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因是一則轟動世界的新聞:
上周,電影《盧旺達飯店》的主角原型,被判處25 年監禁。
罪名是參與恐怖組織。

要知道,《盧旺達飯店》一直被譽為非洲版《辛德勒的名單》。
豆瓣 27 萬人打出8.9的高分。
評論都被主角的人道主義精神所感動,把他奉為英雄。



可如今,英雄竟成了「恐怖分子」?
落差太大,瞬間在外網引發熱議。
國內網友也是大呼被騙。
還有人直接把這部電影釘在了恥辱柱上。



從當年萬眾追捧的聖人,到如今的階下囚。
這中間究竟經歷了甚麼?
魚叔在深入了解後發現。
這場「鬧劇」比電影本身更加離奇。
穿插了特工、綁架、戰爭、政變等各種橋段。
最後甚至演變成了一個羅生門事件,真假莫辨。
可能很多人還未註意到這件事。
沒事,今天魚叔就從頭說起。
此次「翻車」的主人公,名叫保羅 · 魯塞薩巴吉納。
保羅第一次被大眾所熟知,就是因為 2004 年的電影《盧旺達飯店》。

至今仍被視作最好的反戰電影之一。
當年入圍了三項奧斯卡大獎。
片中飾演保羅的唐 · 錢德爾,還獲得了影帝提名。

唐 · 錢德爾 ( 左 ) & 保羅 · 魯塞薩巴吉納 ( 右 )
電影取材自 1994 年慘絕人寰的「盧旺達種族大屠殺」事件。
非洲國家盧旺達境內,主要有兩個種族的人——
胡圖族人和圖西族人。
兩個種族之間的矛盾難以調和,沖突不斷。



1994 年 4 月 6 日。
時任盧旺達總統,遭遇空難去世。
這成了大屠殺事件的導火索。


據說此事是圖西族的反叛分子所為。
於是,胡圖族人組建了臨時政府。
在一部分極端分子的帶領下,組成愛國陣線。
然後以此為名,肆意殘殺圖西族人和胡圖族的溫和派人士。


整個過程持續了三個月。
共有近 100 萬人遇害,相當於當時盧旺達總人口的 1/8。
這次的「盧旺達種族大屠殺」,被視作二戰後最慘烈的「種族清洗事件」。

電影《盧旺達飯店》就以此為背景,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
主人公保羅是胡圖族人,也是一家酒店的經理。
他在大屠殺期間,收留了數千名被迫害的圖西族人,和胡圖族溫和派人士。
面對胡圖族極端分子的殘暴行徑,保羅想盡一切辦法與之周旋。

他用啤酒和金錢來交換生命,必要時也會動用政界的關系。
他的事跡也因此被稱作是「非洲版《辛德勒的名單》」。
最終,保羅拯救了 1268 人的生命。
在那段暗無天日的時光裡,他的酒店就是唯一的光。

而這部電影之所以被奉為「神作」。
不僅在於它以冷靜克制的視角,還原了歷史。
同時也拍出了大屠殺事件背後,值得反思的一面。
第一點,當然是控訴戰爭的殘酷與荒謬。
實際上,胡圖族和圖西族的區分標準,是由曾經的殖民者比利時人定下的。
完全沒有任何合理的依據。
可偏偏這成了各種矛盾和戰爭的源頭。
何其荒謬。

第二點,則是抨擊西方各國的冷漠與虛偽。
在一百多天的大屠殺期間。
某些西方大國漠不關心,聯合國行動遲緩。
就算派來維和部隊,也只優先帶走來自歐洲的白人。
只因為幫助盧旺達這樣的弱小國家,並不會提升它們在國際上的地位,便置人命於不顧。





其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幕:
保羅獨自站立在暴雨中,望著維和部隊帶著歐洲人遠去。
他的身後是一群生死未卜的難民和孤兒。
此時背後伸出了一把傘,替他遮擋了風雨。

這把傘象徵著團結和自救,而非來自西方社會的援手。
在最絕望的時刻,保羅是盧旺達人民的希望,象徵著戰爭中殘存的人性之光。
然而,距離《盧旺達飯店》上映 17 年後。
保羅卻似乎走向了截然相反的方向。
而當年電影的主題——
對殘酷戰爭和西方社會的指控。
也再一次巧合地照進了現實。
大屠殺事件結束後。
盧旺達於 1994 年 7 月成立了新政府。
由圖西族人卡加梅擔任總統,並且連任至今。
當時的盧旺達雖說逐漸趨於平靜,著手重建家園。

盧旺達總統卡加梅
但。
仍有一小撮胡圖族反對派人士流亡海外。
為了鞏固圖西族的政權,卡加梅使出了強硬手段。
保羅曾指責過卡加梅的獨裁,並且煽動「反胡圖」情緒。
可畢竟人微言輕,掀不起太大波瀾。
1996 年,他對政府徹底失望,離開了盧旺達。
沒想到八年後,戲劇性的轉折出現了——
隨著《盧旺達飯店》的上映,保羅成了人人欽佩的反戰鬥士,和平使者。
還被時任美國總統小布什授予「總統自由勛章」。

