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吞拿油
AI翻譯:我都比這靠譜!
如果你覺得香港的路名拗口又難記,別擔心,你不是一個人。
有這樣的感受,一半可能是因為不懂粵語,另一半必須是翻譯的鍋——有些路名實在是太離譜了!
香港開埠初期,街道大多都以英文命名,之後翻譯成中文。而香港人日常交流以粵語為主,所以音譯時也以粵語為準。可誰能想到,翻譯者竟能如此腦洞大開、肆意發揮,創造了一系列怪誕路名。
比如位於中環的列拿士地台(Rednaxela Terrace),不管中文還是英文,都讓人一頭霧水。
其實,這是將「Alexander」(亞歷山大)的字母倒寫后翻譯而成。有人猜測,因為當時的譯者習慣了從右往左讀,於是Alexander就被看成了Rednaxela。
但這種說法受到了很多質疑。菲律賓華人作家江樺就不同意這是誤譯,據他考證,這可能是為了紀念19世紀20年代發表了《衣索比亞宣言》的Robert Alexander Young。這樣說來,也許更好的翻譯是「大山歷亞台」?
雖然江樺的說法未經證實,這個地名也還算得上是別出心裁的設計,但接下來的路名可就真的越走越「偏」了。
北角的大強街和電氣道本是發電廠舊址所在,英文名分別為「Power Street」和「Electric Road」。但不知為何,意指電力的「Power」卻被理解為「勢力」,從而譯成了「大強街」。
位於灣仔的春園街,雖說名字讓人想入非非,但其實這是英文「Spring Garden」的譯名。原本,這裡是英國鴉片商人Lancelot Dent修建的花園洋房地帶,其中有一個泉池,所謂「春園街」應該是「泉園街」。
除了搞錯多義詞,還有各種植物花卉傻傻分不清的情況。
如果你有朋友的英文名是Lily,你應該會知道這個名字的含義是百合,但銅鑼灣道附近的Lily Street卻被翻譯成了「蓮花街」。
雖然意思對不上,但附近正好有一座名為蓮花宮的廟宇。或許譯者是因此才改成了蓮花街?
而到了跑馬地荷塘道(Hawthorn Road),本意為山楂的「Hawthorn」直接被音譯為「荷塘」。真是讓英語老師摸不著頭腦,不得不讚歎譯者的不拘一格。
如果你還覺得不夠離譜,接下來的路名能讓植物學家流淚。
深水埗大角咀的許多道路都以樹木命名。如果仔細看,你會發現,「Fir(冷杉) Street」被翻譯成「松樹街」,而「Pine(松樹)Street」被翻譯成「杉樹街」。這真的不是安裝路牌的時候裝反了嗎?
不過,杉類和松類與我們日常生活的理解並不一樣,杉也屬於松柏目松科杉樹屬。但要解釋清楚這筆糊塗賬,能讓植物學學生立馬崩潰。
植物學意義上, 松和杉的分類相當複雜/知乎截圖
不僅花花草草分不清,鎚子斧頭也分不清。「Hammer Hill Road」竟然叫「斧山道」不叫「錘山道」,雷神聽了也不能同意吧。
還有一些路名,明明很離譜,叫多了竟然覺得還不錯。
著名的荷李活道,鄰近中環,不少旅行者都會路過,熟悉港劇港片的人都知道,這是來源於「Hollywood」(好萊塢)的港式譯法。
轉角來到橫穿荷李活道的鴨巴甸街。這個怪怪的名字,和遙遠蘇格蘭的阿伯丁,竟也是同一個單詞「Aberdeen」。
同樣的,滑鐵盧(Waterloo Road)也沒能倖免,被譯成了「窩打老道」。
有些路名還能幫你擴充辭彙量。港島半山區及山頂的主路馬己仙峽道(Magazine Gap Road)是中環前往山頂的必經之路。這裡的「Magazine」可不是雜誌的意思,而是指彈藥庫、軍火庫,所以「Magazine Gap」其實可以叫「彈庫峽谷」或「彈谷」。至於中文的「馬己仙峽」,大概是粵語音譯的結果。
在香港看完一圈路名,既收穫了快樂,又獲得了知識。說起來,還得感謝這些神翻譯呢。
萬幸,還沒有路叫「撲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