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被譽為「周杰倫接班人」,如今卻無人問津…

Tank

提到華語音樂中那些才華橫溢、卻時運不濟的滄海遺珠,一定繞不開「Tank」這個名字。

23歲正式出道,為 S.H.E的專輯《不想長大》製作了兩首單曲,次年發行個人首張專輯,創下10萬張銷量,是當年台灣省「 新人銷售冠軍」「 鈴聲下載冠軍」和「 數字音樂點播冠軍」。

正在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Tank卻因先天性心臟病,事業發展受阻,等到重回大眾視野,他已經錯過了最好的發展時機,巔峰不再。

今年5月6號,Tank發行了EP《有聲查理》,5首不同風格的作品無一不展現著他的才華與熱情,可惜,人們對Tank「情懷>欣賞」的無奈現實,註定了這張作品反響平平

——即使它依然出色

事實上,這不是Tank復出后的第一張作品,早在2018年,Tank便發行了自己的第4張錄音室專輯《新計劃》。

我清楚地記得,當時正在公司午休,打開網易雲音樂,發現首頁上赫然顯示著 Tank新專,看到這個將近10年沒出現的名字,我激動地在朋友圈分享了這張專輯,配文「 竟然等到了Tank的新專,有生之年系列了吧」,結果朋友們的評論畫風都是這樣的:

「是小學時特別火的那個?」

「他復出了?」

「感覺他消失好多年了。」

……

大家饒有興緻地討論著Tank當年的種種,追憶著自己的青春,卻極少有人在意這張專輯既有Tank一貫的 招牌R&B中國風說唱抒情等元素,也有 電子元素民歌元素的新嘗試,質量均在水準之上。

他像一顆被遺忘在回憶里的珍珠,泛著溫柔卻不再耀眼的光。

啟蒙

Tank本名呂建忠,幼兒園時期喜歡聽教會詩歌,這也成為了他的音樂啟蒙。

小學時期,他到教會學習吉他,開始大量地聽音樂,從教會歌曲到各種流行音樂都有涉及,到初中時,他已經開始嘗試練習彈唱,偶爾自己隨便哼唱一些原創的的旋律。

就在這個時候,一位R&B歌手的橫空出世,帶給了Tank極大的影響。

這個歌手叫陶喆

這種影響直接體現在了Tank後來的作品當中:

比如《曙光》中的阿卡貝拉處理;還有《城裡的月光》有非常強烈的陶喆風格,聽眾甚至可以直接將Tank的聲音換成陶喆,也不會有違和感;

《會長大的幸福》主歌使用的是和陶喆的《就是愛你》極其相似的節奏型,用這種方式向陶喆致敬:

《會長大的幸福》

《就是愛你》

高中時,Tank和朋友們組建了樂隊,他擔任主唱,這個時候,Tank開始到民歌餐廳駐唱,時間長達6年。

這6年裡,Tank不僅累積了相當多的演出經驗,還創作了大量的作品,並以「Jien」的名字,將作品的demo發布到網路上。

如今,這些作品仍然可以在網路上搜索到:

2005年,Tank與華研國際音樂簽約,正式開始了歌手之路。

創作風格

也許和他小時候聽歌風格多樣有關,Tank的創作風格很多變。既能寫《三國戀》《獨唱情歌》這些柔情百轉的中國風,也可以寫律動多變的《街頭霸王》《渺小的貴重》說唱,後期還在《New Plan》等作品里對電子音樂有所嘗試。

從作曲的要素而言,Tank可以將 旋律節奏和弦三個要素,全都把控好的全能型創作者。

1)旋律性

Tank的旋律寫作模式,是可以清晰看出其變化的。

早期的Tank,更善於用一些簡單、重複的音階、動機來構成旋律。

比如他為潘瑋柏創作的《我讓你走了》這首作品,主歌、過渡段、副歌用了3組不同的核心動機,循環完成各自的段落。

主歌以八分+十六分的517656動機來發展旋律;過渡段以連續的十六分音符組成的555512來發展;副歌以連續的八分音符組合出的234321來作為每句的結束動機。

每個段落,都是靠著一個動機發展而來。

同時這3個動機,又是3組完全不同的節奏型,讓每一段之間的層次變化也很清晰。

Tank的成名作《三國戀》也有用到這種重複的思維。

主歌主要圍繞1、2、3這3個音來構建旋律(紅色),而這個節奏和旋律的位置(藍色),本身也非常容易形成記憶點,適合用簡單的動機來完成:

過渡段的思路,就不再是以這種簡單的三、兩個音重複,轉而用標準的五聲聲階上下行的變化,來拉開和主歌的層次感,同時起到一個推動的作用:

副歌又回歸到主歌的創作模式,以6、7、1這3個音組成的小調動機為主:

整首曲子,用兩種不同的創作思維,寫出了3個層次分明的段落。

早期,他這種圍繞簡單幾個音構建旋律的模式,特別是相鄰幾個音,它的音程變化其實是比較小的,更多的是靠節奏和位置讓旋律產生新鮮的聽感,依靠段落的對比產生起伏和層次感。

