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3!黑澤明67年前的這部電影至今無人超越 

七武士
黑澤明是史上最偉大的電影導演之一,《七武士》則是他最著名的電影之一,並在不同的國家被多次翻拍。
 

▲黑澤明與《七武士》

那麼,到底是甚麼讓《七武士》經久不衰,至今仍是經典佳作?

一部電影之所以能成為偉大的電影,必須具備四個標準:技術上的技巧,敘事的技巧,娛樂性,以及藝術價值。

《七武士》的任何一幀,都是一幅畫,這就是所謂的「一幀一畫」。這部電影在鏡頭構成、演員走位、燈光方面對細節的關註是很少有電影能夠達到的水平:

▲4點解析《七武士》為甚麼至今仍是經典

幾乎沒有人能超越黑澤明對攝影機的選擇。他在《七武士》中完善了三角調度的方式。使得觀眾不會覺得屏幕浪費了空間,也不會讓人覺得導演不知道自己想要甚麼。

影片中,七個武士以一種毫不費力的方式進入畫面,觀眾甚至沒有意識到他們時,七個武士看起來好像已經在那裡了。

▲七武士入場

還有一些壯觀的畫面,至今仍在很多電影中重現。比如史詩般的決鬥,構成了塞爾吉奧·裡昂每一次槍戰的基礎:

▲《七武士》中史詩般的決鬥

這部電影在戶外使用了很多深焦鏡頭,他也通常使用比標準鏡頭更廣的鏡頭。

在當時,它是日本制作成本最高的電影。

▲《七武士》中的邨莊廣角鏡頭

黑澤明拍攝《七武士》主要使用標準的35毫米和50毫米鏡頭,鏡頭可能來自博士倫。

有過一段時間拍攝經驗的人都知道,在長焦端保持深度對焦是多麼困難,需要保持構圖平直,且富有深度,而深度是通過巧妙的演員位置和照明來實現的。

▲長焦拍攝

《七武士》中的照明可謂是大師級照明,黑澤明對多臺攝影機的使用,也是開創性的。

現今,大衞·芬奇一直在使用多臺攝影機拍攝,大多數電影制作人都是這樣做的,原因多種多樣。

▲《七武士》中的戰鬥場景

黑澤明之所以使用它,是因為《七武士》中的戰鬥場景無法精確重複,從而無法進行流暢的剪輯,這時運動多臺攝影機就顯得很有必要。

他在之後的作品中也頻繁使用這種拍攝方式,要知道為多臺攝影機進行組合是極其困難的。

黑澤明有一個訣竅,那就是他讓第二攝影師拍他想拍的任何東西,而黑澤明只有在剪輯需要時才會看。否則,他就只能盯著他完全控制的主攝影機。(關註淘夢:iamtmeng獲取更多影視幹貨)

在《七武士》中,鏡頭的移動並不是很複雜,因為在如此多的燈光和鏡頭限制的情況下,幾乎不可能讓鏡頭隨意移動。

20世紀50年代的技術也沒有那麼先進,然而,黑澤明用演員的移動彌補了這種缺憾。

▲演員移動以配合攝影機運動

在這個著名的例子中,下雨的同時,島田勘兵衞將他的弓與背景中的其他部分同步。不用說,《七武士》的拍攝是艱難而混亂的,黑澤明從頭到尾完全掌控著整個場面。

▲島田勘兵衞與他的弓

02

敘事技巧

▲《生之欲》和《羅生門》海報

《七武士》中的每個人都完美地融入了自己的角色,在這部電影中所有的演員都要重拍很多次,直到黑澤明滿意為止。

他們還必須被要求完美達成目標,因為黑澤明在電影構圖上要求很高。他們不得不與雨、太陽和漫長的拍攝作鬥爭,這在一般的電影拍攝中是很罕見的,所以拍出來的結果顯而易見。

▲《七武士》中的擦除式剪輯

《七武士》是先行者之一,它用一系列的鏡頭來展示即將發生的事情,當動作出現時,我們便能夠理解每個人與故事的關系。

從那以後,這種技術被使用了很多次,最著名的是在實際發生在銀幕之前的泰坦尼克號沉沒的畫面。

▲《泰坦尼克號》沉船場景

布景和服裝都是為電影拍攝的戰國時代(1467 – 1615年)定制的,這是武士時代的結束,是一個內戰、混亂、社會動蕩的時期,有點像蠻荒的西部。

03

娛樂性

在很多方面,它更像是一部好萊塢電影,類似於《關山飛渡》。有人用這句話批評黑澤明,也有人用這句話贊美黑澤明。

但不可否認的是,《七武士》是一部非常成功的電影,這也是為甚麼它會被翻拍,並且故事被拷貝成各種形式的原因。

▲《七武士》劇照

04

藝術價值

對電影評分最困難的方面是藝術價值,電影的價值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嗎?

許多人試圖翻拍《七武士》,但沒有人能達到它的輝煌,這表明它的價值是實實在在的。遺憾的是,《七武士》的原始底片已經丟失,東寶公司制作了一個4K修複版。如果有底片,我們就能了解《七武士》真實的市場價值。

來源:淘夢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