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恥,多少人在偷看她?

偷看

前天一個熱搜,驚得我差點把行動電話摔了。

一個婦科醫生竟然在為女患者做手術的時候,全程直播。隔著新聞圖的厚碼,也能感受到當事人遭受了多大的侮辱。

馬賽克能擋住無恥看客的目光,但堵不住受害者尊嚴的創口。 

無獨有偶,在事發 2 天前,B 站又被爆出有人上傳了大量的監控畫面,涵蓋了學校課室、醫院護士站、酒店前臺等場所。

看到這裡,肉叔立刻出了一身冷汗,抬頭打量了一圈公司的攝像頭—— 

我剛偷吃了炸雞,不會被健身教練偷看到吧?

廣州這幾天漸冷,肉叔穿得厚厚實實的,卻架不住因為這兩個熱搜心冷。

# 普通人要穿多少 ” 衣服 “,才能逃過被扒光?#

B 站被爆出的監控錄像,都是惡意破解後上傳的。

這些錄像對準的,是在上課的女教師、在休息的女護士、酒店前臺小姐等等。

內容看起來似乎都是些工作日常,但一看評論區,卻是觸目驚心。 

肉叔只能評論兩個字:惡臭。 

對這些監控錄像和那個醫生的賬號,B 站已經做了下架封號的處理,還報了警。但仔細想想,背後更深遠的病灶似乎還未根治。

一個問題:為甚麼這些人明知視頻會被刪,還要發?

就算 B 站審核再滯後,這些視頻明擺著違規,早晚也逃不掉的。

可能,動機就藏在這個 ” 早 ” 還是 ” 晚 ” 裡。

評論區中那群惡臭的人,就是答案。

試想下,這些視頻如果留下了一個聯繫方式,哪怕視頻只能存活片刻,也足以被評論區那群如饑似渴的人捕獲、擴散。

然後順籐摸瓜,轉移到發布者組織的社交群裡。

在這些隱蔽的角落裡頭,或許,真正醜惡的交易才剛剛開始。

這不是危言聳聽。

根據新京報調查發現,有專門的黑產團隊,通過破解攝像頭進行售賣,並進行明碼標價: 

150 元 30 個酒店 35 個家庭 ID,200 元 40 個酒店 45 個家庭 ID。

甚至可以直接花 400 塊,買下破解軟體,為所欲為。

你能想象到,自己因為擔心孩子、貓狗、安全而買下一個攝像頭,後頭躲著無數的偷窺狂嗎?

你能想象到,自己在攝像頭下的一舉一動,赤裸的私密的,會被一個怪笑著的人,用 150 元買下麼?

更恐怖的是,賣錢,還只是 ” 竊取隱私牟利 ” 最初級的一環。

當足夠多的妖魔鬼怪在犄角旮旯聚集起來,一頭危害社會的邪惡巨獸,便就此誕生。

記得震驚世界的南韓 N 號房事件麼?

這個龐大的犯罪組織,起點,一樣是最基礎的 ” 隱私竊取 “。

犯罪首腦,利用竊取來的女性個人私密資料為把柄,將她們一步一步,推進一個巨大的深淵。 

小小的隱私竊取,最終,演變成了一個等級分明的龐大性侵組織。

《黑鏡》第三季第三集,就講了這麼一個故事。

男主角在房間裡做愛做的事。

但他不知道,他的電腦攝像頭被破解,全過程都被錄了下來,成了黑客手中的把柄。為了不 ” 社死 “,他只能對黑客言聽計從。

一開始,黑客的要求很簡單,要他送一個包裹。 

男主角咬著牙將包裹送到,結果又被要求跟另外一個同樣受要挾的大叔,開車到一個陌生的地點。 

車上還有帽子、墨鏡和手槍,黑客要求他們搶劫一家銀行。

男主怯了,大叔心一橫,開始恐嚇他: 

走投無路的男主,就這樣硬著頭皮,拿著手槍,闖進銀行,走上絕路。 

人的隱私一旦落入到有心人手中,就會成為枷鎖,讓受害者慘遭奴役;更會成為利劍,刺穿這個文明社會的假象。 

一個 N 號房消失了,但下一個 N 號房可能會再次出現。

誰能想象到,千千萬萬個攝像頭,包括行動電話的、電腦的,竟然是一雙雙窺視你隱私的眼睛?

