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小笨
上個月,美版《無恥之徒》第十一季正式完結,這也標誌著這部 Showtime 的長壽劇集正式落下了帷幕。
在大結局播出的當天,飾演 Frank 的 William H.Macy 發了一條 Twitter,「再見《無恥之徒》,一個時代的終結。」對於很多英美劇迷來說,《無恥之徒》的完結的確意味深長,即便第十一季出現了 Covid-19 是中國投毒這樣的爭議性台詞,《無恥之徒》第十一季在豆瓣上的評分還是達到了 9.6。
如果別的劇集中出現這樣的台詞,我們的確可以從政治立場上去解讀一番,但十一季看下來,Frank 說出這樣的台詞似乎也沒什麼讓人意外的,他臧否一切,滿嘴跑火車,沒有一句真話的狀態我們早就再熟悉不過了,事實上多年來《無恥之徒》在簡中互聯網上傳播最重要的標籤就是大尺度,這不過就是「大尺度」的又一次集中體現罷了。
不過歐美的媒體對《無恥之徒》大結局並不像中國觀眾這般買帳,A.V.Club 評論員 Myles McNutt 洋洋灑灑數千字批評大結局,標題就是「《無恥之徒》走到這個方向才是真的無恥」。雖然大結局在美國的收視率達到了當季最高,但 155 萬的收視人數放在過去也不是一個太夠看的數字。
討論《無恥之徒》是否爛尾的意義真的不大了,畢竟在這個爛尾慘案頻發的年代,任何一部有些年頭的經典作品哪怕是所有人落個正常的善終就已經頗為難得,Frank 在死之前和家人解開了心結,Gallagher 家的幾個孩子都有了各自的歸宿,說實話,我們真的已經沒必要苛責太多了。
至少在過去這十年之間,《無恥之徒》已經帶給觀眾足夠多過癮的時刻,甚至放在十年前,對於底層的艱難和掙扎,我們還要抱持著一種獵奇的態度去觀看,但似乎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越來越能夠帶入到 Gallagher 一家人的視角之中,在這個糟糕的世界裡,在無數個被生活打敗的時刻,依然要繼續走下去,就像第七季那幾句經典的台詞,「人類啊,人啊,都他媽是一團糟」「不做弱雞,嗯」「不做慫蛋,嗯」。
觀眾都知道,《無恥之徒》的故事設定在芝加哥南部的貧民窟,Gallagher 一家的房子也的確是現實中存在的居所(雖然真實地點是在芝加哥北部),但事實上和很多有著明確地域設定的美劇一樣,《無恥之徒》絕大部分的拍攝都是在華納兄弟在加州伯班克的攝影棚裡完成的,只有一些外景鏡頭是劇組每年跑到芝加哥幾次拍攝完成的。
雖然芝加哥是全美第三大城市,但和紐約、洛杉磯相比,芝加哥在流行文化中的存在感顯然是更弱的,相比於城市風光和文化現象,芝加哥長久以來的標籤就是犯罪率居高不下,在風城這個人盡皆知的暱稱之外,它還有一個「謀殺之城」的稱號。
2017 年「Daily Show」曾經在芝加哥做過一週的節目,Trevor Noah 講過一個段子,說他小時候在南非看過一個動畫片《Sharky&George》,裡面一群負責打擊犯罪的魚類,就生活在一個叫 Seacago 的城市,也就是一個以諧音梗影射芝加哥的城市。
(《無恥之徒》中 Gallagher 一家的房子)
而這似乎也是《無恥之徒》選擇在芝加哥展開故事的原因,混亂掙扎的底層,靠著坑蒙拐騙過著一種無恥的生活,面對生活只能豎起中指,芝加哥簡直不要太合適。
但這也指向了《無恥之徒》多年來一直被討論的一個問題:這部劇集到底有沒有種族歧視色彩。在美國的 Reddit 網站上,多年來都有這樣的帖子,「我愛這部劇,但有一個問題(種族問題)一直困擾著我」「沒有其他人覺得《無恥之徒》真的很種族歧視嘛」。
