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最牛的黑幫大佬,不是周潤發梁家輝

黑社會

導語

春節前我們發過一篇賽人的文章:

現在繼續這個話題,今天由開寅來談談最牛的黑幫大佬。

之後還有最牛皇帝、最牛臥底、最牛警察、最牛殺手等等,都只是信馬由韁地梳理盤點一番,並非嚴謹評選,僅供大家一樂。

文:開寅

1

黑社會」是華語商業電影非常顯眼的標識之一。尤其在香港,在八十年代後黑幫片獨立發展成為主流類型片種,無論是數量還是其內容豐富程度,都遠超同時代其他地區的電影。

幫派電影在香港的歷史沿革,可以回溯到五、六十年代香港電影內容與風格的演變。五十年代的香港電影已經非常商業化,但它依然受到傳統社會道德觀念的約束。彼時的電檢制度和公共輿論對電影過度展示社會陰暗面、團夥犯罪和黑道分子形象都有相當程度的限制。觀眾也因此在銀幕上甚少看到這方面的內容。

但另一方面,本土粵語電影一直有拍攝神怪武打的傳統,吸取了粵劇動作的打鬥電影也一直有固定的觀眾。在這些影片中,塑造生動鮮活能和正面人物產生強烈戲劇性反差的反派人物成為影片吸引觀眾的賣點之一。

比如在早年在關德興主演的《黃飛鴻》系列中,就會有盤踞一方坐擁一眾家丁打手的惡霸作為黃飛鴻的主要對手出現,這其實可以看作是香港電影中社團組織的銀幕雛形。

《黃飛鴻少林拳》(1974)

同時,受武俠小說的影嚮,古裝劍俠電影中某些武林門派也會作為反面勢力出現。它們以暴力為基礎擁戴不同等級的掌門、當家或者師兄弟作為頭領的組織方式,和後來黑幫電影中的社團結構也極為相似。

六十年代中期,西方通俗文化開始在香港大眾尤其是年輕人中大行其道,沖擊了傳統的道德觀念和文娛作品表達方式。電檢制度也開始松動,只要以為娛樂目的,電影內容便不會再被過多幹涉。

於是張徹等導演開始大刀闊斧地改革武俠動作電影,暴力、血腥甚至一些軟色情因素都紛紛出現在銀幕上。在如是風潮的帶動下,導演龍剛在1967年推出了開啓香港黑幫電影類型的劃時代作品《英雄本色》。

《英雄本色》(1967)

影片中的謝賢是打抱不平匡扶正義的孤膽英雄,他的對手是黑道集團首領龍老板。後者控制著一夥組織嚴密無孔不入的犯罪分子四處敲詐勒索殺人越貨。

彼時有著「姦人堅」綽號的資深演員石堅以扮演各路反角出名,在《英雄本色》裡他拄著拐杖出場,左眼被刀疤覆蓋,頭髮光亮西裝革履,嘴角永遠露著邪惡的微笑,以非常臉譜化的方式塑造了香港電影史上第一位讓人過目難忘的黑社會老大形象。

《英雄本色》(1967)

與先前舊式武打片中與正面人物打成一團的反面角色不同。石堅扮演的龍老板並沒有過多和主角謝賢進行動作上的交手打成一團,而是以外形、服裝、化妝和肢體語言塑造了一種隱隱立於黑暗世界盡頭的黑社會大佬氣場,以此和謝賢的英雄氣概對峙。

觀眾們也由此意識到最初的「黑幫電影」本質上就是對黑社會大佬的刻畫,「姦人堅」扮演的黑幫頭領角色的出挑,才是電影銀幕上黑幫社團得以成形的最關鍵因素。

2

在香港電影中,黑幫大佬帶有「忠」「姦」「正」「邪」四種不同個性氣質。如果說石堅在《英雄本色》裡盡顯他「姦人堅」的銀幕本色,那在李小龍主演的《龍爭虎鬥》(1973)裡他則「邪氣四射」。野心勃勃又張狂瘋癲的角色特徵,搭配新奇武器的使用,足以讓影片中的這位韓先生成為第一代醒目的銀幕黑幫大佬。

《龍爭虎鬥》(1973)

