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日本周刊公布了秋季女演員的片酬排行榜。
國內好多網友再一次被這「白菜價」驚獃惹。
排第一名的收視女王米倉涼子,單集片酬是500萬日元,摺合人民幣約28萬元。
第二名是松島菜菜子,單集片酬摺合人民幣約8.4萬元。
從第七名開始,女明星單集收入不到5萬元。
🐑再一次感嘆,相比一哈這就是真·白菜價!
難怪每一次在國內爆發「天價片酬」討論的時候,日劇演員的片酬都會被拉出來做對比。
像是堺雅人這樣的頂流演員,出演神劇《半澤直樹》的片酬大概是每一集11萬左右。
像是新垣結衣一集的片酬也沒有超過十萬。
這樣一看,演藝對他們來說真不是什麼斂財工具,而是一份工作而已。
就連木邨拓哉在片場也不能有「自我」
日本的片酬制度和國內不同,國內是由影視劇承包製作,然後分發給電視臺。
而日本是電視臺承包制。
在定片酬時,日本電視臺會定期對觀眾進行調查,再結合演員的定位、演技以及其它因素進行預算,才能給出片酬。
所以每個電視臺的薪酬標準還不一樣。
比如木邨拓哉,他在其他電視臺的片酬都是200萬日元左右,但是在NHK只有80萬日元。
這樣完善的片酬機制,也就避免了「片酬內卷」出現。
演員的片酬只佔整部劇預算的10%,也就有更多的精力去完善整部劇的製作。
而且日娛還有當紅流量經常下跪抱歉收視率的情況。
他們實行一番責任制,在一部電視劇開播期間,網上會公開收視率,也有一番個人收視率,來評估流量號召力。
永山瑛太在宣傳主演的漫改日劇《偵探物語》因為收視率下跪。
井上真央也曾因為《花燃》的收視率而落淚道歉。
除此之外,整部劇的核心是製作人、編劇和導演。
日本電視劇是由製作人提出企劃案,再交給編劇產齣劇本,然後讓導演執行。
日劇也更重視編劇的才華和靈感。
不仰賴於圈子文化,日本編劇參加編劇大賞也可以出頭,而且就算你是個不善社交,推銷自己的人,只要你有才,也可以被重視。
整個製作也給了編劇寫「真心話」的權利,每部劇都金句頻出,很容易引起觀眾的討論度。
像是坂元裕二,他擅長用抓人的臺詞來戳人。
比如《東京愛情故事》裡有很多堅定有力的臺詞反覆被N刷,而《四重奏》裡偶爾竄出來的愛情名言也很抓人。
像北川悅吏子擅長唯美純愛題材。《悠長假期》、《美麗人生》都出自她之手。
編劇+製片人+導演形成穩定的黃金三角,各司其職,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創作的完整度。
之前木邨拓哉也說過,在表演的時候必須要聽從編劇和導演的建議,要讓「自我」消失。
這樣忠於創作本身的制度,也很大程度上推進著日劇的繁榮。
日劇爆款正在消失?
