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格尼尼的音樂,指尖在小提琴上的舞蹈

文:鸿菲  

意大利偉大的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尼科羅·帕格尼尼的音樂也是我超級喜愛的。眾所周之他演奏小提琴時的技巧至今無人能超越。

帕格尼尼的音樂,指尖在小提琴上的舞蹈

他演奏小提琴的神奇技巧,往往給聽眾帶來極大的衝擊,所以人們傳說「帕格尼尼的演奏技巧,是把靈魂賣給惡魔換來的」。有些聽者篤信這個傳說,所以在聽他演奏時在胸前劃十字。以至於在他去世後,很難找到願意埋葬他的墓地。

帕格尼尼的這個「惡魔神話」,慢慢地就變成從他出生那刻就開始了。

有人說1782年10月27日那個晚上,接生婆在路上跌了一跤,口中發出詛咒魔鬼的話,這時小帕格尼尼也降生了。

帕格尼尼一生都體弱多病,6歲時因為得了麻疹深度昏迷,家人以為他死了 。當為他入殮時,他動了一下,才免於被活埋。

所以今天我們能聆聽到大師的傑作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呢。

帕格尼尼在他23歲的時候,他就成為了宮廷樂隊總監,由於他高超的小提琴技巧在人們之間廣為流傳,所以他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不須別人資助而可以到世界各地巡迴表演的音樂家。

帕格尼尼的作品全都是小提琴曲,就像蕭邦寫的都是鋼琴曲一樣。按說他這麼聰明,又在早期就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如果按照巴赫,舒伯特等其他的大音樂家留下的作品數量比較,帕格尼尼只留下了6首小提琴協奏曲(據說共寫了12首),奏鳴曲、狂想曲系列、弦樂四重奏、以及數個吉他作品等,真的不多。

由於當時對作者的版權沒有法律保護,有人聽了帕格尼尼的音樂之後,沒有得到允許就擅自記錄成樂譜販賣,又因為他很怕自己獨創的演奏技巧外流,所以不肯將自己的作品出版。因此連管弦樂部分的樂譜都自己帶著走,到臨近演奏時才拿出來給演奏者,演奏會結束後,馬上收回樂譜。

這一點我覺得好遺憾!不然我們又可以聽到許多美妙的音樂。不過不得不說作為意大利人,在做生意方面真的很聰明。

帕格尼尼無論到哪裡演出都能大獲成功,收入頗豐,可是他和他老爸都喜歡賭博,據說有一次他老爸竟然把帕格尼尼的小提琴作為賭注輸掉了,以至於帕格尼尼沒有琴可以演出。

帕格尼尼的音樂,指尖在小提琴上的舞蹈

正當他發愁的時候,一位名叫皮厄·里沃隆的法國商人借給他一把瓜爾內裡製造的名琴卡隆珀」。帕格尼尼用這把名琴演出,加上他卓越的技巧,演出獲得巨大成功。

里沃隆非常感動,對帕格尼尼說: 這把名琴就送給您了,但請切記千萬不可給別人。 」帕格尼尼一生遵守了這一約定。在他去世後,後人遵照他的遺囑將這把小提琴交於日內瓦博物館收藏。

帕格尼尼的這首小提琴協奏曲第1號D大調作品6寫於1817年到1818年之間,是他最初出版(1820年)的小提琴協奏曲。

音樂一開始小提琴一登場,就像是技巧的展示會,帕格尼尼用無以倫比的演奏技巧把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他身上,加上音樂本身的優美,可見在當時的場景,人們想忘卻他的魅力是件多不容易的事。

我看到了指尖在小提琴上的舞蹈。

帕格尼尼 – D大調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

帕格尼尼的10首名曲

1. 第一首 帕格尼尼《b小調第二小提琴協奏曲》

第三樂章極為著名,由於該樂章的小提琴獨奏三次模仿鐘聲的音效,故起標題為「鐘」.李斯特的鋼琴練習曲《鐘》就根據該主題創作。

2. 第二首 「隨想曲第24號」

帕格尼尼的24首小提琴隨想曲,可以說是小提琴炫技演奏藝術的高峰。尤其是第24隨想曲最有代表性,但是所有隨想曲並沒有包括他所掌握的全部技巧。

第24隨想曲主題曾啟發不少作曲家的靈感,例如勃拉姆斯借用該主題寫過《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拉赫瑪尼諾夫則以之寫成《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流傳千古。

