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小米
眾星雲集的臺劇《華燈初上》雖然聚焦一群風格各異的女性角色,但這部劇更是臺灣中生代男演員代表人物的大會操。
主演楊祐寧和鳳小岳貢獻了職業生涯最佳演出,走馬燈一般的配角鄭元暢、霍建華、修傑楷、李李仁,每一個的咖位都是電視劇男主角。他們當中最讓人驚豔的是第二季才出現的吳慷仁。
《華燈初上》第二季
他扮演的「媽媽桑」寶寶雖然戲份並不多,但從形到神散發雌雄莫辨的氣質,變裝表演還不是最讓人意外的地方,難能可貴的是他在誇張和不足之間找到了適中的平衡。寶寶這個人物表面市儈精明,內在脆弱無助,吳慷仁演得讓人又愛又恨。
在第三季那場搞笑的眾女打群架戲裡,他也最亮眼的一個,演活了花枝亂顫這四個字。無論你之前有沒有看過吳慷仁的戲,都值得(再次)認識這位在大陸最不為人知的臺灣演技派演員。
《華燈初上》 第三季
對於熟悉吳慷仁的觀眾來說,在《華燈初上》裡的表演也許完全算不上很大的挑戰,甚至不是他第一次表演易裝。他從出道起就常常因為在戲中突破自我上新聞。短片《沿海岸線徵友》和長片《渺渺》裡的同志角色,
《渺渺》
《第三個願望》裡的漸凍人和《愛在旭日升起時》裡的小兒麻痹癥患者,
《第三個願望》
電影《河豚》和《白蟻-欲望謎網》裡的大膽裸戲等等。
《河豚》
看得出他非常害怕被定型,不斷在找沒有演過的角色挑戰自己,也許這種尋求突破的焦慮感跟他出道的時機有關。
吳慷仁出道時已經二十六、七,如果早幾年出道,也許可以和同齡男演員一樣生逢臺灣偶像劇怎麼拍都大賣的年代。不幸他只搭到了偶像劇熱潮的尾巴,雖然在《下一站,幸福》裡的癡情男二號讓人印象深刻,但之後等待他的是近十餘年來臺灣影視的景氣寒冬。
《下一站,幸福》
吳慷仁對於演員的被動性有深刻的認識,曾說過:「臺灣的戲劇類型不多,很容易被定型……演技很容易僵化變得匠氣」。
後來他還表示過最讓他感到困難的反而是演偶像劇,因為都要求男演員耍帥,倒是他很不自在的表演方式了。2016年,吳慷仁因為歷史劇《一把青》獲得「金鐘」獎最佳男主,他借領獎的機會懇請業內人士創造更多元豐富的作品,給演員多一些選擇。大環境對演員不友好,他只好一方面靠多接戲來磨礪演技,一方面又堅持不重複自己,起碼在外形和造型方面有點突破。
《一把青》
於是吳慷仁為了演戲暴瘦、增肥已經成了家常便飯一般的消息,很難相信《斯卡羅》、《一把青》裡黑瘦的他和《麻醉風暴2》、《我們沒有談的那場戀愛》裡白胖的他是同一個人。
《我們沒有談的那場戀愛》
除了在外形方面接近人物,他還為了客語電視劇《出境事務所》零基礎苦練客家話,為了拍攝港片《非分熟女》苦練粵語。
《非分熟女》
對於這些勵志型的新聞,吳慷仁的態度很平常,因為演員進行創作的工具就是自己,演戲就要「出借自己的聲音、表情和身體」,這些功課對他來說都是分內事而已。
吳慷仁最「偶像」的角色應該要算《一把青》裡的空軍郭軫。雖然結局悲慘,但沒有悽涼的晚景,只有英姿颯爽的青年時代。吳慷仁從真摯感人的同袍情誼演到霸氣娶妻,耍帥耍得高度符合劇情需要。從他的表演中觀眾能體會到郭軫因為時刻命懸一線,所以盡可能活得轟轟烈烈。
