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意打開一門在線的美學公開課,我們總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那就是美學似乎並沒有讓研究它的人變美…
主講人看上去都還是普普通通的,跟不研究美學的路人並沒有什麼區別,甚至比路人還要不修邊幅。
不太是我們一般認為特別了解「美」的人,應該呈現出來的樣子。
畢竟在我們的印象中,連羅永浩這位前新東方英語老師,都會佩戴定製眼鏡讓自己看上去更加stylish,強化自己對鎚子手機「設計之美」的發言權。
雷軍這樣的科技公司老闆,都要堅持跑步維持良好體態,讓自己看上去是精神的、積極的、穿板鞋不違和的。確保自己的形象,即使不會給小米設計增光添彩,但也不至於拖後腿。
更不要說文玩店、陶藝工作室等的老闆和藝術家們了。在我們的印象中,他們總會選擇帶手串、穿棉麻衣裳/馬褂、布鞋、手作皮鞋等,讓自己看上去是一個對美有追求的人。
但唯獨專業的美學研究者,似乎是我們能見到的,在這個世界上與美關係密切的人里,對於外型美最無所謂的一群人。
對比之下,讓人不禁產生了一點小小的疑惑,那就是這些美學研究者,究竟在研究什麼?說是研究美,但為什麼研究成果沒有作用在他們的外型上?以及這樣的美學研究真的有說服力嗎?
答案是肯定的。
因為審美分表層和深層,大眾所關注的主要是前者,而美學研究者們努力探究的領域主要是後者。
進行表層審美,依靠的是我們的感官和直覺,即我們在日常脫口而出的,「這個東西好看/好美/好震撼」。
但深層審美,依靠的是我們的思想。致力於搞清楚什麼樣的東西可以被稱為美,什麼樣的東西不能,等一系列表層審美背後的問題。
▲著有《審美之維》的哲學家馬爾庫塞
我們熟悉的,絕大多數的視覺藝術作品、美學現象,都是在表層審美的維度服務於我們的審美需求。
比如有著茂密頭髮、白嫩皮膚、修長四肢、美艷妝容的偶像團體:
身著仙女長裙的紅毯女星:
渾身腱子肉的男星:
豐乳肥臀、追求生育之美的歐美網紅:
高大健美、活力四射的時尚超模:
以及各式各樣以設計感為賣點的建築空間等:
無一不是在想方設法,滿足我們對於美的直覺以及刺激我們的感官,讓我們產生喜愛、崇拜的情緒情感。
現代以影視、遊戲和音樂為主要組成部分的娛樂業,之所以能夠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大眾對於這類表層審美的高需求。
它們是《狼狽》里鮮紅的長裙、迷離的目光、微啟的嘴唇:
夢幻的珠光bling-bling,令人眼花繚亂的高飽和度撞色、拼色:
《布達佩斯大飯店》里童話般的復古色調、精緻造型:
《銀翼殺手2049》里,全息投影的巨型性感女郎:
肅穆靜默、質感滿格的泰瑞爾公司:
也是《絕代艷后》里似乎讓香氣都變成了具形的,洛可可式的歡樂甜膩:
以及《生命之樹》、《海街日記》里日常生活的溫柔雋永:
除了電影,我們其實也在表層審美的維度不斷消費著音樂。
它們是一支支播放上億的抖音神曲:
一段段讓人不斷回味的動聽旋律:
也是霉霉、Kanye West們越來越巨大的演唱會舞台、越來越震撼的視覺效果:
和越拍越像電影的精美MV。
與此同時,作為第九藝術的遊戲,當然也必定會是我們實踐表層審美的重要媒介。
《王者榮耀》里銷量過億、火到出圈的皮膚「遇見神鹿」:
巴黎聖母院失火之後,被當作復原參考資料的《刺客信條:大革命》:
以及獲獎無數,甚至要被改編為電影的經典手游《紀念碑谷》:
和僅僅是去裡面看風景,都值得入手的《原神》:
總之,我們每天都難以避免地,會對那些闖入我們視覺、聽覺、甚至是味覺、嗅覺、觸覺的事物,進行好與壞、美與丑的評價。而這,就是表層審美。
它的發起者,可以是我們每一個感知系統健全的自然人。
其中那些對錶層審美的原理進行深入研究、並創造出新的美學現象的人,就是我們熟悉的——藝術家。
深層審美就不太一樣的。
鑒於它的主要功能是對我們表層審美的各個方面,從各個角度入手進行反思。以及處理那些非感知性的美學問題,比如文學美如何成立等。
所以,深層審美的發起者通常是具有一定抽象思維能力的人,而不是每一位感知系統健全的自然人。
▲精通古典音樂的哲學家阿多諾
這也就是說,兒童、文盲及文化水平相對一般的人,其實是沒有深層審美能力的。他們通常不會提出,「為什麼這幅畫是美的」、「什麼是美」這樣的問題。
也不會思考,「我們應該站在怎樣的立場上看待美學現象」、「如何面對大家審美觀不同的情況」等等。
更不會像費孝通這類學者,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文化及美學主張。
因此,如果把人們的審美活動比作是一場足球比賽的話,那藝術家就是綠茵場上的球員和教練,普通人是坐在看台上的觀眾,而美學研究者則是解說員和評論員。
跑動是否積極、佔位是否準確、肌肉是否發達、體能是否充沛,是我們關注球員的點。
但對於評論員來說,是否真正做到了幫助我們理解比賽、了解足球文化等,才是最重要的。
足球評論員如果能像c羅那樣球技精湛、高大健美、帥氣逼人,當然更好。但如果沒有的話,也並不影響他們工作的專業性。
▲足球評論員詹俊&張路
對應到美學研究者身上。
他們樸素甚至不修邊幅的外型,為什麼不會損害他們研究的說服力,以及為什麼他們不懂藝術創作但也有資格來討論「美」,也就可以被理解了。
▲美學家宗白華
另外,一般人對於美的感受通常都來自於視覺材料,其次音樂,再次是文字。
每個人對於各藝術媒介的敏感程度也有差別。比如有些人畫畫得很好也很會鑒賞,但寫起作文就表現得一塌糊塗。
有些人對數學之美很有領悟,但畫起畫來就百爪撓心。
那麼就會導致這樣的情況出現:
這些對文學、音樂、甚至數學、物理之美等鑒賞力極佳的人,當然也有資格討論美。但因為對於視覺之美缺乏敏感/不在意,就使得他們很難讓自己的外型看上去stylish.
▲計算機科學家吳軍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點。
那就是長期實踐深層審美的人,註定會對錶層審美存在著各式各樣的懷疑。比起感官,他們更習慣於相信自己的思考。
▲美學家朱光潛
所以那些絢麗的色彩、誇張的造型等,對於一般人來說可能是充滿誘惑力的、好看的。
但對於美學研究者來說,它們則可能會被當作是不道德的、沒心沒肺的、過於動物本能的,自然也就不會允許自己去欣賞它們。
與此同時,不事張揚的樸素、樸實、簡約,沒有情緒的黑白灰,深沉的棉麻毛。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了他們裝飾外型的第一選擇。
但這些在一般人看來,就很容易會是粗糙、普通和不修邊幅的。
總之,對審美進行表層和深層的劃分,只是為了方便我們更深入、明晰地討論審美問題,而不是說深層審美一定更」好「。
除此之外我們也要意識到。既然」美「並不只以視覺表現的形式存在,那麼」好看「,也就不一定是所有人理應實踐的追求。
這也就是說,一個看上去不明白」好看「為何物的人,並不一定不懂什麼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