七十年代,民國動作片風潮興起,對於黑社會組織的呈現借舊時代的背景在華語電影中蔓延開來,出現了不少帶著鮮明特徵的黑幫老大角色。他們不再僅僅是代表邪惡勢力的反面角色,而是延續了武俠電影中英雄人物的特徵,被賦予了勇猛和忠義的品質。但同時又因為身處險惡的江湖,他們不擇手段大開殺戒的行為也獲得了某種程度上正面化的銀幕背書。

比如張徹的《馬永貞》實質上就是在講述一個上海灘黑幫組織頭領的崛起。只不過陳觀泰扮演的馬永貞剛猛強硬仗義疏財的品格將「黑社會大佬」這個在從前看似負面的形象,以底層社會話語的角度扶正,帶有了明顯的忠正特質。

《馬永貞》(1972)

《馬永貞》中還出現了另一個頗值得玩味的大佬形象:薑大衞扮演的譚四爺。他外形風流倜儻,拳腳功夫了得,嘴角卻永遠掛著一絲壞笑;他認同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但在最後被刺身亡時卻表現出少有的英雄氣概。

薑大衞用自身陰柔的氣質塑造了一個正邪交織的人物形象,某種程度上比一味強橫的陳觀泰更能代表黑社會老大複雜的個性特徵,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黑社會人物不是英雄就是壞蛋的臉譜化傾向。

《馬永貞》(1972)

導演桂治洪把民國社團組織大佬的形象帶到了當代香港。在《成記茶樓》和《大哥成》裡,陳觀泰扮演的成哥是一位頂著酒樓老板名頭出現,懲姦除霸維持江湖秩序社團組織頭領。

有意思的是,故事盡管發生在七十年代的香港,但大哥成卻總是一身對襟大褂腳蹬布鞋的民國打扮,這其中延續馬永貞形象的意圖非常明顯,也不經意點出了香港電影中兩個不同時代之間黑幫團夥的連續性。

《成記茶樓》(1974)

不過,桂治洪的反主流傾向讓他把大哥成塑造成一位不信任法律制度,憑江湖忠義氣概游走在制度之外,用黑社會家法私刑的方式維護社會正義的英雄,也因此主角在影片中具有了一呼百應的民眾號召力。

也許是擔心如是煽動性在現實社會中會造成不良影嚮,在《大哥成》的結尾電影公司硬給成哥安上了一頂警察臥底的帽子,不過這都阻止不了大哥成的大佬光環登上了彼時同類電影的頂峰。

《大哥成》(1975)

黑社會電影在七十年代的興起和社團組織對電影界的滲透也有某種程度的聯繫。比如六十年代曾經紅遍臺港電影圈的「學生王子」鄧光榮其實是三合會成員,而且是名副其實的大佬級人物。他1977年和哥哥鄧光宙成立了大榮電影公司,非常熱衷於拍攝並主演黑幫片。

有意思的是,身材高大相貌英俊的鄧光榮在《家法》《血洗唐人街》等影片中總是一副英氣逼人正義凜然的糢樣。按理說大佬演大佬應該格外傳神,但鄧光榮的角色卻江湖社會氣淡泊,反而帶著很強的偶像明星氣質。

《血洗唐人街》(1982)

不知是他否刻意要擺脫現實中自己熟悉的黑社會人物影嚮,但客觀上他確實在銀幕上依靠個人風度「洗白」黑社會大佬的形象,為其後銀幕黑幫人物的浪漫化轉變起到了鋪墊作用。

3

不能否認的是,1980年的港劇《上海灘》為黑社會人物的形象起到了定格作用。身材修長的周潤發在此劇中發型錚亮一襲長衣配白色圍巾的紳士風範,徹底打破了七十年代陳觀泰等人建立起的黑幫大佬市井人物的通俗形象,將其推向了浪漫化虛構的方向。

《上海灘》(1980)

其實仔細辨析,《上海灘》中許文強的角色設計或多或少受到了此前鄧光榮一系列黑幫電影人物的影嚮,但周潤發勝在將細膩的個人情感與超凡脫俗的英雄氣概結合起來註入了一位黑幫大哥的內心。

此後,黑幫人物的「牛」不再是簡單的打打殺殺事跡大比拼,而變成了某種壓倒性的氣場較量。它既有橫掃千軍勇猛無敵的武俠人物質地,又帶上了激蕩人心的情緒化個性表達。這二者相結合,才是在銀幕上塑造成功黑社會人物的訣竅。