簡直是你自己花真金白銀請回來的偷窺狂。

這個黑產業,必須被連根拔起。

問題是,在 ” 竊取隱私牟利 ” 的,難道只有這些黑產業的人麼?

黑產業,不過是流竄在互聯網陰暗角落的幾只蟑螂。

他們偶爾暴露,就被拍死了。

但是房間裡卻有一頭 ” 竊取隱私牟利 ” 多年的大象。

我們一直視而不見。

你有沒有試過,跟朋友聊天說起自己最近長痘了,轉頭一打開某個軟體,就看到首頁在給你推薦祛痘產品。

又或者,你單純是好奇看了一下某型號行動電話的優缺點,第二天就收到 ” 貼心 ” 的簡訊推送:xx 行動電話折扣特賣,快來搶啦!

甚至,你只是跟朋友瞎聊了幾句最近的房價,順手搜了一下某個區域的樓盤價格。幾分鐘後,房產中介的電話就直接殺過來。 

我敢肯定,幾乎所有人都有過這種經歷。 

這些經歷有個高大上的稱號:” 精準推送 “、” 猜你喜歡 “。

但是你會感覺到一絲不對勁。

你坐在自認為密不透風的安全家中,穿著體面的衣服,但在千裡之外的一雙甚至無數雙眼睛看來,你是赤條條的。

在這個時代,最了解你的人是誰?是你爸媽,或者你對象嗎?

紀錄片《監視資本主義:智能陷阱》,請來了一大幫臉書、穀歌、推特的前高管,為你解答了這個問題。

我想讓人們知道的是

他們在網上做的一切

都被監控著、被追蹤著、被評估著

你所做出的每一個行為

都被小心翼翼地監控著、記錄著

具體到你停在哪一張圖片上看了多久

是的,真的,看了多久都記錄了

如今,你的衣食住行,都高度依賴那些黃色藍色橙色綠色軟體,所有個人資訊,都在源源不斷地被軟體背後的資本家們收集起來。 

哪怕你看一張圖片看了多久,都被他們精心計算,準確到毫秒。

你每天幾點起牀,花多久出門,穿的甚麼價位的衣服,習慣走哪條路線,坐公交還是搭地鐵,在哪個單位上班,摸魚的時候會刷小紅書還是豆瓣,點外賣是選沙拉還是黃燜雞飯,下班之後是直接回家,還是會約上三五知己,找找消遣……

就連你深夜 emo 開始看前任照片,他們都知道。

人們孤獨的時候,他們知道人們抑鬱的時候,他們知道

人們看前任愛侶的時候,他們知道

你深夜在做甚麼,他們知道

他們全都知道

” 他們 “,甚麼都知道。 

” 他們 “,比你自己還要了解你。

他們知道我們的罩門在哪,所以他們能夠精準打擊:

利用我們心理中的脆弱賺錢。

知道你容貌焦慮,就不斷給你推那些妝容精致的帥哥美女,然後精準地給你推一個化妝品廣告,等你上鉤。

不信?你可以反推驗證一下: 

如果某人收到鋪天蓋地的考研培訓班、考公培訓班、成人訓練班的廣告,很可能這人有學歷焦慮。

如果某人網購主頁充斥著生發水黑芝麻推薦,很可能這個人頭頂日漸稀疏。

資本家們一度非常自豪地宣布:

這就是 ” 大數據 ” 時代,將會更好地為每一個人服務。

然而在這個 ” 大數據 ” 時代,青少年自殺自殘的比率,直線上升。

資本家們竊取隱私精準販賣的焦慮,放大了多少人的不安和抑鬱?

是啊,當一個人的隱私被扒得幹幹淨淨,所有脆弱都成為了盈利點,這個人的死活,還有甚麼意義可言呢? 

不過是又一個可以被利用的數據,或者又一個被賣的產品罷了。

為此,硅穀甚至發明了一個新名詞:人類期貨。 

這是現在的一種新市場

這個市場交易的,只有人類期貨

就像交易五花肉期貨和石油期貨的市場

我們現在有了

交易大範圍人類期貨的市場

” 人類 “,就跟 ” 五花肉 ” 一樣,都是待價而沽的 ” 期貨 “。 

當人的隱私蕩然無存,能被數據精準地切成顯微鏡下的一片薄片,那又跟肉有甚麼差別呢?

