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娜娜是月拋臉嗎?怎麼忽胖忽瘦的。
近日,她參加某品牌活動,照片中修身黑色上衣搭配牛仔褲,整個人又壯實了不少。
不過她幼齒感強的臉配上這樣偏歐美性感的風格,羊總覺得有點兒違和,除了臉還是很美,這套搭配並不是很出圈兒。
而且前兩天看見她的採訪圖,臉圓了很多,感覺胖成了阿嬌同款,但是這麼看,臉上多一點古典的味道了。
羊最近比較喜歡研究古代女性的審美,之前跟大家說過唐代社會經濟對女性自由的影響:陳都靈驚艷出圈的這個造型,都是唐朝女人們玩剩下的!
唐代女性的妝容髮飾服裝都更自由一些,雖然朝代更替,但前人留下的東西後人也會繼承下來,宋朝更唐朝和而不同,他們在前人浮誇的基礎上稍微收斂。
元朝的統治階級是蒙古族,在審美上有游牧民族的生活習性等,雖然後面也慢慢漢化,但大體上保留了蒙古族的審美傳統。
似乎明朝女性的審美存在感不高,羊仔細研究了一下,其實不然。
明朝是漢人為統治的朝代,妝容更追求精緻簡約,不論從裝飾還是整體審美來說,都可以說是前面幾個朝代審美的一個總結。
並且以王陽明「唯心主義」為代表,催生了自我意識的覺醒,出現了更加追求自由的風氣。
精緻有趣的審美
歷代以來,由於財富擁有情況的不同,王室和平民都有比較大的審美斷層,從奢華程度和工藝上都是皇室>王公貴族>平民。
但明代的後宮嬪妃普遍出身平凡,不像其他朝代那樣非富即貴,也正因出身低而位高,統治階級的女性們展現了貼近平民化的審美趣味。
她們的妝容呈現淡雅肅靜的氣質,首飾和整體妝面上追求極致的精緻,細節控又有趣。
歷代王室的女性的配飾都可以用奢華來形容,但奢華和奢華之間也是又很大區別的。
唐代的配飾多以花為元素,造型都比較奢華張揚,更展現富貴奢靡之意。
宋朝的首飾更偏向珍珠和珠翠,除了正式場合隆重一些,大多數時候還是追求簡單精緻的,也會用一些有趣味性的飾品。
而明朝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了繼承和創新,追求隆重又內斂的審美觀念,飾品造型優美又很考究,貴氣而不俗氣。
還是從統治階級來看,統治階級的鳳冠上更多的使用珍珠和寶石,而摒棄了前朝更多使用金銀作為主要原來的習慣。
明代鳳冠實際受宋代冠梳的影響比較大,普遍用金屬絲網或者竹篾作為骨架,上面罩紗,再鑲嵌金銀花鈿,裝飾上珠寶流蘇,相比純金銀飾減輕了重量。
並且這樣的裝扮,一般都是極其隆重的場面才能用得到,大多數時候還是更簡單樸素。
她們女性雖然追求簡單的精緻,也要追求全套的美感,比如日常時候也需要一副完整的頭面。
明代的頭面在前代基礎上,每一種零件都有特定的造型、名稱和位置,形成了一整套規範化的插戴規律。
簪、梳背兒、挑心(仙子兒)、墜子、箍兒等,就是一套頭面的基本組成。
簡單點說就是包括了簪子、可以用來墊高顱頂的梳子、插在最中間鮮艷的裝飾、和形成動感美的珠子,還有就是抹額,細分下來那講究的地方就多了。
頭面所用的飾品不是插在頭髮里,而是插在一個叫鬏髻的、類似於「假髮套」上,這是明代頭飾的一大特色。(也是假髮套的最早雛形了吧)
《紅樓夢》雖然誕生於清朝,但人物的造型卻很符合明朝那個感覺。
當然這種假髮套並不是明代髮型的全部,還是有一些傳統的盤發。
整體來說,明代前期基本承襲了宋代的髮式,嘉靖以後有了明顯的創新,名稱也多了起來。
髮髻的風格主要追求簡潔自然又有細節感,髮型上選用交疊式髮髻,簡單自然,並且逐漸往低髮髻發展。
比如桃子髻和少女小髻,都是少女常用的髮飾類型,比較有代表性。
梳理的方法一般都是將頭髮盤成扁圓狀,髮髻或像桃子、或歪向一邊,髻后交疊隆起,另有數個小鬟微微傾側,呈現俏皮的感覺。
雙螺髻是一種從春秋時期就開始有的髮髻,各個朝代都有一定程度的流行和創新。
在明朝時稱「把子」,是江南女子比較偏愛的髮式,豐富多變又簡便大方,多流行於民間。
在很多古裝劇中雙螺髻都經常出鏡;
「聞說江南高一尺,六宮爭學牡丹頭。」
這是對另一種高髻「牡丹頭」的描述,造型上有點像孔雀開屏的感覺,屬於雍容華貴的髮髻類型。