這個質疑的確有數據支撐。芝加哥的族裔構成大致是 32%歐裔、29%拉美裔、31%非裔和 6%亞裔,但是《無恥之徒》設定的地點主要是黑人聚集地,不少街區黑人占比甚至超過 85%,而在這些街區中,部分區域的謀殺率高達 10 萬分之 35。
2014 年 Reddit 上一位網友這樣說,「我不知道 Showtime 是害怕還是政治正確什麼的,但他們生活在芝加哥南部,這裡 93%都是黑人,但劇集裡幾乎沒有黑人。故事是設定在 Canaryville,那裡歧視大多都是拉丁裔,但還是讓我有點困擾,整部劇都發生在芝加哥城市內,但它白得可怕。」
也有網友贊同他的想法,「我完全同意,我能夠接受他們常去的地方大多是白人,但真正困擾我的是學校裡的那些場景,真的太白了。」
當然這畢竟已經是幾年前的事,在之後的故事裡包括黑人在內的其他有色裔角色不斷出現,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有關《無恥之徒》種族歧視的質疑,也有人解釋說《無恥之徒》不過是主創們選擇了特定社會結構中的特定區域,以及其中特定的人。
但這種反思始終是有益的。前段時間《指環王》重映的時候,一位大 V 在微博上說「現在回頭去看《指環王》系列電影,最好的體驗(沒有之一)就是沒有黑人,一個都沒有」,這番發言引發了不小的質疑,如果說《指環王》還可以用原著設定來使勁解釋,那面對《無恥之徒》這樣發生芝加哥南部的當代故事,我們的確需要更加審慎的態度。
作為一部播出長達十年的長壽劇集,《無恥之徒》同樣可以被用來標定這些年間美劇或者說全美影視創作中的變化。在寫這篇稿子的時候,我去翻閱了一下當年的觀劇筆記,發現那時候我喜歡的劇集,不管是《生活大爆炸》、《破產姐妹》(同樣是2011 年開播)這樣的熱門劇集,還是《復仇》、《童話鎮》放到今天相對冷門的劇集,如果以當下的視角來看,都免不了太白了的質疑。
《破產姐妹》裡 Max 和 Caroline 留下過很多有關女性的「警世名言」,放到當下也毫不過時,但不能忽視的是,裡面的有色裔角色在很多時候成了笑料本身。我們不可能開上帝視角,指責那時候的創作者對種族問題缺乏認知和思考,無論是從有線電視台本身的受眾主體還是創作者所處的環境出發,那些在創作上的選擇幾乎都是必然的。
但在過去這些年,BLM 和 StopAsianHate 這樣的社會運動風起雲湧,有關種族問題的探討和反思不斷深入,不管是電視熒幕還是電影銀幕上,單一白人視角的故事都在大幅度減少,我們迎來了《Pose》這樣喊出「在充斥著異性戀的白人世界裡,掙得一席之地」的劇集,而今天開播的改編自普利策小說獎作品的《地下鐵道》,講述了黑奴女孩逃離南方種植園的故事,早早就贏得了一向苛刻的 Metacritic 91 分的高評分。
或許那些被寫入了美劇經典名冊的劇集裡,《無恥之徒》將是最後一部單一白人視角的,而這同樣是一個時代的終結。
《無恥之徒》開播的 2011 年,正是美劇的上一個黃金年代。
那時候,《絕命毒師》、《廣告狂人》、《大西洋帝國》、《權力的遊戲》等「神作」或正在熱播,或剛剛開播,和最早的《老友記》和之後的《越獄》等要靠補劇不同,這一代的全球觀眾可以說是伴隨著這些劇集共同成長的,它們奠定了這一代觀眾對於高質量劇集審美的基礎。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像《無恥之徒》製作方 Showtime 和 HBO 這樣的付費有線電視網敢於在劇集題材和尺度上做出更大的突破,同時也樂於投入更高的成本(《權力的遊戲》第一季的單集成本就達到 600 萬美元),另一方面就是很多原本專注電影創作的創作者,發現了小熒幕所蘊含的巨大可能和潛力,將電影製作的手法和理念「降維打擊」帶入到了劇集製作之中。