那麼,我們還來得及反抗嗎?

很難。

其實國家已經重拳出擊。

近年工信部不斷地懲處非法竊取用戶隱私的 app,予以下架的懲罰。

這個名單就包含了大量知名 App,你行動電話裡絕對也有。 

然而,資本收斂了嗎?

被監測發現超範圍採集個人隱私的 app,還陸續有來。就連玩個不怎麼費腦的傻瓜游戲,隱私都在源源不斷地被竊取。

真正的傻瓜,是你。

這場維護隱私的攻堅戰,官方出手也未能獲勝,何況我們小老百姓呢? 

當代社會,已經太依賴這些資本家構建的 ” 便捷生活 ” 了。

資本家們早就看準了我們被其提供的便利蠶食,所以毫無顧忌,隱隱然有 ” 挾百姓以令政府 ” 的意思。

難道我們就真的甚麼都做不了嗎?

我想起了一位老哥。

這個老哥非常註重隱私保護,所以一直以來,都拒絕小區採用他的人臉資訊。

為此付出的代價是,他沒辦法通過人臉識別進門。多年來,他為了回家只能等鄰居開門的機會,蹭臉遛進去,跟 ” 做賊似的 “。

我自己買的房,不刷人臉識別,我就進不來

我不想被人臉識別,因為我怕資訊安全被人洩露

就蹭別人的嘛

我每天晚上做賊似的

有一次夜深無人,他實在等不來鄰居,管理處想:這回你該服軟了吧? 

結果老哥真的剛,就等!

半個小時,一個小時,硬生生等到有人來,才進了家門,絕不妥協。

可能很多人笑他傻。 

可我覺得,這才是榜樣。

也不是說要做到像這個老哥那麼剛,也不是說將各種 app 一刪了事。

但我們至少可以開始留神保護自己的隱私,那些 app 的條文,別看都不看就點 OK 了;

app 要求的權限,也別想都不想就允許了;

那一個 ” 同意 ” 按鈕,賣的,可是你自己啊。

當奇奇怪怪的推銷電話打過來騷擾你時,你可以厲聲質問他們,要求他們立刻刪除個人資訊並終止騷擾,否則就報警。

當資本家們發現,他們眼中的這些數據全都從屏幕中站了起來,變回一個個活生生的人,都開始捍衞自己的隱私和尊嚴時。

他們還敢那麼肆無忌憚嗎?

再進一步說,難道資本真就這麼堅不可摧嗎?

電影《社交網路》還原了一件事。

紮克伯格(傑西 · 艾森伯格 飾),被有權有勢的哈佛高材生兄弟指控抄襲,他為了息事寧人,保住臉書的擁有權,選擇掏出的和解金額,是 6500 萬元。

原以為,這是紮克伯格可能付出的 ” 最高代價 ” 了。 

沒想到在 2015 年 4 月,美國人卡洛 · 利卡塔,對臉書在沒有獲得用戶的同意的情況下,在他們的照片上使用其面部標記功能感到非常不滿,他覺得自己的隱私被侵犯了。

他果斷拿起了法律的武器,向臉書發起訴訟。

訴訟最初由他找來芝加哥律師傑伊 · 埃德爾森提起,結果消息傳了出去,一呼百應,最後演變成有 160 萬人參加的集體訴訟。

結果呢? 

臉書認栽。

這個市值排名全球前十,擁有 23 億用戶的龐然大物,被 160 萬普普通通如你我的小老百姓,扳倒了。

最終,臉書拿出了 6.5 億美元作為和解金額。

跟當年哈佛高材生兄弟爭取來的 6500 萬元,是 10 倍的差距。

這個天文數字,堪稱天底下最昂貴的一句 ” 對不起 “。

看到這,你還想繼續當任人宰割的 ” 數據 ” 嗎?

來當撼樹的蚍蜉吧。

你看,大樹還在拿我們的隱私,在那談笑風生呢。

 

來源:肉叔電影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