說起來,日劇這兩年也開始露出疲態了。
羊還記得石原裡美在2018年的時候因《高嶺之花》收視率慘敗在殺青宴的時候哭泣。
「我沒有贏,所有的責任都在我身上,給大家添麻煩了,真的很對不起。」
有人說只要看到男主就真的知道不怪她👇
這幾年她主演的劇《天國餐廳》、《灰姑娘藥劑師》收視率也很低迷,日媒用「四連敗」來形容她的成績。
對於曾經頻出爆款的日劇來說,日劇這兩年似乎顯得疲憊。
就拿今年來說,韓劇各類型都有王牌出現。
論口碑和人性的探尋《魷魚的遊戲》、《地獄公使》都殺瘋了。
狗血的刺激的也有,比如永遠猜不出下一個會是誰崩掉的《頂樓》、《Mine》。
也有敢探討韓國兵役殘酷現實的《逃兵追緝令》。
諸如此類,每一部都戳在觀眾的肺管子上,滿足了不同人的愛好。
而日劇,之前出圈的爆款還停留在2017年的《四重奏》、19年的《坡道上的家》。
去年的《半澤直樹2》、《彌留之國的愛麗絲》雖然口碑很棒,但它的🔥也只停留在日劇資深愛好者圈子。
承認它開始衰退,其實是一件很不舍的事情。
畢竟,《東京愛情故事》曾被稱為是」亞洲偶像劇「的開端。
在題材的創新上,日劇一直走在前面。
日劇的類型包羅萬象,女性主義、人際關係、職場、人性中的幽微以及社會現象,它一直拿捏著普通人的生活脈絡,讓人可以得到共鳴或者延長生命體驗。
比如《半澤直樹》、《非自然死亡》、《校對女孩河野悅子》等劇講的是職業精神。
而《坡道上的家》、《晝顏》等如實展現女性在傳統婚姻中的困境。
在題材表達上,日劇的「沉靜」感和韓劇、泰劇不同。
它們更註重臺詞的表達,而不是肢體語言,節奏上的抓人。
像導演貴島誠一郎所說:
」在電視劇裡想要表達兩個人之間的喜歡,韓劇可能會讓男主角說『我愛你』,而日劇則是男主角在海邊望著女主角的背影「。
比起韓劇的炸,日劇顯得更加靜水流深。
題材選擇上,它偏向於個人成長,職場等題材,在需要釋放焦慮的當下,顯得就比較溫吞和嚴謹了。
日本電視臺自己有過分析,原因歸結於「節奏太慢」,中國學生競爭壓力大,沒時間看太長的電視劇。
其次,是日本電視劇的內核顯然已經不滿足於人人喜聞樂見的「爽劇」了。
比如韓國動不動就派發豪門狗血,灰姑娘遇見真愛,以及暴力反抗的故事。
日劇顯然已經走過「酒足飯飽」這種淺層刺激慾望,開始把目光放在更深的地方。
比如《風平浪靜的閑暇》講的是非常小眾的情緒,不同性格的人在社交中的困局。
像是這幾年很火的《半澤直樹》也不是那種努力就有收穫的熱血劇,他更多的是在講生存的難題。
所以它的質地是陰涼的,而並非熱鬧的。
在如今快節奏的生活語境裡,我們更想要消費那些「一眼就能有滿足」的題材。
比如暖呼呼的愛情(少一點粗糲,爽翻天的逆襲,以及刺激眼球的。
其實之前的《東京愛情故事》等也是非常溫暖直白的題材。
但這幾年她對女性的生存探尋變得更野路子了,比如有一部《下輩子我再好好過》,講的是一個有點兒迷茫的女孩兒如何通過性愛來拿回對生活的掌控力。
很多關於倫理、婚姻以及生存的題材,在日本有了更多細微的脈絡。
而不是停留在媳婦兒和婆婆的對壘,以及程序化的大女主上了,包括對人性的描摹也不是非黑即白的。
日劇在倫理、社會現實等方面做得非常成功,但是它並沒有打算面向海外的觀眾。
比如演員在演技方面所展現出來的那種誇張肢體語言,一部分原因是受二次元文化影響(日本很多電視劇也都是。
它的節奏和表達都不像韓國那樣開放,只準備取悅自己的國民。
最後一點,是日劇在宣發上的問題。
日劇一直沒有被正式引入到中國主流影視平臺,比如電視臺。而韓劇一直非常重視海外市場的擴張,加上網飛的扶持為它帶來了很多新鮮血液。
加上它的版權費要比韓劇、泰劇更高,所以日劇大多還是靠日劇愛好者為愛發電的狀態。
但這並不代表日劇就真的疲憊了。
也許在一次次的衝擊之下,它又爆發出一個新的高峰也不一定呢。
來源 新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