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特·溫斯萊特:請不要抹去我的皺紋

凱特·溫斯萊特

     真正的影後

  從不在意自己在熒幕裡夠不夠美

  最近我在家看凱特·溫斯萊特的大熱劇《東城夢魘》,母親湊過來說,「這不是《泰坦尼克號》的女演員嘛,她老了。」

  和我一起看了半集,她又說,「演得真好。」

  不說演得好,只說演得真。哪怕如我母親一般對文藝不太感興趣的人,也依然記得她。全世界多少人記得她,記得她美好的臉龐和性感的身材。

  距離《泰坦尼克號》幾十年過去,凱特已經46歲了,衰老是必然的。

  她沒有抗拒衰老,而是正面迎擊、坦然面對皺紋、贅肉、松弛…….這樣的女人是最有魅力的。

  《東城夢魘》

  這才誕生這幾年口碑最好的HBO新劇《東城夢魘》,豆瓣一路漲到9.1,海外爛番茄度92%,大結局的首播收視率更重新整理了HBO Max平臺的記錄。

  01

  「我知道我眼下有多少紋路,

  請把它們都放回去。」

  凱特出演的Mare,是東城警局裡的老牌警探。

  小鎮一般沒甚麼大事,最困擾她的是一起過去一年卻沒有任何進展的少女失蹤案。少女的母親是她年輕時的摯友,這起案件不光讓兩人的關系僵化,更讓她面對媒體無窮盡的指責。

  焦頭爛額之際,又有一名少女遇害。

  Mare一面要尋找案件的真相,調查不同的嫌疑人,一面還要跋涉過自己人生的灰色地帶:兒子自殺留下的陰影還未散去;兒子有吸毒史的女友要和她爭孫子的撫養權;前夫再婚還成了自己的鄰居……

  對劇情不做贅述,但這已足夠勾勒出一個失意的中年女性形象。

  劇裡的凱特眼角下垂,法令紋深刻,日常打扮是厚重的防風夾克和馬丁靴,滿身倦態。與性感無關,與美麗無緣,抽屜中找不到一只還能用的口紅,只有冰箱裡的啤酒管夠。

  「真實」,是大家談論到《東城夢魘》時最多使用的詞。作為當仁不讓的「大女主」,凱特本人自然是真實感的主要來源。

  她說拍完《東城夢魘》之後遇到了兩件事。第一件是導演做後期,想把她在情欲戲裡露出的小肚子ps掉;第二件是宣發的時候做海報,直接把她的皺紋抹掉了,膚色也調得更為白皙年輕。

