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講太久沒有出現高質量國產史劇。
後臺一片嘆息。
嘆的倒也不只是國產史劇,而是一種全面的滑坡。
2022年開年劇中,只有《開端》《江照黎明》《人世間》還算得上口碑中的爆款。
但比起過往提及的高分口碑劇,似乎總覺得差了點意思。
知乎裡有個話題:日劇、美劇、韓劇、國產劇有甚麼區別?
有網友總結了一個鄙視鏈:
美劇>日劇>=韓劇>>>國產劇
但時光倒退三十年,我們早就有了最牛國劇——
86 版《西游記》(亦稱82/88版)、87 版《紅樓夢》、94 版《三國演義》、98 版《水滸傳》。
四部老劇,部部經典。
相隔幾十年,在B站重映,就穩坐頭把交椅,播放量、彈幕量都一騎絕塵。
隨便一集打開,滿屏都是「爺青回」「淚目」。
為何?
答案全藏在那每一幀裡。
咱們從頭說。
那時的國產劇到底有多「窮」?
如今的國產劇,部部號稱「大手筆」,可效果呢?
四個字:不忍直視。
而拍四大名著時,恰恰相反。
窮到了極致——
沒錢,沒設備,沒技術。
《西游記》全劇組只有1臺攝影機,一個完整的鏡頭要拍上五六次。
特效,全靠劇組人員辛辛苦苦磨出來的。
為了營造「仙氣」繚繞的效果,工作人員只有不停地搖幹冰瓶。
拍龍宮,就在鏡頭前放一個魚缸。
天宮漫步,就靠滑板。
飛行鏡頭怎麼辦?
一開始,劇組自制了一臺土升降機,可既危險又不實用。
後來,聽說港臺劇組有「吊威亞」,楊潔導演便帶著攝像跑去「偷師學藝」。
就這樣,邊拍邊摸索。
可,技術不夠先進,鋼絲粗了會穿幫,選得太細,會有危險。
因為不夠專業,摔下來就成了家常便飯。
每次拍攝結束,幾位演員互相調侃:「看,這次我們又沒有摔死。」
因為經費不足,為了節約人工,一人可以分飾多個角色。
閆懷禮除了扮演沙僧,還出演了太上老君、牛魔王、千裡眼等多個角色。
「老戲骨」李建成出演了太監、和尚、九靈元聖、妖魔鬼怪等20多個性格迥異的角色。
重要的當然不是一人分飾多角。
而是,演甚麼像甚麼。
最窮的時候,拍到一半沒錢了,有人建議就此結尾算了。
但楊潔還是堅持到底,忍痛將原本30集的劇情,縮減到25集,才完成了這版《西游記》。
可就這短短的25集,一拍就是6年。
因為拍攝時間太長,有人舉報劇組借機游山玩水。
央視組成調查組實地探訪,才發現實在是太苦了。
臨走留下話:「來了才知道你們這麼辛苦!條件太差了!」
央視的一位制片人特地為劇組拉來了三百萬的投資,並義務出演了蜈蚣精(七個蜘蛛精的義兄)。
到了其他三部的拍攝,雖然投資有所增加,但費用都用在了刀刃上,至於其它則能省則省。
《紅樓夢》劇組的夥食費是7毛一餐。
劇中不少美味佳餚,看著栩栩如生,但其實都是用肥皂刻的。
演員吃不飽,又不能吃桌上的飯,只能偷個蜜棗墊墊肚子。
《三國演義》劇組平均片酬180,主演們拿到的工資也只有200元左右。
四人一間的簡陋住房,唐國強甚至住過兩塊五一天的牀位。
夥食差更是出了名的,不少演員,只能提前預支薪水。
因為夥食不好,甚至發生過啼笑皆非的一幕。
一次,飾演劉關張三人的演員實在嘴饞,就跑到老鄉的玉米地裡偷玉米。
結果被逮了個正著。
二弟三弟撂下大哥,撒腿就跑,身無分文的「劉備」被扣下,最後還是「曹操」帶著錢贖回了人。
雖說如今當故事聽起來時會心一笑,卻可見當時諸多心酸。
可是,如今某些高薪酬的藝人帶來的是甚麼呢?
