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泰國更偏 ” 邪 ” 一些,有經典的降頭術和 ” 請小鬼 “。
韓國電影則在近年裡加入了大量的宗教元素。

歐美那邊削弱了一驚一乍的血漿暴力,有了更多的對於種族的反思和平權。
而今天要介紹的這部你一定想不到。
明明是實打實的美國靈異片,卻有著咱們中國的元素— —


導演斯科特 • 德瑞克森。
執導過 ” 漫威宇宙 ” 中的《奇異博士》和在驅魔流派裡占有一席之地的《驅魔》。
男主伊桑 • 霍克更是曾經大眾的夢中情人。

他不光出演過高分經典的《死亡詩社》與《少年時代》。
還是 ” 愛在 ” 系列的男主角(《愛在黎明破曉前》《愛在日落黃昏時》《愛在午夜降臨前》)。
試問渴望愛情中的少男少女們誰沒有被裡面的臺詞打動過呢?

” 愛情像是兩個害怕孤獨的人逃避現實的一種手段 “
” 人們總是歌頌愛情的無私和付出,可沒有比愛情更自私的事了 “
” 當你年輕時你會認識很多人,但後來才發現能交流的人很少 “
” 如果我們真的想要了解對方,我覺得我們或許應該看清自己 “
時過境遷,當初那個和姑娘能暢談一整夜愛情的小夥子到了 2012 年的《險惡》中已經年過四十。

他飾演的是一個名為埃裡森的鬱鬱不得志的作家。
曾經他也輝煌過,出版的《肯塔基之血》成為暢銷書。
他本人也成為了知名作家,還受邀去電視訪談。
但高峰過總會有下坡,更何況靈感這東西可遇不可求。
此後的幾年裡,埃裡森出的幾本書都遭遇了滑鐵盧。

為了重拾以前的榮燿,他做出了一個大多數作家都做過的選擇:
帶著一家老小搬到了一個發生過命案的宅子。
這也是靈異片中常用的套路了,美曰其名找靈感。
實際上你懂的,主角一家子不出點甚麼意外都對不起這棟宅子。

當然,埃裡森是瞞著妻子和兩個孩子的,並沒有告訴他們這是兇宅。
實際上妻子也反對他再寫小說很久了。
問原因?看小鎮的警察對他的態度就能明白。
當年因為他的錯誤推論導致一起命案的兇手至今逍遙法外,其中這起命案的小女兒活不見人死不見屍,搞得大家人心惶惶。

也正因為如此,多年來妻子和孩子們一直被人嚼舌根。
在搬進住宅整理東西的時候,埃裡森在閣樓上發現了一個錄像機和幾卷錄像帶。
等到了晚上,埃裡森在書房播放了其中的一卷錄像帶。
而巧的是,錄像帶的內容正是跟他錯誤推論的那起兇殺案有關。

在一開始,一家五口歡聲笑語其樂融融。
結果到了後面畫風突變。
只見四個人被蒙上麻袋脖頸放繩,隨著電鋸砍斷樹枝,四人最終被吊起咽氣。
這也是這起兇殺案最大的疑點:失蹤的那個小女兒到底去哪了?又是誰拍攝的錄像?

接著,埃裡森又看起了其它幾卷錄像帶的內容。
還記得小妹在開頭說 ” 明明是美國靈異片,卻有著咱們中國元素 ” 的話嗎?
一共有五卷錄像帶,內容幾乎一致。
都是前半段記錄這個家庭的日常,後半段是這個家庭的死亡。

唯一的差別是,五個家庭的死法完全不一樣。
這也來源於網友的大膽猜測:
五個死法,正好對應了中國道教的金木水火土!
金——刀子割喉
木——被吊死在樹上
水——泳池溺死

火——在汽車裡被燒死
土——除草機壓臉
中國文化果真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埃裡森從視頻裡發現了一個鬼面人,又陸續發現了符號與地址。
他拜托小鎮上的警察來為其調查。

結果這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
五個錄像帶裡發生的事件都是真實存在的,只不過實在是疑點重重:
第一,這五起兇殺案的時間跨度超過七十年。
也就是說,這起連環殺人案的幕後真兇肯定不止一人,難道是團夥作案?

第二,這五個家庭失蹤的,都是年齡最小的那個孩子。
第三,也是最細思極恐的一點。
每一個受害的家庭,都曾在上一個受害的家庭裡住過。
埃裡森在剛看錄像帶時被嚇了一身的冷汗,本來警局的電話都打通了,但他又有了猶豫。

他希望可以通過這幾卷錄像帶激發出新的靈感,再寫下一本驚人、備受歡迎的小說。
殊不知,他早落入了惡魔為他布好的圈套 …
說出來你也許不信,這部國內大部分觀眾都沒看過的冷門,調查出來的嚇人程度竟然力壓溫子仁的《潛伏》《招魂》系列。
美媒《福布斯》報道:
由於去年的疫情使得人們待在家的時間無限延長,有個組織專門為人們找出最嚇人的電影,在多個媒體網站經過投票調查後,《險惡》位居榜首。

據說在觀看《險惡》時,50 人的平均心率是 86,比正常時的心率上漲了 32%,而觀看其他靈異片時的心率數值沒有一部超過《險惡》。
盡管小妹覺得還是溫子仁導演的作品更嚇人一點,但《險惡》所呈現的水準也絕對不差。
它沒有運用 ” 偽紀錄片 ” 式的拍攝手法。

但在烏漆嘛黑的宅子裡大量使用第一視角,再加上錄像帶的老膠片質感,能給觀眾帶來極佳的心理壓迫。
另外,導演對觀眾是用了循序漸進的嚇人手段,主打心理戰術。
比如,家裡的兒子有過兩次發病,在晚上大喊大叫,疑似夢游。

此時觀眾的註意力都肯定放在兒子身上,認為他是被邪靈附了身。
但引出來的卻是更滲人的一閃而過。
不同於其他跟主角 ” 捉迷藏 ” 的鬼,《險惡》裡的鬼是大大方方的露臉。
電腦上的鬼面人照片突然動了一下。

一只狗站在埃裡森面前,他的身後就是一排 ” 兒童 “。

不知道是誰錄下了他跌落的視頻,上面還有好多鬼手。

結局,也並非純粹的邪靈入侵,更多的是令人唏噓的 ” 沒有如果 “。
鬼面人名為伯古爾,是一個活了千百年的噬童者(即需要吞噬兒童的靈魂為生)。
它會迷惑住家庭裡最小的那個孩子,讓對方完成殺人的血祭儀式,再一起去往陰間。

當埃裡森喝了被下藥的咖啡,看見拎著斧頭的小女兒時,他知道沒能逃過自己的貪念。
如果他不那麼在意功名利祿和成功失敗。
或許他就不會不顧妻子的情緒崩潰,執意要住進兇宅裡找靈感。
有一小段是埃裡森觀看多年前他上節目採訪的劇情,年輕的他一身正氣的回答:
” 我是在正義感的驅使下才創作的犯罪小說 “

” 正義得到伸張,兇手得到懲罰才是我想要的 “
” 如果寫書是為了出名和賺錢,我寧願砍掉雙手 “
這些話,任誰看了都要說一聲虛偽。
在某些時刻卻是我們的真實寫照。

普通人獲得的成就都來之不易。
但越來之不易,就越容易迷失自己。
即 ” 試圖表現出自己是個天才,成功唾手可得的樣子 “。
在虛偽的驅使下,我們便不敢直視自己的內心,營造出不在意物質的假象。

但別忘了,當你享受著虛偽帶來被人簇擁的快樂,
夢終有會醒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