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她美到不能入睡,哭了三十多分鐘?

千里江山圖

讓傳世名作《千裡江山圖》「活過來」是什麼體驗。

江山圖100年來只公開展出共兩次,是國粹中的國粹。

陳丹青說:「在這幅畫面前,我像個傻子。」

它以石青、石綠等礦物質為主要顏料,是古畫技藝「青綠法」集大成者。

王希孟自信大氣的筆觸讓山水靈氣至今激蕩其中,青山綠水蔓延,還原的是煙波浩渺的東方至美,一場永不凋零的幻夢。

這也是王希孟唯一的作品,他畫完江山圖沒多久就去世了,似乎整場人生都為了這幅畫而來。

最近有一支舞劇把它的神髓還原了。

它叫《只此青綠》,是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主創團隊歷經一年半籌備出來的作品,排練耗時了五個月。

有個博主看完後一臉的失魂落魄,「最後三十分鐘眼淚都流下來了」

還是因為做的太真誠了。

這支舞採用的是時空交錯的結構敘事,一個故宮研究院當展卷人,來到千年前王希孟即將完稿的時候。

分「展卷、問篆、唱絲、尋石、習筆、淬墨、入畫」七個篇章。

青綠」貫穿始終,顏色從淡轉濃,慢慢變成青綠。

舞蹈演員們為了演出宋代美人的含蓄感,肩膀內扣,一些動作如靜待、望月、垂思、獨步、險峰、臥石,都是從名畫中演化而來的結果。

舞蹈演員的妝容還原的是宋朝的「三白妝「。

不止是在致敬名畫,團隊也是在致敬宋代美學,以及站在它身後的千千萬萬個手藝人。

說起來,這幾年來我們在傳承古文化方面,做的是越來越生動有趣了。

但是配得上yyds的,大概只有它了…

河南電視臺yyds!看完不哭,🐑倒立

處處皆有傳承

說到古文化寶藏博主,河南衛視必須擁有姓名。

春晚的《唐宮夜宴》恢弘大氣,處處都是彩蛋。

《元宵奇妙夜》有《水月洛神》·《芙蓉池》,舞蹈動作創意來自於漢朝的踏歌,從歌詞再到舞步都是在致敬古風文化。

而《端午奇妙游》從水下的《祈》再到傀儡戲《唐印》,到靈動的飛天和龍門石窟互相輝映。

這次河南衛視舉辦的神馬奇妙夜音樂會,壓軸節目《夢幻天馬》又圈了一波粉絲。

節目聚焦的是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以及盛唐文明中的「天馬」。

也還原了很多典故,「八駿圖」、「天子駕六」「昭陵六駿」…

在馬踏飛燕的橋段,還有個寓意是,希望全國人民能把疫情踩在腳下。

從古典習俗、妝造設計再到非遺文化面面俱到,河南衛視全方位展示了國風的浩瀚無邊。

在這之前,他們有《梨園春》、《華豫之門》、《漢字英雄》、《武林風》…

恰逢現在網路技術的發達,也就是天時地利人和,讓埋下去的種子生根發芽了。

河南衛視感嘆,是#年輕人讓我們做文化節目不再沮喪#。

其實一直以來,不是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無感,沒有底蘊去欣賞。

以往的很多傳統文化節目都很「保守」。無論是創意還是展現形式,似乎從來沒有向年輕一代傾斜過。

但這幾年似乎正在慢慢改變。

把文化玩出花兒來

弘揚傳統文化的節目不少,從《我在故宮修文物》再到《國家寶藏》,它們偏重紀實性。

有檔節目叫《此畫怎講》,它另闢蹊徑,用真人演繹的方式來詮釋名畫,讓古畫「活起來」,順便為觀眾普及名畫鑒賞知識。

節目一共選取了14副畫,共有30集,用插科打諢的方式來借古喻今。

比如《果親王允禮像》,是果親王直播的方式,親自下場闢謠,和皇嫂嬛嬛毫無關係。

《西湖吟趣圖》yy的是北宋詩人林逋的日常,也就是那個以梅為妻,以鶴為子的著名隱士。

節目組打破幻想,揭露隱士的瀟灑也離不開錢。

順便吐槽了一波從古至今的官方業務的辦事效率。

還有一期出鏡的是《文苑圖》,文人們扯起嘴皮子來也是八卦好手。

節目用和如今很貼近的方式講古人的普通生活,詩意又有趣,代入感很強。

還有一檔節目叫《如果國寶會說話》,用萌萌噠的語氣來講述文物的來龍去脈,每一集五分多鐘。

萌是拉近觀眾的手段,但內在的真實水平可一點也沒丟。

比如闡述青州龍興寺佛造像為何沒有把碎片全部拼接,文案是這樣的:

因為人們發現,在這些無數的疤痕中見到了一個又一個歷史的細節,在這些星辰般的碎片裡看到了人類在苦難中前行的腳步。

文案雖然短,勝在扣題。

花樹狀金步搖——上頭。

甲骨文——因為刻骨,所以銘心。

整體詮釋不僅有腦洞,更有哲思,好多網友為它的文案所折服,這波文化真正做到了雙向奔赴。

而傳承背後的付出,也被它看在眼裡

跨越三十多個省份,跟隨採藥人的腳步,窺探中華祕境,講述人和自然之間的惺惺相惜和堅守。

紀錄片《本草中華》,講的是不同採藥人、製藥人和草藥的故事。

畫面足夠賞心悅目,雪域高原、神祕森林、萬畝荷塘…跟隨採藥人的腳步,不僅能看到草藥的智慧,還能收到來自山川的療愈和滋養。

枸杞,別稱老子,性平,味甘、入肝、腎二經。能夠滋補肝腎,明目養神。

在寧夏中寧有個外號叫”枸杞神”的人,他的本名叫張佐漢,當別人因為枸杞價格低迷而改種其他作物的時候,他堅持種枸杞,而且一直用手工篩選的方式。

別人看來很傻的行為,對他們而言是甘之如飴。

正是因為他的堅持,讓寧夏中寧枸杞之鄉的名譽能夠一直延續。

還有一集講的是尋找野人蔘,主修植物學的路軍隆和挖了一輩子人蔘的王把頭進入長白山。

先是拜山神,拜祖先,然後開始尋寶,兩人一共走了五天五夜,糧食和精力都到了邊緣時刻,就在快要心灰意冷的時候,他們找到了野人蔘。

他們挖人蔘的時候也充滿儀式感,先用紅線綁住它,因為傳說人蔘會「逃跑」,再用鹿骨簽子一點點挖,挖完了還要將人蔘上的紅色漿果埋回土裡,讓它繼續生長。

這部紀錄片的細節之處都閃燿著傳承和堅守的可貴。

像這樣有耐心又有物力去講述文化傳承的節目和博主,其實不在少數。

如果不是這些節目,很多站在文物背後的手藝人,可能就真的被湮沒在歷史之中,成為文物的過客。

而節目告訴我們,他們不是過客,是和古文化互相成全的主角。

她們的出現,能讓人在快節奏的當下也能擁有親近月亮的時刻,給自己的生活創造一些留白。

謝謝他們,提醒我們美是需要傳承的。

而美背後的故事,總該有人去講。

來源  新氧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