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起凶案,看得人不寒而慄。
9月份,四川一名男子在家中將妻子殺害。
並把遺體藏在冰箱裡兩個月之久,直到近日男子被警方逮捕。
更令人細思恐極的是。
男子在被抓前還如常接送小孩,彷彿無事發生。
由於手段殘忍,加上被害女性是某平台網紅主播。
這個案件在網上掀起了不少的討論。
BBC新出的一部懸疑劇,同樣聚焦一起和女主播有關的凶殺案。
但不同的是,這次女主播卻成了「殺人犯」。
到底怎麼回事?
一起來看看——
《作秀公審》Showtrial
這部劇繼承了英劇短小精悍的傳統,一 共只有5集。
製作精良,由剛推出9分+神作的《不眠》團隊一手打造。
雖然目前在國內還不出圈。
但評論區不少人都毫不吝嗇地給出5星。
「一集比一集精采。」
「能出續集嗎?太好看了!」
這劇一開局,就是個大案。
掀起全民熱議,由中央皇家法庭公開審理。
因為它貼滿了吸睛的標籤:謀殺、階級、性。
這首先是一起謀殺案。
女大學生漢娜離奇失蹤 。
數日後,屍體被從湖中打撈出來。
死因是遭勒脖窒息身亡。
凶器是一條圍巾。
而頭號嫌疑人,就是漢娜的同學——塔麗莎。
兩人關係交惡。
在出事前,她們剛剛參加了學校舞會,發生激烈衝突。
嫌疑人塔麗莎還連發幾條惡毒的威脅短信:
「小心點 賤人 找個癮君子教訓你對我來說用不了幾個錢」
這一短信發出後不久,漢娜就遇害了。
而最重要的是,凶器圍巾正來自嫌疑人塔麗莎。
她曾在舞會上戴過,事後卻表示已經遺失了。
其次,這一案件具有很強的階級屬性。
被害人與嫌疑人的階 級、形象幾乎完美貼合大眾的刻板想像。
受害人漢娜。
出身工人階級,單親家庭。
品學兼優,課餘打工補貼家用。
她原本可以去牛津大學,但為了母親,選了離家近的普通學校。
在學校也很受歡迎,失蹤後,同學自發組織分發傳單尋找她。
堪稱完美受害者。
嫌疑人塔麗莎,剛好相反。
富家女,父母都有權有勢。
但她玩世不恭,曾被頂級私立學校開除。
為人刻薄、傲慢,不招人待見。
生活作風也很差,喝酒、抽菸、吸毒都是老手。
課餘時間居然還做色情主播。
人們總是會先入為主地同情弱勢的一方。
就連警方也不例外。
在沒有直接證據的情況下,警方就認定這是一場特權殺人。
塔麗莎仰仗家庭背景,挑戰法律底線。
警方還進一步猜測,塔麗莎嫉妒漢娜優異的學業、良好的人際關係,因而起了殺心。
警方為證實這一觀點,多方搜尋證據。
果然,有監控顯示,塔麗莎曾與毒販交易。
結合威脅短信,他們相信塔麗莎是雇了毒販殺人。
但這一猜想很快就被推翻了。
因為案發現場上,沒有這一毒販的信息。
越深入調查,案件尺度越大。
最後,「性關係」又成了這一案件的關鍵詞。
因為那條「遺失了」的凶器圍巾,出現在一個男同學的手中。
他試圖燒毀這條圍巾時,被當場抓包。
此人是漢娜和塔麗莎共同的朋友 。
他所講述的「真相」,讓人大跌眼鏡。
他表示,漢娜和塔麗莎其實是好朋友,只是鬧了不愉快。
那天晚上,他們去漢娜家找她道歉、和好。
之後一起喝酒、嗑藥。
玩瘋了時,事情就發展到了「性」。
三人運動正在興頭上 ,塔麗莎 提出玩一些刺 激的。
結果不小心勒死了漢娜。
所以,到頭來,塔麗莎仍然是頭號嫌疑人。
但仍舊缺乏證據鏈條,調查也存在諸多矛盾和疑點 。
於是,迫在眉睫的庭審,便成了表演給陪審團的大型真人秀。
真相不重要,誰能說服陪審團,誰就能獲得勝利。
警方這邊,聯合了男同學請來的律師。
變著花樣給塔麗莎潑髒水。
曝出她做三陪,色情主播。
還揭發她和已婚的輔導員搞師生情,發生性關係。
大肆渲染,用輿論造勢。
目的就是讓陪審團相信,塔麗莎是一個無惡不作的富二代。
輿論被點燃後。
輔導員遭受了巨大的精神壓力。
但是他也坦白,自己的確與此事脫不了干係。