3. 第三首 「第一小提琴協奏曲」

帕格尼尼一共寫了十幾首小提琴與樂隊作品,其中小提琴協奏曲至少有六首以上,但至今仍常被演奏的只有《第一小提琴協奏曲》。

這首樂曲充分發揮了帕格尼尼獨特的二重泛音或跳弓等艱難技巧,曲中充滿了意大利民間音樂的風格,展現出如歌般優美的旋律,音樂本身並不復雜、深奧。

4. 第四首 「無窮動」

帕格尼尼創作的《無窮動》原為小提琴與樂隊作品,後常用鋼琴伴奏,並改編為長笛、大提琴等樂器的獨奏曲以及三重奏、管弦樂合奏等各種版本。

傳奇小提琴家奧爾認為,這是一首非常理想的快速跳弓練習曲,若能完美地演奏,會是一首音樂會保留曲目。樂曲快速的旋律流暢而奔放,猶如翻騰著浪花的激流,一瀉千里,充滿了無窮無盡的動力。

5. 第五首 「摩西主題變奏曲」

1816年,34歲的帕格尼尼與24歲的歌劇作家羅西尼在羅馬邂逅,後來帕格尼尼根據羅西尼歌劇《摩西在埃及》創作出《摩西主題變奏曲》。

作品的引子與結尾都採用變奏形式。此曲用G弦演奏。第一變奏充滿歡快,第二變奏結尾加入重音與泛音,第三變奏的流動感沁人心脾,結尾在動盪、華麗的起伏中結束。

6. 第六首 「小提琴與吉他奏鳴曲」

帕格尼尼的18首小提琴與吉他奏鳴曲是少有的在他生前出版的作品。它介於古典的奏鳴曲形式和由許多樂章組成的巴洛克奏鳴曲之間。這套作品雖然規模很小,但每一首都非常優秀。

7. 第七首 「小提琴協奏曲第四號」

這首協奏曲在德國首演,當時帕格尼尼正在那裡巡演。作曲家施波爾說,作品「時而迷人又令人反感」,是「天才、孩子氣和缺乏品味」的混合體。帕格尼尼在旅行中隨身帶著它,一直嚴防有人偷看。

《第四小提琴協奏曲》樂譜1936年由娜塔萊·加里尼從帕格尼尼的後代手中買下,但小提琴獨奏部分下落不明。蓋里尼為尋找丟失的部分而進行了一番搜尋,最終發現在一位意大利著名低音大提琴演奏家喬瓦尼·波特西尼把這部分樂譜給了他的兒子,指揮弗朗哥·蓋里尼。 1954年11月7日,格魯米歐在巴黎舉行了第二次世界首演。

8. 第八首 「上帝保佑國王主題變奏曲」

帕格尼尼將《上帝保佑國王》的弦律寫進小提琴炫技作品《上帝保佑國王主題變奏曲》,目的是感謝參加他演奏會的普魯士皇帝。

作品共有8段變奏,華麗的炫技增加了非常大的演奏難度,留下錄音的小提琴家屈指可數。不過帕格尼尼這首作品所帶給人們的震撼,卻始終如一。

9. 第九首 「小提琴協奏曲第三號」

帕格尼尼於1826年創作了《第三小提琴協奏曲》。 1826年12月12日,帕格尼尼從那不勒斯寫信給他的朋友熱爾米說,現在他已經「完成了第三號協奏曲」,並補充說:「我想在維也納、倫敦和巴黎演出這些協奏曲之前,先在祖國演奏。」

帕格尼尼1840年去世後,直到20世紀60年代末,這部協奏曲才被重新發現,並首次由小提琴大師謝林在1971年公開演出、錄音。

10. 第十首 「如歌」

這曲《如歌》(Cantabile)可能不是帕格尼尼最重要的作品,但是很多人最喜愛的帕格尼尼作品。 《如歌》也是帕格尼尼作品當中少數的慢板作品,帶有意大利浪漫風格。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