一成不變的表演方式、沒有字幕聽不清的臺詞功底、大量摳圖替身。
諷刺,悲哀。
那時候的國產劇到底多有「耐心」?
雖然窮,但那時的國產劇真真將「耐心」發揮到了極致。
導演王扶林為了拍《紅樓夢》,光準備就準備了一年。
他讀原著、論文和所有解讀,並寫了一本總結《導演闡述》,包括對每個人物的分析,前情回顧,性格特點等。
讀完研究完,他也成了一名「紅學專家」。
等到選角,先從幾萬人裡挑了153名演員,再請來一大批顧問,進行指導。
顧問團全是文化界的大師。
朱家溍、沈從文、啓功、吳世昌、周揚、周汝昌、楊乃濟、曹禺……
每一個人都盡心盡力,而且沒要一分酬勞。
彼時,《紅樓夢》採用「忠於原著,妙於剪裁」的改編原則,要求紅學專家們嚴格把關。
精益求精到甚麼地步呢?
編劇周嶺寫「優先放了外任」,被批,該是「僅先放了缺」才符合習慣。
「瓦敗冰消」不妥,要改為「瓦解冰消」。
一字一句,字字斟酌。
快80歲的「紅學泰鬥」周汝昌,每一集的劇本都要看。
夏天開會,日頭太毒,可老先生還是坐公交穿越大半個北京城去參加研討會。
等到了地方,連咳帶喘,但坐到椅子上,張口就開始說《紅樓夢》。
《紅樓夢》編劇會
到了演員培訓,花費了4個月。
從身段形體,到琴棋書畫,不僅要求形似,而且要神似。
形神兼備,才能與人物合二為一。
再說配樂,13首,耗時4年,全是王立平一人完成的。
從構思到下筆,再反複打磨,費盡心血。
其中,僅《葬花吟》就寫了一年零九個月。
寫得有多苦?
王立平說:「氣斷神傷,走向絕路。」
他說:「傾盡所有,就是築起一道高牆,讓後人知道,超越並不容易。」
《西游記》裡,是許鏡清耗時4年多,寫了所有的歌。
《敢問路在何方》,大氣磅礴。
敢問路在何方音樂:蔣大為 – 西游記 電視劇原聲帶
《女兒情》,婉轉柔美。
女兒情音樂:李玲玉
可《西游記》火了,卻沒人知道許鏡清是誰。
歌曲得獎,沒有人通知他。
大家都用他的歌,但很少有人付他版權費。
他想辦一場「西游音樂會」,但是沒有錢。
後來,在2萬名網友眾籌的幫助之下,許鏡清的願望才得以實現。
為了這一天,他足足等了三十年。
然而,在如今虛假的繁榮市場之下,絕大部分人都不再願意再花「笨」功夫了。
那時的國產劇到底有多「用心」?
有「耐心」,也「用心」。
劇組用心。
那些真實的場景,是制作團隊一點點實地考察而來的。
《西游記》拍攝採景時,楊潔帶著一整個劇組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去了全國六十多個景點。
花果山的場景,就匯集了北戴河、黃果樹瀑布、廬山、張家界等景色。
不過這一路又是風餐露宿,又是危險重重。
楊潔在拍攝過程中差點兒就跌入懸崖,就連那匹馬都吃盡了苦頭。
《紅樓夢》跑遍全國各地,就是為了找到最合適的場地,為此不惜重金建造了榮國府和大觀園。
《三國演義》劇組,輾轉河北、內蒙、四川、寧夏等十多個省、市進行取景。
這種用心體現在造型上,細致到一對眉毛、一雙手、一只白瓷珠簪。
為了還原原著對黛玉「兩彎似蹙非蹙的罥煙眉」的描寫,楊樹雲從海量史料中查找出了「罥煙眉」的釋意,最終決定把黛玉的眉型設計成眉尾低垂的八字眉。
這才有了黛玉的經典妝容,勾勒出了一絲柔弱的病態美。
而寶釵的又不同,書裡形容她「唇不點而紅,眉不畫而翠」。
為了更加貼合寶釵大家閨秀的人設和圓滑的性格,楊樹雲便為她設計了更圓潤的秋波眉。
王熙鳳的則是「粉面含春威不露」的吊梢眉。
這只是對眉形的要求,還有妝容、發式與服裝,處處用心。
女演員的發型,是早上起來花幾個小時梳的真頭髮。
最初十二釵的定妝照
服飾則考證了大量的文獻,查找服飾的規範,設計師史延芹設計了兩千七百多套戲服,光王熙鳳一人就74套。
再看看如今的妝容和發型呢?