  ”Don’t you dare!”她的氣勢比在電視裡更足。

  制作人好言相勸,「凱特,你不能這樣……」

  她回了一句,「朋友,我知道我眼睛下面有多少紋路,請把它們全部放回去。」

  如她所願,海報上她滄桑滿面,情欲戲則把贅肉暴露無遺。

  凱特對此頗為滿意,因為「Mare是個健全但有缺陷的女人,她的臉和身體完全反映了她的年齡、她的生活狀態、她是怎麼樣的人。」

  02

  「我不過是在為自己辯護」

  觀眾苦美顏久矣。屏幕上都是沒有皺紋的男男女女,16歲的賽25歲的成熟,30歲的爭演18歲。

  這不僅是國內演藝圈的現狀,好萊塢也沒有好到哪裡去,用凱特本人的話說,「觀眾根本看不到真實的女性身體甚麼樣。」

  當然,如此反抗電視臺、反抗導演、反抗一種統治全球的主流審美,還大獲成功,是因為她是凱特·溫斯萊特——提名7次奧斯卡影後、拿到一次,這個紀錄至今未被超越。

  只有到凱特·溫斯萊特這個級別,對抗才能收獲成功。

  2005年的Vanity Fair,左三為凱特

  但這種與主流審美的對抗,從凱特成名時就開始了。

  她5歲開始想表演。不是當明星,只是單純的表演,想著,「如果幸運的話,也許我能有一集的戲份。」

  16歲開始演電視,19歲被彼得·傑克遜看上演了《罪孽天使》,20歲李安的《理智與情感》直接把她送上奧斯卡提名。

  當然這不是最刺激的。兩年後她成了Rose,《泰坦尼克號》,「兩個巨星的誕生」。

  誕生歸誕生,不論今天我們怎麼討論美國人喜歡豐腴美人,凱特的珠圓玉潤總歸不是討所有人喜歡。畢竟挑剔明星的體重,也是一種正確。

  美國毒舌藝人的代表瓊·裡弗斯說過一句玩笑話,「如果Rose瘦了5磅,那Jack就可以登上木筏了。」

  《泰坦尼克號》

  只有當事人覺得好笑的才叫玩笑,至少凱特並不覺得好笑。

  所以從那時起,海外媒體就把說凱特這個人「勇敢」、「直言不諱」,因為她被要求評價自己身材和體重的時候,從不感到羞愧。

  對於這樣的「褒獎」,凱特說,「不,我不過是在為自己辯護。」

  懂得辯護並不意味著不會受傷,「這讓20來歲的我很沒自信,根本不想去好萊塢發展了。我就想,在英國他們就這麼說我了,去那裡豈不是更可怕?」

  外界的負面評價讓剛走紅的她不知道如何衡量「美麗」。自己的身體美麗嗎?誰能回答這個問題?

  凱特發現,只有自己可以。

  03

  「你拍到我的雙下巴了嗎?」

  今天提到凱特,很多人會想到她的情欲戲。

  不只是《泰坦尼克號》、還有《無名的裘德》、《聖煙》、《鵝毛筆》、《身為人母》、《欲海情魔》……以及讓她終於拿到奧斯卡的《朗讀者》。

  你可以把這些看作的一種反叛、一種示威,甚至一種嘲諷。她不吝嗇在必要時裸露自己的身體——即便有人還要強調凱特「胖」,也必須承認,這樣的她有一股震懾人心的魅力。

  至於體重,who cares?

  去年,凱特和西爾莎·羅南主演了一部講述女性情感的電影《菊石》,凱特同樣有裸露戲。

  2020年了,她身體的糢樣依然是外界關註的焦點。

  「這就是我現在的樣子,與我 20 年前大不相同。我為這部電影付出了很多,但我沒有減肥,因為瑪麗(角色名)是個有份量的女子。

  我討厭刻意地談論體重,但當我被問到,我必須要說我有意識地保持了自己的身材,確保我沒有因為裸露戲而減重——我做的其實是相反的事。」

  按照世俗的標準,凱特沒有瘦過,國內的粉絲一直叫她「肥溫」。

  她迷茫過,也承認自己「退縮過一點點」,但始終在自己的身材裡游刃有餘。

  有很多好萊塢女演員一面喊著身材自由,一面減肥。凱特沒有,甚至公開吐槽自己的硬照,「把我P的太過了」。

  被本人吐槽的封面

  不在乎那塊肉是不是多餘的、忘記了鏡頭裡的自己美不美,凱特反而可以挑戰更多複雜的角色、更多大膽的表演。

  權威電影媒體Indiewire評價凱特不論出演甚麼角色、甚麼時代的女性,都有一種「野性美」。

  比方說Rose,還有2008年她和小李子二次合作的《革命之路》,這是兩個被困住的女人,但凱特偏偏能掙出命運對靈魂的桎梏。

  這種野性與凱特不被大眾審美認可的身材有沒有關系?我覺得一定有。

  她的表演不是展現技巧,更像是一種存在,而戲劇的迷人之處恰恰在於靜水流深。

  今天看過去,凱特的抗爭最終是有效的,哪怕這個有效耗時久遠,並建立在她不斷的成就之上。

  或許和年輕時的遭遇有關,手握一定話語權後,凱特非常關註年輕女演員的發展。「演藝界正在發生變革,女性之間比從前聯繫得更加緊密,我們不再害怕說出自己的想法。」

  西爾莎·羅南說凱特,「特別同情在電影圈尋找自己道路的女性,她會在其他的片場給我發郵件支持我。」

  《菊石》的導演弗朗西斯·李說自己第一次給凱特打電話時很緊張,因為「一線明星會吸引人們的視線」,但他很怕一線明星可能會耍大牌。

  但電話接通後,他就覺得自己小人之心了。不論他怎麼說拍戲時要做甚麼、會多辛苦,凱特只是平靜地回覆,「這是我該做的。」

  他還強調凱特這個女明星沒有虛榮心。拍攝從頭到尾,她只詢問了一次拍攝角度,「你拍到我的雙下巴了嗎?」

  雙下巴也很可愛。

  文/siri110

  部分資訊來自CNN、Indiewire、the Guardian、the Hollywood Reporter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以上內容來自「外灘TheBund」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