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說自話的「獨角戲」,也能打8分!

蕓蕓眾生

  人活一世,有個可怕的事實需要正視,那就是:

  我們是絕對孤獨的,不可能相互理解,也從來不存在「感同身受」這件事。

  正因為孤獨,人們才需要彼此靠近;

  但好消息是,這份悲觀只是人生起點,並非終點。

  基於這種近乎冷漠的心理共識,亞馬遜推出一部科幻劇——《蕓蕓眾生》(Solos)

  

  劇集在宣傳階段就引人關註:

  摩根·弗裡曼、海倫·米倫、安妮·海瑟薇、「大表哥」丹·史蒂文斯、「獵鷹」安東尼·麥凱、吳恬敏、烏佐·阿杜巴和妮可·貝哈瑞……

  好萊塢頂級戲骨卡司,吊足了我們的胃口。

  

  這是何等的神仙劇組,才能湊齊如此豪華的陣容?

  於是,大家把目光投向本劇內容概述,試圖捕捉到一些蛛絲馬跡,可惜只看到短短的一段:

  七個獨特的角色驅動故事。

  每個角色都將在不確定的未來中展開激動人心的冒險,他們每個人都會認為,即使在我們最孤立的時刻,我們也都通過人類的體驗而相互聯繫。

  

  感覺好深奧的樣子噢!網友說。

  在這樣的引導下,大家很快找到了一個可能性:

  《蕓蕓眾生》會是科幻題材下的另一出《雲圖》嗎?

  然而,不是。

  《蕓蕓眾生》沒有滿載東方式的宿命與輪回,沒有編織一幅人類文明的寓言;

  相反,本劇的著眼點非常小巧和細膩,將視域限定在人類的內心,突出人文關懷。

  它可以說是一幅融合了《黑鏡》、《環形物語》和《駭人來電》的「塵世百態圖」。

  

  不錯,不錯,興趣似乎變濃了。

  好的,那接下來這五句話將勸退你:

  第一,大咖們講述的是7個碎片化獨立故事,每個故事基本都是長篇特寫+獨白,一不註意就容易犯困。

  第二,雖然角色紮實,但故事卻非常簡單純粹。

  第三,雖為科幻類型,但科幻只是觸發故事發生的條件,如果你期待宏大特效,那還是趁早放棄吧。

  第四,有一定的懸疑和反轉,但限於表現形式,情緒上沒有同類型科幻作品那麼震撼和暢快。

  第五,劇中雖然玩了一些「梗」,但由於全劇氛圍過於沉靜,所以「梗」帶來的效果並不顯著。

  當然,這樣的高門檻並未「勸退」所有人,依然有不少觀眾真心覺得這是部「寶藏劇」;

  

  國內網友對它的口碑也相當「溫柔」了。

  

  △ 《蕓蕓眾生》評分人數雖然很少,但意外拿到了8分的口碑佳績

  如果你依然懷著好奇心看到了這裡,那麼好吧,先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蕓蕓眾生》到底講了甚麼故事?

  麗婭(安妮·海瑟薇)第一個出場,她是位先鋒派實驗發明家,癡迷於研究時空旅行。

  

  經過了上萬次的失敗後,她成功地跨越時空,聯繫上兩個「自己」。

  

  一個「自己」來自未來(2029年),一個「自己」在過去(2019年),「三人」構成了一幅巧妙的「三生石」畫面。

  

  此處有反轉,並揭示出主人公內心深處的黑暗,也完成了角色的情緒宣洩和內心鞭笞。

  黑板上逐漸消逝的公式、一句「媽媽,我愛你」,所有人為之動容。

  

  第二位出場的湯姆(安東尼·麥凱),一上來就展開與「自己」的對話,情緒飽滿地「引領」我們進入到他的生活。

  

  面臨與自己深愛家人的訣別,為了給他們一個「交代」,湯姆不得不動用科技的力量。

  克隆也好、AI也罷,想來湯姆是不甘心的。

  但這何嘗不是一種無奈?湯姆只能把所有對家庭美好的期望投射在湯姆2號身上。

  

  第三位佩格(海倫·米倫)出場即巔峰:

  七十多歲的老太太,獨自乘坐飛船遨游太空。

  

  在「星際旅行」過程中,佩格開始和飛船上的AI聊天,就像與一位親愛的朋友喝茶。

  

  聊天過程中,佩格終於意識到,自己的謹小慎微和「害怕成為負擔」的心理,造成了人生中的遺憾;

  所以盡管年事已高,她也要開啓全新的人生旅程。

  在海倫·米倫的「懟臉特寫」中,每一條皺紋都傳遞出情緒、都值得玩味。

  

  這一集稱得上「演技炸裂」!

  第四位薩莎(烏佐·阿杜巴)的內容最具現實意味。

  由病毒的蔓延,人們不得不久居在安全屋中;安全屋的名字也很應景,就叫Stay。

  

  然而二十多年過去,世界早已不同,病毒也已消亡;薩莎卻被困在自己的內心,拒絕重回世界。

  

  如果現實中的新冠病毒繼續肆虐,我們是不是很快也將成為「屋中之人」?