《一把青》
讓我們相信這個人物曾經為了免除戰友痛苦親自將其擊斃,他的所有行為都展現了一個使命必達又充滿絕望的軍人在非常時期形成的非常心態。
吳慷仁出演的大量劇集中,有兩個成功引起爭議的角色不能不提。2015年的《麻醉風暴》是繼《白色巨塔》之後最成功的臺灣醫療劇,其中的保險業務員角色是吳慷仁主動爭取來的。
《麻醉風暴》
證明了他的眼光和對自己的信心。這個一開始積極調查醫患糾紛,揭露醫院黑幕的的業務員原來曾經是醫療系統問題的受害者。在真相揭露後,他卸下八面玲瓏的假面,失控落淚,雖然犯了罪卻始終認定自己沒有背棄從前當醫生時宣讀過的日內瓦宣言。
觀眾無法對這個人物進行簡單的道德判斷,吳慷仁用瘋癲的眼神與淚水詮釋了理想主義墮入絕境的不堪與扭曲。這個角色也為他得到了第一座「金鐘」最佳男配。
在《華燈初上》問世前不久,吳慷仁因為《我們與惡的距離》裡的律師再度獲得「金鐘」男主提名。
《我們與惡的距離》
劇中的每一組人物都處於道德的灰色地帶。他扮演的律師王赦也不例外,甚至可以說是全劇最引人爭議的角色。他多年來堅持為死刑犯爭取人權,反對程序不正義地草率執行死刑,但偏偏這次的事件在公眾眼中如此非黑即白,輿論一邊倒向受害者,執法部門也受到影嚮。
王赦的日常工作本就備受臧否,如今更加有如螳臂當車,連他的妻子都無法理解他的執著。為這個人物有原型可以參考,吳慷仁的表演基本上是在做減法,把這位律師還原成普通人,讓觀眾看到他不是盲目堅信人性本善的「聖母」,而是一個從小事做起的普通專業人士。
《我們與惡的距離》
因為自己年少時走過彎路,才會想爭取時間了解犯罪原因,預防犯罪。即使在必須說大段獨白,戲劇性頗強的戲裡,吳慷仁都將人物的內心掙紮通過有節制的肢體動作表現出來,更能讓人感受到人物到了崩潰的臨界點。
吳慷仁曾在那次領取「金鐘」男主獎項的舞臺上說:「八年了,從說五個字要NG二十次,到今天站在這個臺上……也許我們不是最有天份的,但我們可以成為最努力的那一個。」他的確代表了臺灣一批非科班出身的耕耘型演員,他們中的幸運兒才能等到閃光的機會。
《我們與惡的距離》
吳慷仁的同輩中就有從舞蹈系轉去戲劇系的施名帥,從幕後熬到幕前的鄭人碩,年輕一點的有從體育老師轉行的劉冠廷。吳慷仁本人則是在打了數十種零工之後,才到臺灣藝術大學進修表演,遇到了伯樂李啓源導演。
相信《華燈初上》和《我們與惡的距離》兩部群相戲裡的出彩表演只是吳慷仁被更多人認識的開始,下一個演藝高峰很快會到來。
《華燈初上》第三季
在他接下來即將問世的作品裡,有李心潔首次擔任監制的馬來西亞電影《富都青年》;翻拍自宮步美幸著名小說的《糢仿犯》(和林心如再度合作);林書宇導演的都會愛情劇《人浮於愛》(陳妍希返臺演戲);聚焦社會邊緣人的公路愛情劇《塑膠花》……
吳慷仁的角色和造型變化如此之大,「壞處」也許就是讓人容易記住角色而不是他的名字,觀眾在回想時會驚覺原來那個角色也是他演的,當然這也許是對演員極高的評價。
內地男演員有沒有這樣角色比人紅,又不斷突破自己的例子?想來想去也只有吳慷仁的同齡人章宇。
來源:虹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