並且提供了一個新線索——被害人漢娜曾經向他舉報那位男同學性騷擾。
但他不僅沒有處理,還把此事告訴了自己的情人塔麗莎。
因此,他懷疑,可能是塔麗莎轉告給了男同學,促使他一氣之下報復了漢娜。
這似乎是一個重大突破口,可能扭轉案情。
然而,就在庭審前一天,輔導員因愧疚而自殺了。
缺了關鍵人證後,警方徹底急了。
他們為了取證,開始不擇手段。
居然違反基本的職業操守,故意隱藏了部分利於塔麗莎的視頻證據。
視頻顯示,在案發前幾個小時,圍巾從塔麗莎的手中到了男同學手裡。
眼看局勢越來越不利於塔麗莎。
塔麗莎這邊,也開始了反擊。
具體方式就是利用原生家庭,賣慘洗白。
塔麗莎有個光鮮其外,敗絮其中的家庭。
父親是惡名在外的房地產開發商。
曾推平一間還有孤兒在內的孤兒院,僅僅為了建豪華酒店。
母親是90年代的名媛。
嗑藥、私生活糜爛,甚至去泰國和搖滾明星鬼混。
對於女兒, 她親口表示,不關 心 孩子的死活。
不僅如此,塔麗莎未成年時,還曾在家裡遭派對賓客性侵。
而她的母親不僅都看在眼裡, 還為了討許多名流歡心,教給 塔麗莎 各種 體式 。
這一對禽獸父母,果然激起了陪審團對塔麗莎的同情心。
也進一步幫助他們理解了,塔麗莎為何生在富二代家庭卻從事性工作。
更使得陪審團對她刻薄的性情多了些寬容。
律師還試圖讓陪審團相信,雖然塔麗莎的生活作風存在問題,但本性善良。
為此,她教給塔麗莎說話的技巧。
保證說出來的話都能被證實,不必要的時候守口如瓶。
一波操作下來,陪審團紛紛放下了對塔麗莎的偏見。
他們進而發現,警方的指控缺乏證據支撐。
而且隱瞞證據一事,也東窗事發。
相較之下,塔麗莎那邊雖然粗暴直接,但內容卻都經得起推敲。
最後法庭宣判,男同學的謀殺罪名成立,被判處終身監禁。
塔麗莎,無罪。
然而,這只是作秀的勝利,並不是正義的勝利。
這是一個羅生門式的審判。
每個人都各執一詞,將法律玩弄於股掌之中,為了自身的利益盡情表演。
對警察來說,給塔麗莎定罪,證明的是自己的道德判斷。
對律師來說,這次公審既能賺錢,也是宣傳自己的大好機會。
對男同學和塔麗莎的父母來說,自己的孩子殺沒殺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通過自身的勢力剷除麻煩。
塔麗莎真的「無罪」嗎?
雖然她自始至終都陳述著同一個事實,說自己什麼也沒有干。
但不難看出,她根本不關心受害者的死亡和朋友的出賣。
她的目的僅僅是逃脫牢獄之災。
她甚至說,如果被定罪,她就選擇去死。
然而,她的母親曾告訴律師,她會編造任何謊言博取信任。
更令人不寒而慄的是,在被無罪釋放後,塔麗莎表現出的並非是正義被伸張的激動。
相反,她居然告訴律師:
「我們成功了,我們把他們都騙了。」
原來從頭至尾,所有人都在表演。
回溯庭審前後,並非沒有真實的情感痕跡。
塔麗莎不幸的童年,原生家庭帶給她的影響都是毋庸置疑的。
當塔麗莎在被關押期間,流露出罕見的恐懼和脆弱。
她只能靠唱歌度過黑夜。
她對自己的律師,也多次表露 出 依賴的感情。
可為了獲勝,這些真實的感受,被當作武器和道具博取廉價的同情心。
成了洗脫嫌疑的關鍵一環。
陪審團的同情心被濫用。
到頭來,獲益的是嫌疑人,而不是受害者。
漢娜的死亡,反而變得越來越撲朔迷離。
塔麗莎的律師即使勝訴了,最終也顯得緊張不安,懷疑自己是否救了一個殺人犯。
失去女兒的漢娜母親,更是難以得到真正的安慰。
不難看出,這部劇沿襲了英劇一貫精悍、考究的特點。
通過這場暗流涌動的公審事件,刀刀見血地揭開司法弊病,揭示複雜的人性。
它讓我們意識到,真相,只有當事人才知道。
而作為旁觀者,必然要先撕去先入為主的標籤。
只有這樣, 才能更大限度地接近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