《上海灘》(1980)

八十年代中期,事業發展不順的吳宇森和徐克商量重拍龍剛的經典《英雄本色》,要用嶄新的風格重塑黑幫電影的氣質。影片一開場,狄龍和周潤發二人扮演的偽鈔集團頭領,以西裝風衣墨鏡於藏匿在豪華寫字樓中的偽鈔工廠中亮相,風度翩翩氣場攝人,一掃過往黑幫片中華人社團會道門傳統人物的氣質,以現代商業社會中獨行俠的風貌登場。

《英雄本色》(1986)

吳宇森複活了張徹武俠電影中的男性情誼表達,在人物時尚裝束和脫俗氣質之下,展現的是狄龍凜然的正氣和周潤發感人的忠義,以及「忠」和「正」之間惺惺相惜兩肋插刀的兄弟情誼。

用與時俱進的外表包裝舊有的傳統內容,並由此讓二位黑幫大佬人物用嶄新的方式表達華人熟悉的傳統社團精神,這大概是《英雄本色》成為享譽影壇的經典黑幫電影的原因。

《英雄本色》系列的另一個特點是吳宇森為人物精心設計了很多凸顯人物個性的細節,比如周潤發用假美鈔點煙的動作,或者在槍戰後叼起牙簽的鎮靜表情,抑或是情緒激蕩地喊出「再也不會被人用槍指著頭」的豪言壯語,都比槍彈橫飛血流成河的打殺場面更能突出人物獨特的性格。

小馬哥之所以至今還是香港電影黑幫人物中排名第一的經典角色,和如是表現主義式的細節刻畫密不可分。《英雄本色》將香港黑社會電影由從講述幫派矛盾沖突的框架轉向了突出人物塑造(特別是黑幫大佬)的方向,並給各路湧現的演員花樣百出的機會展現他們創造銀幕人物的機會。

九十年代以前,周潤發/狄龍式的正氣凜然成了塑造黑幫正面人物的樣本,而負面黑社會大佬形象卻還有極大的拓展空間。在八十年代下半程開始頻密在銀幕上出現的金牌配角「大傻」成奎安便是這麼一位飾演邪惡反派大佬信手拈來的演員,尤以在《喋血雙雄》中那位窮兇極惡不擇手段要置主角周潤發於死地的黑幫老大最為出挑。

《喋血雙雄》(1989)

另一位天生就帶著惡人氣質的是彼時如日中天的萬梓良,在1987年的《英雄好漢》中,他扮演了這麼一位集姦、邪、惡、瘋於一身,極度誇張的負面黑幫大佬形象。在酒廊與周潤發演的一場對手戲,他開始友善殷勤、隨後咄咄逼人、接著瘋癲暴怒,最後又怪笑譏諷,短短幾分鐘的表演,情緒大幅度變化,但一幅得意猖狂的表情下,總掩藏著捉摸不透氣勢奪人的囂張兇狠。這場戲中周潤發扮演的阿劑的「正」完全被萬梓良的「邪」壓倒,若說香港電影史上一壞到底最惡毒的黑幫大佬,非萬梓良扮演的這位阿勇莫屬。

《英雄好漢》(1987)

九十年代初,香港黑幫電影又興起了一股梟雄片的風潮,《跛豪》是其中的代表作。曾經在《上海灘》中和周潤發共同撐起黑幫大佬宇宙的呂良偉扮演了傳奇的黑社會人物吳國豪。他由身無分文的逃港青年到稱霸一時呼風喚雨的黑社會老大,個性也從「憨」到「勇」,從「誠」轉向「霸」。

《跛豪》(1991)

與《英雄本色》等正邪分明黑白對立的角色設定不同,跛豪是個集正邪忠姦於一身的複雜人物,他由白手起家到雄霸一方再到淪為階下囚,經歷了巨大的起伏轉變。他的背後隱藏了在此前在香港黑社會電影中從未出現過的某種黑色宿命意味。

4

從1986年開始,香港黑幫電影一直在某種「宏大敘事」的基調上打轉,黑幫首領們衣著整潔風度翩翩手眼通天混跡上流社會,不擇手段去享盡榮華富貴成為主流基調。

但在1996-1998年,文雋和劉偉強合力打造出了五部《古惑仔》系列電影,改變了這一格局。他們讓黑社會分子重回街頭,把講述重點聚焦在草根階層如何從社會底層崛起成為新一代大佬。