到後期的時候,Tank的旋律里,這種簡單幾個音組成旋律的模式依然存在,但是動態變化更明顯一些, 更強調段落之間樂句的起伏。

2)節奏

Tank的節奏感很好,看他創作的那些說唱元素的作品可知一二,但他更聰明的是,利用了節奏,把樂句進行重複利用

比如《千年淚》這首作品,主歌和過渡段的樂句,從譜面上來看其實很相似(紅色):

但是一到過渡段,聽上去就和主歌不一樣了。

原因在於, 兩者雖然旋律線相似,但是在過渡段部分,Tank把同樣旋律的節奏從八分音符進一步細化成了十六分音符,聽上去會更密集、急促一些,這樣段落間的旋律對比和層次感就出來了。

Tank還非常擅長使用切分音,把律動處理得比較靈活,比如《如果我變成回憶》:

《獨唱情歌》:

還有《給我你的愛》、《全世界都停電》等作品當中,都有大量的切分音處理。

3)和弦

Tank對於和弦的理解,是肉眼可見的進步。

在首張專輯中,Tank使用的大多是比較常規的和弦,更多依靠抓耳的旋律、以及豐富的節奏律動來驅動作品。

但是次年的二專《延長比賽》中,他就在多首作品中運用到了 調外和弦,以及 在旋律中加入了臨時變化音,產生了離調或是轉調的效果

比如《街頭霸王》副歌後半段:

原本的和弦進行是6415,旋律也是很正常的31755,但Tank將5換成#4,用7級和弦代替原本的1級,色彩變得比較遊離。

《非你莫屬》也有這種離調處理。

短暫一閃而過的 臨時變化音、4級小、3級大這些調外和弦,讓曲子的整個色彩變得飄忽不定。

《專屬天使》的副歌有個一閃而過的3♭,將音程關係用小二度連接了起來,和弦從原本的2級小和弦,變成3♭級大和弦,讓這首原本色彩明快的情歌,又有了一些揪心、猶疑的感覺:

而且這些不僅僅是單純地加入臨時變化音和調外和弦那麼簡單。

它們在原本的旋律走向和和弦框架內,改換成這種處理方式,依然非常和諧、自然,不會有突兀感。

這就是Tank的能力—— 可以將旋律、節奏、和弦全部玩出花樣的能力

偶然中的必然

Tank無疑是一位全能型的天才。

他不僅有創作的才華,唱功也非常出色,甚至編曲、縮混、製作都具備一定的水準。

很多人也時常為Tank惋惜,認為他如果不是因為先天性心臟病,今日恐怕是華語流行音樂領域裡地位舉足輕重的創作者,甚至也有聽眾認為,他可以和周王林陶這種級別的創作者齊名。

客觀來看,Tank如果一直維持當年的勢頭,音樂事業當然比今天要好得多。

他的創作涵蓋面比較廣,涉及題材很多,而且又是旋律、節奏、和弦都比較不錯的創作者,自己又有良好的唱功,這些因素加在一起,可以使作品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水準之上。

會比現在好是一定的, 可具體能到哪個位置,這個誰也不敢打包票,至於比肩周王林陶,我倒覺得不太可能, 因為還是有兩個因素限制了Tank。

1) 後期旋律創作能力開始下降

從第二張專輯開始,Tank的旋律創作上,套路化的痕迹就比首專要重了一些,像《專屬天使》的一些樂句:

好聽還是好聽的,但是也在太多歌里聽過了。

所以Tank自己可能也是意識到了這點,所以加入了 離調處理,給這首歌賦予了一些新鮮的元素, 《如果我變成回憶》也有類似的感覺:

儘管 這是很多音樂人都會有的通病,但是Tank卻更明顯一些,第二張專輯就有了這種旋律上的似曾相識感,以及其它一些歌曲帶來了難以忽略的平庸感。

對於創作歌手而言,特別是在早期,如果不能源源不斷地寫出優質的旋律,是很難支撐自己走得長久的。

而反觀周王林陶這個級別的創作者,即使是專輯數量最少的陶喆,他的前4張專輯也都有著優質的旋律,直到5專才開始下降,儘管如此,他直到7專也都還有《好好說再見》、《那個女孩》這種出色的旋律輸出。

周杰倫、林俊傑、王力宏更不必說,每張專輯都有不止一首出類拔萃的作品,與其相比,Tank的作品,整體質量還是稍遜了一些。

2)沒有鮮明的個人風格

他更像是走在前人開拓出的道路上、眾多的優秀跟隨者之一。

Tank的歌當然好聽,可是中國風、R&B、說唱、抒情……這些內容,都已經有人玩過了,而且玩得很好。

換言之,Tank把這些東西玩得再出色,也是在已經形成的風格里做填充,而不是完全帶來一種全新的風格,對市場造成衝擊。

這兩點使他無法走得更長久,而上帝又無情地捉弄了他,這樣一位頗有音樂才華的創作者,就這樣在自己最巔峰的時刻,悄無聲息地被擱淺在沙灘上。

當這顆舊日的珍珠重新散發出光芒,也只是人們記憶里疊加了時光濾鏡的朦朧美感,並不足以讓我們為之驚嘆。

但儘管如此,在這個抖音神曲遍地走的時代,我依然願意回頭看看那顆在岸上孤獨、執著的珍珠。

任由那點微光縱穿過記憶,美麗且真誠。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哎呀音樂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