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活得久,什麼都能等到,有生之年系列+1。
胡歌+唐嫣時隔多年再度聯手出演《繁花》,重重重重點在於:導演是王家衛!
看了劇照和預告,是熟悉的王家衛式光影質感了,揮之不去的人物獨白和曖昧頹廢的虛無主義情調,極度主觀的意識流風格。
然而在一片期待聲中,也有很多人唱衰。
比如經歷了《擺渡人》、《歐洲攻略》的洗禮,「王家衛」這三個字不管用了;或者是僅5秒的預告片,就看到胡歌把頹唐柔軟的阿寶塑造成意氣風發矯揉造作的蓋茨比…
還有的炮頭指向了唐嫣的演技,看下圖網友的評論:
包括前陣子的網傳消息:劉浩存+陳飛宇翻拍王家衛的《重慶森林》,也引起了大家的抵觸情緒。
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氧叔希望它是假的,無論是唐嫣還是劉浩存,放在王家衛的敘事節奏里大概率是場災難。
因為她們與王家衛的故事不匹配。王講的多是這個社會的邊緣群體,是飄蕩游移的城市暗影,而不是主流人物。
都不用說唐嫣那飽滿的蘋果肌+甜美的酒窩、劉浩存炯炯射精光的大黑眼珠,光是她倆備受寵愛、春風得意的精神狀態,就與王家衛故事裡的女人毫不搭邊。(演技能救當我沒說)
不是誰都能像鞏俐一樣,演遍大導電影,張藝謀、周星馳、陳凱歌、徐克,演員與導演互相成就。
相比於王家衛的電影,謀女郎劉浩存倒可以試試馮小剛的風格,或許能放大她的個人特質。
不僅是劉浩存,我們每個人也有不同的「電影美學屬性」,一起來看看你是哪類風格電影里的女主角吧~
你是誰電影里的女主角?
不同的導演的電影總有著不同的母題、不同的女性形象,相應也有著不同的美學品格。
我們選取六位大家熟知的導演,分成三個對照組進行比較:
1.張藝謀的反抗vs馮小剛的妥協
氧叔認為,導演生涯的早期最能體現這個人的態度。在張藝謀早期的作品中,女性太多以被欺侮被壓迫的形象出現,她們命運坎坷、基本以悲劇結束人生。
無法違抗父命、被迫嫁給糟老頭子的九兒;被當成續香火的工具、花大價錢買來、還受到楊金山欺侮的菊豆。
嫁進大院后沉淪的頌蓮、上訴無門的秋菊等等,而這些悲劇的源頭,是封建文化中的糟粕。
即使如此,她們面對命運並非逆來順受,而是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過程中體現出強烈的自我意識和堅定信念,她們是性格剛硬的「柔弱者」。
九兒可以被當作是「敢愛敢恨」的女性代表,用人性最原始的慾望和動力宣揚了最具爆發力的生命之花。
這樣的故事內核,經由鞏俐自身客觀條件加持,性感的嘴唇、凹凸有致的身材、永遠揚起的下巴、堅定的眼神和步伐等,無不傳達著一種對男性權利的反抗和挑戰。
結合福柯的身體美學,這樣的女性是讓人嚮往的,更是最容易激起觀眾心底的呼喊和社會反思的。
新生代小花中的張婧怡就非常符合張藝謀的故事內核:性格剛硬、氣質傳統柔弱,高光時刻在於打破。
面部的頓感和原生感,敦厚老實又淳樸,貼合愚昧的、甚至野蠻的傳統文化語境。
同時又擁有超出他人的執著、不畏權勢、敢闖敢拼的性格,兼具母性的柔和之美+男子的強之力,這正是對傳統的、逆來順受的女性形象的顛覆,屬於故事感中的臻品。
反觀馮小剛故事裡的女人,雖說主體意識已覺醒,但仍在已有性別觀和話語中心的規設下,表現出了對傳統主流觀念的妥協。
電影里的女性正如馮小剛一貫的性別觀:一方面展示女性真實的生存現狀,流露出男性話語中心語境下的性別關懷,但另一方面又對女性有一定程度的偏差與異化。
看似「男女平等」的相處模式,但通過對女性形象的貶損來拔高男性優勢的意味尤其明顯。從《永失我愛》、《甲方乙方》、《不見不散》、《沒完沒了》到《大腕》。
女主角均是年輕貌美的新時代女性,初次見面時,女主角對平凡又痞子氣的男主人公並不賞識,甚至存在誤解,但是在二人共處時,女主總會被男主的三寸不爛之舌降服,進而逐漸追隨男主的步伐。
張藝謀是鐵打的鞏俐、馮小剛是鐵打的葛優
每一段情感進程看似女性佔據優勢,其實質仍是男主主導,最後在男主的改造與引導下女性角色實現了自己的成長與升華。(PUA的雛形?)
