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個愛看恐怖片,又頗具硬點的男孩,那你一定會知道,但凡恐怖片裡有辣妹出現,好戲就絕對不會缺席。 這其實算是恐怖片界不成文的規矩,如果這條規矩沒有得到貫徹,就說明導演不懂事。這一點在B級恐怖片裡體現得尤為明顯。
恐怖片第二法則——如果女演員的衣服從頭到尾沒有離身或破損,那這個女演員就不應該出現在電影裡。
許多恐怖片都存在觀眾熟知的繞口邏輯,衣服是為了脫下才穿上的,情侶是為了戀愛才分手的,反派是為了救贖才殺人的,劇情是為了好編才作死的。
恐怖片熱衷玩弄性與暴力的游戲。
有人統計了1980年至1993年的恐怖片,33%的性事與暴力有關,其中14%的性事與女性死亡有關。
暴力要麼終結性事,要麼破壞性事,結果通常是女性受傷或死亡。
熟悉恐怖片的觀眾,只要看見影片登場的女演員衣著貼身盡顯身材,很容易聯想到,她將在接下來的鏡頭裡完整呈現體態曼妙之美。
觀影經驗老道的人,能準確指出片中哪位女演員將為銀幕獻身,有時是女主,有時是女配,她們都擁有強烈顯露女性特徵的軀體。
同樣展現裸體意象,但在不同導演眼裡,卻表達出完全不同含義的女性特點。
在回應歷史傳說描述女巫的影片裡,赤裸有兩種用法。
民眾扒光女巫衣服,是一種羞辱洩憤,表明民眾痛恨邪惡的決心;而女巫自行脫衣,則代表對自我身份的認同,也符合了女巫裸體集會的傳說。
某些清教徒色彩的恐怖片裡,性通常是邪惡行為,作為聖潔本性的對立面存在,早些年的電影預言家都知道,恐怖片裡發生性事,必出人命。
因此女性作為性的代表受到懲罰,她們美麗邪惡,在鏡頭見證下被淨化,這個過程可以作為故事的主體。
那麼男性呢?也會遭到懲戒,但他們不美麗,無法短時間內喚起觀眾的垂憐與共情,所以一般不聚焦在他們身上,只是作為鋪墊工具。
裸體鏡頭也可能想表達極度危險下,女性赤身意味毫無反抗能力,脆弱的角色沒有任何防護,塑造出一種純粹到極致的受害者形象,更容易調動觀眾不安的緊張情緒。
赤裸無助的受害者,反過來也能強化反派的殘酷性,還有甚麼能比無情摧毀妙齡赤身女子更泯滅人性的呢?
裸露還可能作為女性喚醒的某個階段。
女孩青春轉變期,遭遇社會-學校分身反複霸淩,在福柯眼中標準的權力體系中,裸體比喻被剝奪人權的犯人,任由他人欺淩,直到觸底反彈,把潛藏的怪獸勾了出來。
不管女性裸露後的結果是甚麼,裸露本身已經成了影片中抓人眼球,有著強烈存在感的標簽。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外國電影公司為了使日漸疲軟的觀眾重燃激情,拍攝了大量出現裸體的恐怖片,那些鏡頭對影片毫無影嚮,刪掉完全不妨礙故事進行。
而這些大膽鏡頭增設了女演員的門檻,願意雙重意義下暴露的女演員,可能拿到更多機會,這當然是一種剝削,但在很長時間內也的確如此行事。
通過梳理大量恐怖片的元素組成,很容易提煉出反派攜帶的死亡與不同年紀的少女這兩個大多數恐怖片共有元素。
文藝複興開啓了「死亡與少女」的母題,把最恐怖與最美麗的意象放在一起,形成了意外的和諧,以此回應那些年戰爭與疾病造成的大範圍死亡,直面群體傷痛的同時,又規避了令人反感的描述方式。
在此之後,舒伯特譜寫了著名的《死與少女》,糢擬少女與死神對話,足以證明這兩種意象的結合影嚮之深。
而放在恐怖片裡,死與少女就成了至寶,供他們無限推演其背後潛在的可能性。
時至今日,經過大量恐怖片的訓練,那些帶著死亡氣息的性感女人,或者初見滿是活力,卻在眨眼間奪人性命的少女早已不再讓人驚詫。
誠然,恐怖片的聚光燈多是照燿在女性身上,出現裸體時視角總會瞄準女性,男性多是缺席提供一個背景板。甚至兩人協作的戲份,通常也會顧及女性的表現。
而很多時候,這些裸露戲份拿掉,完全不影嚮電影故事進程,但出現時卻能作為另一種吸引觀眾的噱頭。
驚嚇與香豔交替灌溉觀眾,似乎越能讓他們腎上腺素與多巴胺忙碌無暇,證明影片越是成功。
美國有些電影工作者認可這種做法,作為一部刺激恐怖的高分級(如R級)作品,已然堆滿了血腥殘忍禁忌的元素,那麼塞進裸露成了很自然的事情,否則就浪費了這個分級。
而立竿見影的效果是,一旦恐怖片裡加上裸露元素,在美國發行的機會就大得多,想進點播平臺,想引起更多人註意,裸露似乎成了一個重要的指標。
但影片裡香豔鏡頭也不會太多,巧妙放置不至於影嚮故事,方便影片在其他國家發行上映時隨時可以拿掉。
這件事並不能反過來論證,不是每部出現裸露的電影都有這般功利心。
《邪》
比如導演中的導演斯坦利·庫布裡克,他的《閃靈》也曾出現了裸體女性。
不過他借這場戲展現更深層面的思考,用裸體強調死亡之不可避免。女生一轉眼就變成腐爛的太婆,時間與裸體的二重奏把生命的脆弱推向極致,讓觀眾恐懼又無奈。
又或者《羅斯瑪麗的嬰兒》中,女主只有裸露才能看清魔鬼在她身上留下的傷痕,同時也寓意她在魔鬼前一覽無餘,完全被玩弄在股掌間,只能被迫接受魔鬼的種子。
同樣的赤身鏡頭,主要還是取決於創作者的思考程度,有的人滿足於表面的感官刺激,有的人不把意象發揮到極致,寧願不用赤身鏡頭。
至於觀眾來說,他們只看自己想看的。絲毫不能期待大眾文藝作品能用深度來打動大眾,通俗文化的本質就是俗。
如果你硬能從通俗文化裡看出生活方向、人生感悟和價值指導來,那只能說明,你原本就是那麼個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