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明星進步的速度真不是男明星的能比的。
在幾個月前,新晉小花們還胖的胖,土的土,現在幾個月過去了,已經有不少花兒又脫胎換骨,重新亮眼了起來。
減了肥的歐陽娜娜完全不再像以前一樣只能抗住2D照片,這次從儀態到神情都大步上了一個臺階,動起來也不崩。
6月份VS現在,努力的妹妹誰不愛。
左右都是無修生圖,感受一下。
在《喬家的兒女》裡大放異彩的四美宋祖兒同樣摸到了放大美貌的竅門。
曾經她還是一個硬照頻頻出錯的小女孩,時而美艷時而空洞。
現在她已經能穩定地拿捏住那種故事感,不光戲有層次,美也有了層次。
一開始不太被看好,被說土和鈍的張婧儀也讓人小驚喜了一把。以前她和她的圈內孿生姐妹花周也站在一起還會顯得怵和木訥。
幾個月過去了,她將自己身上的溫潤、鈍感美放到了最大,端正、溫和,甚至比明艷張揚的美還有說服力。
當然了,這圈子裡的花兒實在太多了,也有一些人仍舊堅持要在原來的審美領域辛勤耕耘,以至於觀眾漸漸地出現審美疲勞,最近的美貌口碑兩極分化。
趙露思的固定少女戲路在新劇裡並不討巧,鞠姐利用啞光濃顏製造第一眼美貌的韌勁也堅持到了現在。
她們美則美矣,但未免有些空洞,似乎就算動起來也總像照片一樣,會維持著同樣的表情,同樣的姿勢,同樣的節奏。
你會發現,比起硬照式的美艷、單一的靜態美,很多年紀尚小的小花在拋去那些糢板化的美貌公式和遠離安全區後,反而能變得更生動,更有「故事」,更能讓人get到她們的美。
海報感美人和電影感美人
你要美的醒目張揚,還是要美的有層次?
很多人會糾結這個問題,因為對於大多普通人來說,「第一眼美女」這個印象要比「有味道有故事的美女」來得更典型,更普世,也更好達到。
畢竟有故事的美人的魅力很少是通過單一的妝容、外貌來獲得,而第一眼美女只要足夠努力地掩蓋缺點就一定會見成效。
我認為這兩種美可以用「海報感美人」和「電影感美人」來形容。
海報感美人的美就像作品宣傳時期的巨型海報一樣,是奪目的,是「能被定義成美」的入場券。她們美的清晰,張揚,風格統一,是丟進人群一定會引人註目的那個。
如果你的顏面風格非常統一,不管是美艷的、張揚的、還是清純的、羞怯的,那都可以追求這種風格到極致,儘可能遮蓋住缺點,找到自己身上最完美的狀態並且時刻維持,一定也會成為這種海報感美人。
海報感美人不是不好,她們有著電影感美人無法替代的優勢——第一眼的印象分一定最高,在生活裡也獲得的美貌紅利也一定最多,其實對於普通人來說,能做到「海報感」就已經很厲害了。
但她們也必須為這種「完美」付出代價,比如永遠不允許缺點存在的毅力,和一定會到來的審美疲勞。
「海報」最怕高開低走,美人也一樣,鼻姐和鞠姐能數十年如一日的能維持住同一個拍照表情,愛豆能為了做出最佳表情在鏡子前訓練一個月,這是把海報感做到了極致,也同樣美得了不起。
電影感美人則會更多層次一些,她們的美遵循電影故事的敘述邏輯,有主線,有矛盾,有跌宕,扣人心弦,時刻不一樣。
有「電影感」的美人可能不是第一眼美女,或者第一眼不如海報感美人那麼奪目,她們的美是娓娓道來的,而這種故事性剛好可以將缺點化「遮蓋為利用」,因為不去強化「高期待」,他人對她們的缺點是可容忍的。
如果你的顏面風格中有矛盾性,比如眼睛是銳利的精明的,嘴巴和臉型卻是圓鈍的,那很適合將自己打造成電影感美人,為自己塑造層次。
和周也對比,張婧儀的面部風格明顯不夠「統一」,她如果走極致的清冷小公主路線就要改下頜,走日系森系路線又沒辨識度。
但當你停止審視她的完美性,讓她動起來,你卻能發現她次次給你的印象都不一樣,電影感的美雖然不夠有衝擊,但一直是新鮮的,這是電影感美人的弊端與優勢。
同理還有倪妮,都是越「不完美」,越不去ging住的時候越美,這種鬆弛、變化的魅力,是電影感美人獨有的。
電影感美人的精神層次塑造
開頭我們說,大家普遍認為塑造電影感美人的難度要比海報感美人更高。
因為電影感美人的魅力不光在於外表上的遞進、變化和新鮮,還在於閱歷,神態,視野的變化。
歐陽娜娜這次不僅是外表變得更漂亮,更精細,她在大場合下的整體狀態也變得更從容,少了追求完美的緊繃。
很多美人能從海報感變成電影感,也依賴著年齡、閱歷的變化,這種變化是時間和精神上的,所以才不好拿捏。
如果說有什麼辦法能不用等待時間推移,快速獲得電影感美人式的精神層次變化的話,那我認為「精神與外貌的對應式反差」也許可以起到輔助作用。
啥叫精神與外貌的對應式反差?