外表靚麗、颯爽、洋氣、現代化,正值大好青春、看起來牙尖嘴利、機靈俏皮,但氣質中帶有奉承迎合、甚至媚俗者,適合成為馮小剛的女主角,成為男性意志的執行者、男性的追隨者。
2.陳凱歌的蛻變vs王家衛的迷惘
陳凱歌故事裡的女人,有反叛傳統一身俠氣的,如庄姬的忠貞剛烈、趙女的有勇有謀、傾城的情深義重。
有民國和文革時期,理想遭到摧毀的:
身份卑微的菊仙敢愛敢恨,以死明志;知青來娣表現的躁動張狂,卻又隱忍克制。
又或是受現代文明困擾的現代都市女性,如莉莉淪落風塵,遊離在都市之外,在歷經種種磨難后,最終返璞歸真;葉藍秋則被疾病和網路暴力所困擾,身陷囹圄而自殺。
但陳凱歌故事裡的女人,包括陳凱歌他自己,都呈現出在反思中不斷進化蛻變的趨勢,不回歸傳統亦不走向現代,她們回歸的是自我。
這種自洽、調控、接受,高光時刻在於返璞歸真。
比如孟晚舟,陷於困厄仍有風采,血液里沒有低頭二字,永遠保持平整的質感和穩定的輸出,硬把腳銬穿成飾品。
也可以是接受和珍愛自己的一切,每一條皺紋的詠梅,這樣的人生態度、對待自己的態度,才是真正的酷。
反觀王家衛,他很重視女性的內在困惑與情緒張力,故事裡的人永遠在漫無目的、毫無著落的飛行。
她們最擰巴,表面上日復一日過著平淡的日子,對未來一片茫然,然而內心卻充滿激情與期盼,既盼望美好的生活,同時又害怕受傷害。
這份糾結,集中體現在含蓄而內斂的「王氏愛情」。
比如《旺角卡門》中阿娥和阿華兩情相悅,卻彼此不敢說穿藏在心底的那份情感,在車站送阿華,即使內心知道華仔這次離去必定凶多吉少,卻沒有挽留的言語。
影片《東邪西毒》中,桃花嘆息:「分明是心裡想要的,嘴巴卻不肯講出來。」,只因歐陽鋒沒有表達愛意,而負氣嫁給他大哥。
歐陽鋒最終選擇離開心愛之人,孤身來到寂寥的大沙漠,留下無盡的遺憾和懊悔。
王家衛故事女主角的魅力,在於一切區別於男性的、獨屬女性的特質。
比如春夏,在她對女性的心理特徵、真實體現女性自我,無論是慾望、迷惘、還是反抗,都是她本人的高光時刻。
姜文的病態vs李安的健康
從《陽光燦爛的日子》中的米蘭與於北蓓、《鬼子來了》 中的魚兒、 《太陽照常升起》的瘋媽、林大夫和唐妻,到《讓子彈飛》中的縣長夫人和花姐…
姜文塑造的女性延續他一以貫之的女性觀——男性優於女性的男性中心主義的女性觀。
男人會覺得他的電影很性感,姜文荷爾蒙爆棚,但女人會時常被一些鏡頭冒犯。
不能否認姜文是一位好導演好演員,但他的兩性觀念並不健康,他在這些女性人物身上構建著自己的英雄主義王國,滿足著普羅大眾所共有的英雄主義情結和慾望——女人被英雄征服、男人成為那個英雄。
適合姜文故事的女人,從外在看來,她們完全迎合男性審美,豐乳肥臀腰還細,氣質極為慕強,厭弱厭女。
反觀李安,他的電影風格、兩性觀念、女性形象就非常健康,東西方的平衡、感性理性知性的平衡。
他故事裡的女人,合理看待人性,比如《喜宴》中的高母接受並尊重同性戀的兒子,這是《霸王別姬》 或《春光乍泄》 等影片中很難看到的,女性對「人之常情」的正視。
《色戒》中的王佳芝,很多人笑她痴蠢,白白送命,但她對易先生產生愛也不過是本性使然,心念家國的時候就是要殺你,不忍你死的時候就是要放你,選擇而已,談不上是對是錯。
李安女主的高光時刻,在於給女性指出了一種相對和諧健康的出路,多元魅力的女性,對二元對立的絕對超越,比如金晨、鍾楚曦、童瑤,靠外力也靠自己,靠拼搏努力也靠輕鬆隨意。
好啦,以上幾位導演對女性形象的書寫都具有藝術魅力和美學價值,不僅是女明星,我們普通人也可以藉助專屬的「電影美學屬性」,看到自己獨特的審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