2013 年英國《視與聽》雜誌就做過一期叫做「TELEVISION SPECIAL」的專題,詳細分析了電影導演執導劇集所帶來的巨大變化,他們當時用了「the hidden gems(隱藏的寶藏)」來形容這些劇集。而之所以是在 2013 年,一個標誌性事件當然就是 Netflix 的入局,大衛·芬奇參與執導的《紙牌屋》火遍全球。
從那一年開始,流媒體替代電視成為劇集最重要的製作和輸出平台,電影班底參與製作劇集不再是偶發事件,而是在這些互聯網新貴揮舞的支票本面前,成為了一種常態。
現在當我們回頭去看那些黃金年代的劇集,除了質量超高之外,季數長也是一個重要特點,這是美劇一直以來的製作特點,一週一集,拍攝動態調整,留足時間打磨新故事,同時也能營造出一種和觀眾之間非常微妙的「陪伴感」,這或許也是追這個字所凝結的情緒。
但當你去翻看如今流媒體上的熱門劇集,超過三季的都已經不太多見,只有《怪奇物語》這樣屢次刷新收視數據的全球大熱,才能活到第四季這個我們以前習以為常的節點,至於《無恥之徒》的 11 季、《生活大爆炸》的 12 季,說實話我已經完全不能想像。
我清楚地記得,那時候每年的秋季和春季,對於我這樣的美劇迷來說都是重要的節點,因為它們是新劇開播的時段,在幾週之內我們迎接老劇的新季回歸,也能集中檢閱這一季新劇的質量,還要提防著自己喜歡的新劇隨時可能遭遇的被砍。
但在現在的流媒體時代,我們已經無需等待秋季的到來,夏季劇荒和冬歇期更加不再是問題,畢竟每一週都是「新劇開播季」,上一週我們還在討論《無罪之最》是不是懸疑劇的天花板,這一週我們又馬上迎來了《愛,死亡,機器人》第二季的開播,但這份萬眾期待的感覺或許也只能維持一週而已。
隨之而來的就是,單個劇集的質量依然重要,但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源源不斷地上新搶占市場、打敗競爭對手才是王道,在 Netflix Q1 電話會議上,CEO Reed Hastings 說,「我們在觀看時間上最大的競爭對手是有線電視,我們第二大競爭對手是 YouTube,而迪士尼的規模要小得多。」
搶占用戶的娛樂時間,也就是搶占最寶貴的流量,是包括 Netflix 這些流媒體在內的互聯網公司最重要的行事邏輯。我們在抖音或者 Tik-Tok 上永遠刷不到頭的短視頻,換到 Netlfix 上,就是那些永遠都滑不到底的劇集列表。
Netflix 只給錢不干涉創作是一個美麗的傳說,但硬幣的另一面是劇集節奏、畫面規格都走向某種趨同的「模版化」猜測,我們已經擁有了過幾輩子都看不完的新劇選擇,卻時常發出不知道該看什麼,只能回到再去看那些經典老劇的感嘆。
過去是劇集高質量、有節奏的等待和嵌入生活的時間跨度,構成了我們對劇集的體驗,但現在一切都是速度、規模和疊代,是流量和注意力經濟,這一切無關好壞對錯,只是時代真的變了,以至於不久前《旺達幻視》「逆流媒體潮流而動」恢復了每週更新的節奏,就讓美國媒體拿出來認真誇讚了一番,但至於有沒有第二季,那要視漫威第四宇宙的整個規劃而定,說到底,還是戰略、布局和一盤大棋。
在《無恥之徒》第十一季的評論區裡,到處都是對追劇十年時光的懷念和不捨,除了對劇集本身的認可,想必其中也包含了對曾經的自己的在意。如果還有機會擁有這樣的體驗,真的是該好好珍惜,畢竟這樣的故事,也許再也不會有了。
來源:北方公園NorthP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