  第五位是珍妮(吳恬敏),她講述了自己、孩子以及鄰居的故事。

  

  所有的終極反轉,都發生在最後2分鐘之內,且和第7個故事有著最直接的銜接關系。

  

  吳恬敏的表演重新定義了「崩潰」二字,走進她的內心世界,你能最大化感受到悲傷、後悔和自責的情緒。

  

  第六個故事終於不再是獨角戲。

  奈拉(妮可·貝哈瑞)曾是孤兒,成年後,由於對孤獨的深深抵觸和恐懼,她決定要一個孩子。

  

  一個暴風雪的夜晚,奈拉的孩子降生了。

  

  只是這孩子不太一樣,來自於BetterBaby的科技工藝著實驚人,幾分鐘就能讓孩子「升級」一次。

  

  

  路都是自己選的,還能怎麼辦?奈拉不得不與自己「完美」的兒子繼續生活。

  第七位「壓軸」出場的是斯圖爾特(摩根·弗裡曼),觀看這集大家的情緒絕對會一波三折。

  

  起初我們以為他只是個患有阿爾茲海默癥的普通老人,孤獨地享受海邊的平靜。

  

  奧托(丹·史蒂文斯)的出現打破了這份沉寂,他給斯圖爾特帶來了寶貴的回憶。

  

  想象一下,能為一位患者找回清晰的記憶,這絕對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然而,很快我們就被奧圖丟進冰冷的大海裡。

  看似人畜無害的斯圖爾特並非阿爾茲海默癥患者,是因為他竊取了太多別人的回憶,造成神經元變化,甚至他還奪走了奧托對母親的回憶。

  當然,斯圖爾特絕非「激情犯罪」,他也有著自己的苦衷,只是迫不得已用他人的回憶來「填充」自己。

  

  最終,斯圖爾特和奧托這兩個沒有回憶的人緊緊相擁。盡管二人所思各有不同,但這一刻,這段回憶將駐留在二人心底,久久不散。

  

  這下子,前6集的所有角色都因為斯圖爾特對回憶的竊取而串聯起來;

  這也是為甚麼每一集的開頭都有斯圖爾特的聲音,從而讓我們了解到故事的全貌。

  

  《蕓蕓眾生》走的是弱關系路線,也沒有顯著的回環效應,只是結尾進行了關系綁定,讓每個獨立個體因為某種別致的體驗而結合在一起;

  形成了「蕓蕓眾生相,塵世一蜉蝣」的跨越感,觸碰到我們內心脆弱的一面。

  那麼,《蕓蕓眾生》到底想要告訴我們甚麼呢?

  一部英文名叫「Solo」(獨自的)還加了個”s”的劇,中文名卻翻譯作「蕓蕓眾生」,這本身就反映出一種態度。

  

  《蕓蕓眾生》成功將古典戲劇與科幻背景相結合,通過7*30分鐘的寫實獨白達成了特別的效果,為人們提供一個能夠同時感受孤獨/熱鬧、宣洩/歡樂、希望/恐懼並存的世界。

  一方面,劇集沒有回避「人,生而孤獨」的命題。

  我們畢生都希望能夠找到一個靈魂契合的人,但往往世界上只有一個你,一個獨一無二的你。

  真正的懂你,並不存在,早一天明白這點,便能早一天撐起自己的人生。

  另一方面,劇集完成了人的社會性探索,探索我們與自己,與他人,與世界的聯繫,創造出我們與故事角色在更深層次上的情感共鳴。

  過多的自我關註與自我保護,可能會割裂你與世界的聯繫,忽略一些本應被關註的對象——對親情的珍視,對家庭的珍惜,對真實自我的正視……

  這裡能讀出點「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須惜少年時」的善意。

  

  萬物各從其類,都有他們自已的根源,若再回到根源,就進入了一種美妙的、靜的狀態,而靜就是重新回到生命的本源,是生命本來的常態。

  如今這個世界,科技日新月異,人人表面風光,內心彷徨,看似連為一體,實則日漸疏離。

  
每個人都藏匿在一面面黑鏡的背後,窺視著世界,貪婪地汲取。

  人們需要放下妄念和妄行,不要禁錮在「小我」之中,才能充分把握到當下的生命。

  第一集《麗婭》,故事以約翰·丹佛的Back Home Again收尾;

  

  第三集《佩格》,老奶奶在「寶爺」的Space Oddity中駛向星辰。

  

  甚至劇集中還出現了貓王和史提夫·汪達, 莫紮特的第40交嚮曲以及貝多芬的第6交嚮曲……

  這些「神來之樂」配合劇情,構築起了一種「流進內心深處」的心靈體驗,令人既感受著孤獨,又充分享受到被人類所包裹的溫暖。

  如果你遇見自己,會說出甚麼樣的故事呢?

 來源:極客電影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