此時,他的國際聲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擁有了話語權的保羅,再次聲討了盧旺達總統。
這回,瞬間得到了國際關註。
但也招來了總統卡加梅的反擊。
他反過來揭露保羅在《盧旺達飯店》中的事跡是美化捏造的:
「盧旺達不需要歐洲和美國的人造英雄。」

然後有更多人也站出來,指責《盧旺達飯店》的失實之處。
甚至包括在酒店中的幸存者。
他們說飯店中的難民,只是交換被俘者的籌碼。
還有幸存者說,保羅的酒店只幫助有錢人。
他還會向難民勒索,並驅逐不繳房費的人。
更有人說保羅其實和當年參與大屠殺的人一樣,也是個胡圖族的極端分子。

各種爭議一直在慢慢發酵。
直到迎來了爆發點——
總統卡加梅指出,保羅是海外的胡圖族反對派聯盟的領導人。
而且,這個聯盟有一支武裝力量。
因此有理由認為,保羅企圖推翻盧旺達政府。
至此,保羅在盧旺達民眾心中的形象,從民族英雄,變為了國家公敵。
2018 年 1 月,卡加梅以 99% 的選票再次連任總統。
保羅立刻給特朗普寫信:「我請求你支援解放盧旺達人民。」
然後上傳了一段視頻,向所有胡圖族人喊話,呼籲政權更迭:
「是時候讓我們使用任何有可能的手段來改變盧旺達了。」

緊接著,2018 年 7 月。
保羅領導的反對派聯盟,在盧旺達南部發動了兩起襲擊。
造成 9 名盧旺達平民的死亡。
卡加梅政府表示,保羅要對此事負責,必須將他繩之以法。
這一出圍繞保羅和盧旺達總統的鬧劇。
在 2020 年 8 月,隨著保羅的落網暫告一段落。
整個抓捕的過程,也充滿了戲劇性。

根據保羅家人的說法。
當時他們一家都在迪拜,突然遇到了一位牧師,聲稱是保羅的朋友。
其實,這位牧師是盧旺達情報機構的特工。
他千辛萬苦追查到保羅的下落。
連蒙帶騙地讓保羅上了一架私人飛機。
等飛機落地盧旺達首基加利,便蒙上眼睛,強行逮捕。
此後,保羅被單獨監禁,沒機會接觸律師。

雖然保羅已入外籍,但他仍被留在盧旺達受審。
保羅被控 9 項罪名。
他沒有否認自己與反對派組織的關系。
也承認確實為他們提供過經費。
他在辯護時說的最多的話是:
「我們不是恐怖組織。」
保羅堅稱,他的組織是為了喚醒國際社會對盧旺達數百萬底層人民的關心。
同時否認了襲擊活動和自己有關,聲稱自己只是發言人的角色。

顯然。
保羅的辯護聽起來很蒼白。
直到上周,法庭宣布了對保羅的判決結果——
因組建並資助在盧旺達實施襲擊的恐怖組織,被判處 25 年監禁。
其餘 20 名來自該組織的被告。
也分別以叛國、謀殺、縱火、恐怖襲擊等罪名,被判處 3-20 年不等的監禁。

這樣的判決結果,立刻引起了西方社會的譴責。
美國的人權衞士說:
「針對保羅的審判是一場表演性審判,目的是讓批評盧旺達總統的人閉嘴。」
比利時外交部長說:
「保羅沒有得到公平公正的審判,尤其是在辯護方面。」
美國 37 名國會議員聯名呼籲,基於人道主義釋放保羅,並將其送回美國。

美國總統拜登對此也很不滿。
他預計會在 10 月份的 G20 峰會時會見卡加梅,再議此事。
歐洲議會也呼籲將保羅的案件重新進行國際調查。
總之,針對保羅的判決結果,絕不會是本次事件的結束。
恰恰相反,它只是一個開始。
或許更精彩的「劇情」,還在後頭。
不論結果如何,有一點是註定的:
那就是保羅光輝的英雄形象,已然不複存在。

他在電影《盧旺達飯店》中是聖人一般的存在。
然後在現實中,也順勢被捧上了神壇。
保羅也欣然接受了造神的過程。
畢竟這讓他擁有了和盧旺達總統掰掰手腕的勢力。

但。
故事的結局,在保羅邁上神壇的那一刻,也已經寫好——
造神的下一步,就是弒神;
而屠龍的少年,也終究變成了惡龍。
等著瞧吧。
《盧旺達飯店》的現實續集,還遠沒有結束。
來源:獨立魚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