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女」始稱「士女」,其原義泛指男女。(「士女」一詞最早出現在《管子》卷第十九,「五臭所校,寡疾難老,士女皆好」。其意指男女,並未指向未婚之男女。至漢劉向《列女傳》中《啓母塗山》「厘爾士女,從以孫子」之義,此時專指女性。
由於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唐代的外交政策也非常開放,不斷吸收外來文化,博採眾長,社會風氣開放,民間生活多姿多彩。唐朝盛況使得唐朝的子民奔放外向,逐漸出現了一種以健康 豐滿 開放為美的新風尚。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制作陶俑方面也盡顯出唐朝獨有的氣質和風採,其中仕女俑最為出名,唐代的仕女俑就是最典型的盛唐美人的真實寫照。
唐朝隨著國力的增強,中國古典文化也進入了成熟期和巔峰期,博大精深、雄奇勁健,集各民族文化之大成,融中外文化於一爐。唐俑比之秦俑,無論是在數量、題材、手法上,都要豐富得多。唐俑種類很多,有人物、動物、碗盤、水器、酒器、文具、家具、房屋,甚至裝骨灰的壺壇等等。其中,唐代仕女俑是這個時代的亮點,僅仕女俑就可以有數百種,其發型、服飾、體態、神情、動作各盡其妙,前所未見。
仕女俑
「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
黛青描畫眉,凝脂若雪膚。
回眸一笑過,傾國傾人城。」
白居易詩中對唐代美麗女子形象的描寫
在唐代仕女俑上體現得淋灕盡致
除了陶俑之外,從古至今
仕女的形象也從現在了各個藝術領域
包括瓷器、繪畫、玉石等等
它們的表達,使仕女的藝術形象更加豐富多彩
五彩仕女圓瓷板,清康熙,直徑21.8厘米
瓷板中空,為六邊形,板面為圓形,側面均有大小不等的插孔。正反兩面均以幾何三角紋和三道弦紋作邊飾,正面以五彩繪仕女嬰戲圖,一女坐於庭院之中,面前及身後各有一小童在嬉戲玩耍。背景為欄桿、山石、小草等,景色寫實入微,生活氣息濃鬱,充滿祥和美好的意境。瓷板另一面飾以紅、綠、赭彩繪洞石花卉圖,畫面簡潔,色彩凝厚。
瓷板所繪仕女形體優雅端莊,占據畫面很大空間,具有康熙五彩仕女繪畫的典型特徵。
青花庭院仕女圖高足碗,明宣德
高10.3厘米,口徑15.2厘米,足徑4.4厘米。清宮舊藏。
碗撇口,高足中空。外壁繪二仕女對坐賞畫,襯以山水、花草、樹木等,足柄繪山石樹木。碗心青花雙圈內書「大明宣德年制」楷書款。
此器紋飾布局疏朗,場面開闊,意境清幽。
宣德瓷器人物紋較少,所見者均文人士大夫的氣息濃厚。此器紋飾繪仕女賞畫情景,表現著一種恬靜淡漠的格調。裡心有青花楷書款,是典型的宮廷禦用器。
青花鳴鳳在竹仕女游園圖碗,明宣德
高7.8厘米,口徑18.7厘米,足徑7.7厘米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內光素無紋飾。外壁青花裝飾,以青花料通景描繪仕女游園圖。一面是兩仕女坐於涼亭內閑談,一小童子在旁邊服侍;另一面繪兩仕女在涼亭邊散步。仕女均發髻高挽,長裙拖地,裙帶隨風飄動。庭院中點綴怪石叢竹、樹木花草、坡地欄桿、流水小溪,還有繚繞的祥雲,一只鳳凰正棲於竹上鳴叫。圈足外牆繪卷草紋。外底青花雙圈內署青花楷體「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雙行款。
明宣德(1426—1435年)一朝雖僅有短暫的十年,但由於這期間沒有大的天災人禍,加之宣德帝治國有方,社會處於相對安定狀態。宣德官窯青花瓷器中有一部分碗、高足碗等以仕女游園作為裝飾題材,在明代官窯瓷器中可謂獨具特色。所繪仕女均身材修長,體態纖柔,著重刻畫人物恬淡閑適的心情,畫面如人間仙境,給人以優雅唯美之視覺感受,堪稱當時太平社會的真實寫照。
桐蔭仕女玉山,清乾隆
長25厘米,寬10.8厘米,高15.5厘米
此玉山白玉質,有黃褐色玉皮。以月亮門為界,把庭院分為前後兩部分,洞門半掩,門外右側站一女子手持靈芝,周圍有假山、桐樹;門內另一側亦立一女子,手捧寶瓶,與外面的女子從門縫中對視,周圍有芭蕉樹、石凳、石桌和山石等。器底陰刻乾隆禦制詩、文各一。詩雲:
相材取碗料,就質琢圖形。剩水殘山境,桐簷蕉軸庭。
女郎相顧問,匠氏運心靈。義重無棄物,贏他泣楚廷。
末署「乾隆癸巳新秋禦題」及「乾」、「隆」印各一。文曰:「和闐貢玉,規其中作碗,吳工就餘材琢成是圖。既無棄物,且仍完璞玉。禦識。」末有「太璞」印。
《桐蔭仕女圖》屏,清,絹本,設色
縱128.5厘米,橫326厘米
本幅無款印。屏風背面為康熙皇帝臨董其昌書《洛禊賦》全文,鈐「日鏡雲伸」、「康熙宸翰」、「敕幾清宴」3印。
此幅繪制於清朝康熙時期,出自中國宮廷畫家之手,是目前所見最早的中國油畫作品之一。作者在圖中完全採用西洋油畫手法描繪了一座典型的中國傳統木構建築,其中不僅運用了明顯的焦點透視法以增強畫面的縱深感,而且極力通過光線照射所產生的高光與投影的強烈明暗關系來表現建築的立體感,雖然技法尚顯稚拙,但無疑是一種新的嘗試,為中國傳統建築畫註入了新的表現形式和技法。
來源: 最陶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