千篇一律,不考據、不思考、不講究。
《西游記》也不遑多讓。
無論哪個仙子,還是妖精,妝容、發式、衣服,尤其是頭飾,都是精心設計的,沒有雷同。
看了,你就會知道甚麼叫做「翦水秋瞳」「眼波流轉」。
甚麼叫做「粉汗淋淋」「蘭心息息」。
劇組用心,演員亦用心。
歐陽奮強為了演好寶玉,一個月內廢寢忘食讀了4遍《紅樓夢》。
劇中有一個「黛玉撫琴」的片段,彈的是那名曲《高山流水》。
陳曉旭不懂古琴,但堅決不肯用替身。
她為了這兩分鐘的演繹,花了兩天時間練習,靠死記硬背,愣是彈得在指法上看不出任何破綻。
很多人不知道,其實六小齡童高度近視600度,200度散光。
為了練就火眼金睛,他早上看日出,白天盯著別人打桌球,晚上盯香火,這才有了劇中靈動的眼神。
陸樹銘為了演好關羽,在宿舍貼滿了關羽的臺詞,時刻默背臺詞,揣摩關羽的感覺、和心理狀態。
更甚至拿命去演。
紅孩兒火燒孫悟空,燒在六小齡童身上的那把火是真的。
「赤壁之戰」的那一把大火,是真的。
拍《水滸傳》「武松打虎」、「李逵殺虎」時,用的是借來的真老虎。
這些看不見的用心,或許並不能為人所知。
但經典之作之所以經典,答案其實全在這些看不見的「用心」裡。
經典再難現?
2010年,新版《紅樓夢》開拍,周嶺被請去當顧問。
他帶著熱情和彌補當初遺憾的心情,去了。
但後來,他發現自己錯了。
他給劇組講課,但沒有一位主創人員露過一面。
他給劇組提意見,講《紅樓夢》的意蘊。然而,劇組更關心的,卻是「怎麼拍才能更有賣點」。
他又被請去為新版《紅樓夢》造勢,做直播,在現場知無不言地指出其中的錯誤。
然而,到最後,他直接被「禁言」了:
「我坐在唯一的一個專家席上,再無機會糾錯建言,只能無奈地看著滿臺『不還原《紅樓夢》』式的喝彩。」
無奈,又悲哀。
圖源:周嶺部落格
我時常在想,為何我們會一遍遍地重複看這些老劇,而且樂此不疲?
一開始以為是童年濾鏡。
後來才發現,是因為這些經典好到每看一遍都會有新的理解和感悟。
如今,縱使國產劇紮堆,大流量、大制作。
可很多不是被群嘲,就是撲得毫無水花。
少了甚麼?
我想起,《西游記》導演楊潔被問,為甚麼這部劇能被觀眾喜愛時所說:
「因為我們是在搞藝術,我們沒有為錢,沒有為名,沒有為利。我們用性命在拼搏,用心血在創造。」
懷抱理想主義。
不計名利得失。
將一件事做到極致。
保持對藝術最純粹的初心和敬畏之心。
這足以使一部經典流傳後世。
她姐無意將經典和如今的影視劇作比較。
只是希望,當我們有錢、有名、有利時,也能保留一份做藝術的初心。
尊重劇本,尊重作品,尊重觀眾。
因為這一份責任感,是無論任何時代都不應該丟失的。
來源: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