比如朱迪福斯特說過的那句「男演員的脆弱感和女演員的瘋狂」。
脆弱感確實能讓男演員更有層次,這是因為男性的面孔大多本身就帶著鋒利和攻擊性,這樣的臉增添一味完全相反的脆弱感,會告別單一,能變得生動,有故事,像是電影裡主人公在成功和道義中博弈的高潮時刻。
按照這種思路,我認為針對不同顏面風格還可以有不同的解法:為銳利元素居多的面孔增加電影感的是脆弱感,而為鈍感元素居多的面孔增加電影感的是「悲憫」。
銳利居多的臉增添脆弱感,是降低心理防線,帶來情緒張力,增加可讀性。
鈍感元素居多的臉增加「悲憫」,是增添「神性」,神情不悲不喜,化憨厚為寬容。
如果反過來,讓一些本身顏面風格偏鈍或柔和的人盲目增加脆弱感反而會顯土,顯獃,根本不會有層次一說。
馬思純狀態最好、電影感最足的時候其實是她大學期間到剛入圈。那時候她還沒有到極致脆弱的精神狀態,她身上最醒目的特質是極強的共情能力、柔和、對萬物的情緒都感同身受,但又沒到悲天憫人的地步,這氣質反而中和並解釋了她臉上的「鈍」。
這個思路甚至可以應用在電影感美人的妝容風格裡。
如果你本身五官銳利居多,有不好相處的氣質,那麼無辜清淡的眼妝+眼下腮紅可能會幫助到你,但如果你本身五官偏鈍、就要塑造出眼神的柔和、端莊的神態,去增加層次感,較彎而平和的眉形+圓潤的唇形都是有利手段。
究極悲憫
如何能既保留電影感又保留第一眼驚艷
海報感美人和電影感美人有時候也能夠兼容處理。用吸睛的海報引起關註,用故事性十足的電影內容留住關註,這是美的最高狀態,需要將兩種美的思維融會貫通。
利用海報感的第一眼優勢,也要學電影感的「圍繞主題做更多的變化」。
海報感美人的最大問題是,離不開她們的美貌安全區。
趙露思的招牌笑容和高顱頂+巨多的發量曾經是她的第一優勢,她曾經不斷強調自己的這種能帶來濃烈少女感的優勢。
我觀察到她被說古裝戲太現代的那個鏡頭裡,造型師仍舊給她用玉米須夾了髮根,側面看腦袋已經變成了橄欖型。
楊紫因為甜美路線「翻紅」,大場合公主裙+甜美風裝扮也曾經是她的第一優勢。
後來她就變成了公主裙+劉海丸子頭or低馬尾半永久,基本沒什麼變化。
但細想想,她們倆因為這種風格備受關註的第一次,其實正是圈內該風格稀缺的時刻,她們能夠獲得一瞬間的風格認同,重點在她們在當時當刻找準了適合自己的主題,有了第一出好戲。
而在有了這樣的高期待後,她們要做的其實應該是圍繞這個主題,再增添更多內容和變化,讓這齣戲不落幕,不俗套,而不是在拉高期待後靜靜地等待著審美疲勞來臨。
歐陽娜娜這次改變了風格,但她的妝容主線仍舊保留著鹿系少女氣,這是她的「第一眼美」安全區,但她把這種安全區藏在變化下。
如果我們自己就是自己風格的導演,那我們也該時刻思考,我們是否可以在擅長的題材下拍出更多的花樣,增添更多的內容,做出更叫座更新奇的作品。
當海報思維和電影思維融合起來,美才會是一個常看常新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