《古惑仔》(1996)

文雋根據原著漫畫的風格思路,挑選了鄭伊健、陳小春、謝天華等人作為主角,賦予了黑幫英雄們一股前所未有的青春片氣質。主角陳浩南是出身於新界的街頭青年,帶領一眾好友左沖右突在香港用拳頭打出一片天下。

他長發披肩,外形帥氣,身手不凡,不但勇冠三軍還對女孩子溫柔多情,符合了青少年們對於街頭英雄人物的一切浪漫想象,一出現就成為當之無愧的黑幫青年偶像。當陳小春等人對著鄭伊健一口一個「大佬」叫個不停的時候,觀眾們不知不覺更新了對於黑社會大佬的概念:他們原來也可以是初出茅廬英氣逼人的後起之秀。

《古惑仔》更出色的地方,是塑造了幫會社群中一眾各有特點的反派和配角大佬。這裡面既有在現實生活中具有真實黑社會背景的陳惠敏、吳志雄、李兆基等人,又有實力派演員黃秋生、任達華、萬梓良、柯受良等人扮演的各路堂主坐館,最後居然還出現了吳君如扮演的女黑社會大佬十三妹,也算是開了香港黑幫電影的先河。

當然這裡面最讓人過目難忘的要屬身型和演技巨佳的張燿揚在《古惑仔3之只手遮天》中飾演的東星雙虎之一烏鴉。

《古惑仔3之只手遮天》(1996)

在影片一開場,張燿揚就顯出一股罕見的囂張氣燄,通過誇張的動作表情向對手施加強大的心理壓力,在這一場的結尾居然把黑社會視為保護神的關公像在腳下踩碎;隨後在槍殺「細細粒」一場中他又邊開槍邊作出匪夷所思的舞蹈動作,這種通過鮮明的動作姿態展現一位黑社會老大精神心理狀態的方式也是非常新奇,讓烏鴉這個角色特點在所有的《古惑仔》反面角色中脫穎而出。

《古惑仔3之只手遮天》(1996)

很多人都認為吳鎮宇扮演的靚坤是《古惑仔》中最惡的黑幫大佬。不過這個角色的潛質其實在稍後查傳誼的影片《旺角揸Fit人》中才被完整發展出來。全片充滿了黑幫片中少見的反諷口吻,第一次對黑幫所謂的情義忠誠進行了刻骨的嘲笑。吳鎮宇在其中演繹了一個在欺騙、背叛和弱肉強食的江湖裡幸存下來的小混混,只能以毒攻毒演變為一個無惡不作萬人痛恨死不足惜的黑社會老大。

主角在成長時期的天真幼稚一廂情願和登頂大佬位置後理想破滅報複社會的強烈反差,也只有戲路變化多端的吳鎮宇才能勝任演出。如果要評選香港黑幫電影中十大惡人的話,這個角色應該是當仁不讓的排名第一。

《旺角揸Fit人》(1996)

吳鎮宇對於塑造黑幫大佬的貢獻不止於此片。他最精彩的演出是在幾年後的《無間道2》中。他一改往日的瘋魔,用極為克制沉靜又暗含爆發力的方式塑造了另一個類型的黑社會頭領阿孝:後者看上去一副知識分子糢樣的文質彬彬,但卻心思縝密計謀多端,善於在不動聲色之中置敵手於死地。

阿孝這個角色在香港黑社會電影的人物塑造中具有決定性的轉折作用,它標志著好勇鬥狠打打殺殺才能在電影銀幕上做黑社會大佬的時代已然過去,用腦和智慧才能在爾虞我詐的黑幫叢林中生存下來並占得先機。

《無間道2》(2003)

《無間道》系列中還有另一位惹人註目的黑幫大佬,這就是曾志偉扮演的韓琛。在幾年前的《甜蜜蜜》中,曾志偉已經飾演了一位與眾不同的黑社會頭面人物,他其貌不揚身材不高,外表威嚴但又內心滿懷柔情:在背上刺青一只米老鼠為討按摩女張曼玉歡心的細節,讓很多觀眾都為之動情。

《甜蜜蜜》(1996)

