪的吉普賽人憂鬱傷感、剛強豪放但又不乏詩意的民族性格,任何人聽後都會為之動容感同身受。作為薩拉沙泰最受歡迎的一部名篇之作,該部作品自始至終都十分講究藝術渲染效果和小提琴的演奏技巧,也是廣受小提琴藝術大師喜愛的一首樂曲,至少自1904作曲家本人錄音以來,《流浪者之歌》一直是各種品牌唱片中的常見作品,許許多多小提琴演奏家都曾為之錄製過唱片。

出生在潘普洛納的薩拉沙泰,從小家境貧困,幸運的是他有一個音樂上造詣不淺的父親。

兒子第一次觸碰到琴弦時,所感受到的顫栗和喜悅,以及對音樂藝術的無師自通和心領神會,父親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因而設法營造一種藝術的氛圍。在父親的熏陶下,他也跟著學起了琴。

首次登台演奏小提琴時他年僅八歲,憑藉著「 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他挺起胸膛,毫不怯場,全神貫注,與琴身融為一體,一個個音符流暢而歡快地跳將而出,為他贏得了滿堂喝彩。衝著台下一臉驕傲與自豪的父親,小薩拉沙泰笑得燦爛,如同冉冉升起的太陽。

十歲時薩拉沙泰已經師從賽斯學藝,甚至為西班牙皇室演奏樂曲。後來他在巴黎音樂學院深造。 17歲時便做出到各大洲作旅行演奏的決定。

這以後的40多年裡,他一直秉承著自己的信念,感受音樂,創作音樂,樂此不疲。他精湛的演奏技巧,與生俱來的奔放、靈動的民族色彩,獲得了同時代的人所賦予他的 「 本世紀末的帕格尼尼 」和 「 花腔表演藝術之王 」稱號。

又名『吉普賽之歌』(Gypsy airs)的小提琴獨奏曲,跟『卡門幻想曲』整曲比較偏向浪漫輕快的氛圍不同,『流浪者之歌』比較是悲傷色彩就較濃厚的作品,當然不同的小提琴家,因為個人技巧,演奏時的年齡,跟人生體驗深淺的關係,都會呈現不同的感受,當然也跟不同年代的錄音室設備的精密度,以及演奏者所使用小提琴的音色好壞都有關。

薩拉沙泰的作品,不管是那一首,總是十分講究小提琴演奏出的效果和技巧,『流浪者之歌』之所以能流傳至今,除了在技巧難度上,與音色發揮上,都達到了小提琴這樂器本身高級的難度之外,更重要的是這首曲子,所傳遞出那種關於在不同鄉土之間流浪,那一種濃濃的愁緒,透過了讓人聽到蕩氣迴腸的小提琴琴音流洩之餘,也感受到流浪者在人世間深沉無奈的傷感,聽完整個人心都靜了下來,沉溺在其中那種似喜還悲的情緒裡。

薩拉沙泰在作品中,深刻描寫了吉普賽民族的民族特色,藉由甜美又哀愁的旋律,還有超群的演奏技巧,完美詮釋與展現了這民族的多面向,原曲是附管弦樂的小提琴獨奏曲,本曲中的管弦樂伴奏部分,也是由薩拉斯泰親自編配的。最後一個樂章的旋律則來自傳統的匈牙利民間舞蹈 「 恰爾達什 」,也是李斯特1847年《匈牙利狂想曲第13號》中運用過的一個旋律。

1980年,日本導演鈴木清順製作了同名電影《流浪者之歌》,這首樂曲被廣泛用於片中的背景音樂。 1997年,美國低音提琴手埃德加·梅耶和美國班卓琴演奏家貝拉·弗萊克以及美國藍草曼陀林演奏家邁克·馬歇爾專輯《罕見的儀式》,為這部作品錄製了另一個版本。周星馳在其2004年武打片風格電影《功夫》一追逐場面中也使用了這部作品的旋律。

全曲共分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很短,只是全曲的引子。

第二部分傳遞一種美麗憂鬱的感受。

第三部分甜美而感傷的緩版,整曲到這裡稍微減慢了一點,小提琴裝上弱音器,演奏出充滿感傷情調的旋律,悲傷的情緒達到極點。這一部的旋律,也最廣為人知的部分。

第四部分整曲開始急變為極快的快板,與管弦樂共演,反映出吉普賽民族性格中能歌善舞的另一面,展現了這民族熱情的一面。以激烈高昂的旋律,逐漸到達最後的高潮,然後霎那間結束全曲。

另:薩拉沙泰出生的城市潘普洛納有著名的奔牛節,如果你只有一次機會了解西班牙,別猶豫,去潘普洛納吧。 7月仲夏伊始,從踏進老城區的那一刻,你眼中看到的、耳中聽到的及舌尖指尖即將觸碰到的一切,都是經過提純過濾的、最深層次的西班牙。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