松鬢扁髻是最具有明代特色的髮髻,這種髻式鬢髮蓬鬆垂掛於臉頰,幾乎掩住了雙耳,顯得格外典雅莊重。
古裝劇為了造型效果好看,加了很多頭飾,但實際上真實的明朝,大多數都是這種比較樸素的造型。
左杜十娘 右竇娥
正因為明朝的女性在髮髻上考究,但又不好奢靡,在首飾的造型上比較講究細節。
雖然明朝明令禁止胡衣、胡服,但在飾品上受到伊斯蘭文化元素的影響,在設計過程中用各色寶石來裝點鏤空金飾,還是有異域風采的時尚。
比如南京出土的明代黔國公沐斌夫人墓中,就有這種整套的金鑲各色寶石首飾。
她們在飾品造型上更喜歡有趣味性的元素,比如像用蝴蝶、烏龜、蟬、兔等作為裝飾或主體。
純金手術的造型複雜而精緻,有很多十分精巧的亭台樓閣型簪子,看起來比較像定製款,展示了明代女性另類獨特的審美。
說到趣味性,羊這裡亂入一張明代的眼鏡,真的長這樣,是不是看起來蠢萌蠢萌的~
而且明代第一次把耳飾的形制正式納入皇家服飾制度規範,從此耳飾在歷史上正式擁有姓名。
明代是一個底層人和士大夫階層審美觀念開始互相走近的朝代,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除了普通百姓用不起貴族那麼華麗的首飾之外,在很多審美意趣上已經開始逐漸趨同。
底層人民對統治階級的審美不再是仰望,也開始欣賞文人和貴族的風雅,貴族也更世俗、更接地氣。
粉黛輕施,極致內斂的美
簪花鬢髻上,薄施粉黛妝。
這句詩描寫的是明代女性習慣在髮髻上簪花,略施粉黛,淡妝似無妝,妝面上偏向於清淡,更接近自然。
相比唐宋鵝黃、花鈿等繁雜的妝容配飾,明代女子的配飾與妝容更相得益彰,步搖、珠釵、發簪等也更凸顯女子的溫婉流動之美。
用現在的審美來看,明朝的妝容沒有特別奇葩之處,整體妝面呈素雅的感覺,粉黛輕施總有內斂到極致的神韻。
這種淡雅妝面的流行,體現在形態的小巧和精細,從製造工藝角度講,也更體現了技術的進步~
明朝的妝粉冶鍊工藝相對發達,因此化妝品大多都來自純天然。
明朝的粉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由白茉莉花提煉的珍珠粉,另外一種玉簪花提煉的玉簪粉,是通過花籽研磨和香料混合製成。
當時的面妝是把隋唐的「額間翠鈿、眉梢斜紅、唇邊笑靨」的紅妝變成白色,也稱三白法。
即在額、鼻和下顎三個部分暈上誇張的白粉,目的是突出臉部的立體效果,跟現在的「高光」效果差不多。
這一點在古裝劇中幾乎沒有明顯的體現過。
那時以細眉為美,如果是濃眉就需要修剪,當時已經有簡單的修眉方式,用線絞,或者用刀削。
明代畫家唐寅的《王蜀宮妓圖》,完美展現了當時明代女子好細長的柳葉眉和鳳眼。
王熙鳳的「一雙丹鳳三角眼 ,兩彎柳葉吊梢眉」,是對明代的細眉最生動的演繹。
唇妝也以小巧為主,顏色主要集中的嘴唇內側,「櫻桃小口」說的就是這種類型,而且與如今的咬唇妝極其相像。
果然時尚是個輪迴,現在的很多東西原來都是老祖宗們玩剩下的~
由於明代統治階層的叛逆,催生了官辦妓院行業,也培養出了很多有才氣的妓女,比如著名的秦淮八艷,她們在書法和繪畫上都名留青史。
我們想象中的妓女形象是這樣的~
但從流傳下來的畫像來看,這幾位都不是艷麗俗氣的形象,從清麗的妝容中能看到當時貴族喜歡的那種感覺。
董小宛 柳如是
因為她們才情與氣質並俱,後世對這些妓女才女反而有美好的幻想,在形象上既符合當時貴族華麗又樸素的氣質,看起來也更超凡脫俗。
這種平民階級和士大夫階級的審美趨同,離不開互相交流,而秦樓楚館間接提供了階層交流的場所,所以從這些才女身上能看到上層女性內斂又精緻的審美觀就不奇怪了。
而且羊前面說,明代受「唯心主義」的影響,更追求自我感受,所以這些妓女在藝術上的造詣,就能充分體現出來社會對這種自由風氣的寬容度很高。
不同於唐宋的奢靡,也不同於元朝的粗獷,這樣充滿時尚又精緻的明代女性審美觀,你們能get到嗎?快來評論區告訴羊!
來源:新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