在《無間道》系列中,曾志偉扮演的是一位智商超群善於和警方周旋鬥智的黑社會大佬,不但在警察內部安插耳目,還想方設法在黑幫內部揪出暗藏的臥底。

在攻心為上的《無間道》中,暴力和動作都退居次要,心智和頭腦較量成為影片的主軸,這是為甚麼外貌絲毫不占優勢的曾志偉一躍而出成為了影片的主角:他用張力十足充滿戲劇性的表演創造了香港黑幫電影中頭腦最聰慧而情感思路又最為複雜難測的一位大佬。

所有以上這些以動作和頭腦塑造黑社會老大的方方面面,最後都匯集在了杜琪峰的《黑社會》中。任達華和梁家輝分別扮演了個性截然相反的兩位大佬,一個看上去寬和忍讓但其實野心勃勃又心狠手辣,另一個暴力囂張卻有勇無謀最終任人宰割。

《黑社會》(2005)

其實,他們二人的角色在此前出演的其他影片之中都有跡可循:任達華在《古惑仔》中飾演的洪興大佬蔣天生就是這麼一位看上去寬厚溫和懂得人情世故的頭領人物;而梁家輝則在《黑金》之中扮演過不達目的絕不善罷甘休的臺灣黑幫大哥。

《黑金》(1997)

在《黑社會》中這二人都將角色向著極端方向推進了一大步,影片展示的是一場屬於不同時代的黑社會大佬之間的較量。最終心機和城府以「仁和」的面目最終將無腦暴力置於死地。無疑在杜琪峰看來,懂得審時度勢、有耐心將手腕運用到極致的大佬才是黑社會中最終的勝者。

5

在其他地區的華語電影中,也會有個性不同的黑社會大佬出現,但無疑其數量和豐富程度都遠不如香港電影引人註目。《猛舺》刻畫了一群臺灣少年黑幫,作為黑幫頭領的阮經天和趙又廷在銀幕上的魅力不遜於香港的《古惑仔》。

《猛舺》(2009)

不過臺灣電影中最讓人難忘的流氓大哥形象卻是出自一些藝術電影:比如楊德昌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塑造了一位身穿水手服膽量勇氣過人又帶著文藝範兒的黑幫老大「哈尼哥」,以詩意的方式對抗外在世界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

侯孝賢則在《南國再見,南國》中任用了臺灣本地的真實黑幫老大在影片中扮演自己,而高捷和林強則是以印象派繪畫的方式扮演了一對黑社會老大和小弟游蕩在臺南鄉間,用姿態和話語構築了一幅臺灣黑社會的肖像畫。

《南國再見,南國》(1996)

由於文化差異問題,出現在大陸電影中的黑社會人物形象要稀少很多。在八十年代一部民國傳奇片《大偵探》中曾經出現過一個神祕的黑道組織「斷指團」,九十年代李保田曾經在張藝謀的《搖啊搖,搖到外婆橋》中扮演三十年代的上海大佬。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1995)

不過有礙於對於黑幫類型電影理解的差異,這些人物的塑造都或多或少有些錯位,比如《搖》片中的黑社會人物與其說是上海灘大佬,不如說更像是中國北方的鄉邨地主大戶。需要等到2016年在《羅曼蒂克消亡史》中,葛優才以杜月笙為糢版,用沉穩鋒利的氣場創造了內地電影銀幕上第一位合格的黑社會大佬形象。

《羅曼蒂克消亡史》(2016)

回顧以上提到的各位銀幕大佬,他們每人都各有特點和奪人氣勢,似乎很難判斷究竟哪一位才是最「牛」。不過換一個角度看,真正的「牛」人往往都深藏不露甚至有能力以無形而克制有形,而這樣的人物在香港電影中還真的存在:在銀河映像出品的黑幫片《暗花》中,幾位對峙的主角像木偶一樣被隱藏在幕後的真正大佬操控,每走出一步都會墮入後者預先設定的陷阱之中。

《暗花》(1998)

這個神祕的黑社會人物僅僅是一個手拄拐杖在影片的開頭出現過幾秒鐘的老頭,隨後便在影片中隱去面目。在剩下的時間裡,所有人都是在墜入生死圈套的宿命之時才能體會到他的力量所在。

要說「牛」,恐怕這才是華語銀幕上最「牛」的一位黑社會大佬。

來源:虹膜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