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分手的那一天開始,我每天買一罐5月1號到期的鳳梨罐頭, 因為鳳梨是阿May最愛吃的東西,而5月1號是我的生日。我告訴我自己,當我買滿30罐的時候,她如果還不回來,這段感情就會過期。 」
鳳梨罐頭不再是一個純粹的水果罐頭,大概就是從金城武深情款款地念出這段經典台詞開始的。
直到現在,許多文藝青年去到香港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在便利店買上一罐鳳梨罐頭,在社交平台配上幾句電影台詞,最後按上一鍵發布,這場儀式才算完成。
還記得《重慶森林》里,何志武逆光坐在便利店門口,在夜色中半隱半現,只留下一個輪廓模糊的落寞剪影,鏡頭下的他有顯而易見的脆弱,看著這座城市,他開始思考一個問題——秋刀魚會過期,肉醬會過期,連保鮮紙也會過期,世界上還有什麼是不會過期的?
在1994年5月1日的早上,他25歲生日的這一天,還沒吃完這30罐鳳梨罐頭,他就已經明白了一件事,在阿May心裡,他和這罐即將到期的鳳梨罐頭沒有任何差別。
王家衛用一罐鳳梨罐頭表現年輕男女的情感,在他的電影里,氛圍總是曖昧又疏離的,情感是隱秘流動的,他鏡頭裡的食物往往不只是食物,而是愛情的另一種表現方式。
比如愛情的保質期自此有了具象的表達,正像罐頭底部那行由冰冷機器生產出來的數字。
而愛情的無常,在片中也有兩處對話。
一是那位金髮女殺手對何志武說:「人是會變的,也許今天喜歡吃菠蘿,明天就喜歡吃別的。」
以及梁朝偉飾演的編號663的警察在失戀后,對快餐店老闆說:「宵夜都那麼多選擇,何況是男朋友。」
是啊,人類對食物的偏好都是不定的,何況是愛情。
導演與他鏡頭下的食物
前幾天和朋友吃飯,聊到不同導演對同一個事物的表現方式有什麼不同。
一個罐頭,在王家衛的鏡頭下,也能極盡文藝與浪漫,曖昧的光線、隱晦的台詞、年輕的男女、眼波的流轉,一切都是氛圍與情景的烘托。
而當它出現在劉偉強的電影里,極有可能是在一個鬧哄哄的夜市,頭髮染得五顏六色的古惑仔半蹲在路邊,一邊吃一邊抬頭望向走過來的警察,流里流氣地說:「不是吧,阿sir,罐頭都不給吃啊?」
如果說王家衛電影里想要表達的是「食物與愛」,那在劉偉強電影里,食物讓人感受到更多的是「暴力與匪氣」。
黑社會老大韓琛在警局優哉游哉地吃盒飯、喝咖啡,和警察有說有笑,眼神里都是挑釁;
戴大銀鏈子的古惑仔烏鴉哥扔支煙到嘴裡叼著,繼而單手掀桌,動作行雲流水;
《旺角卡門》里張學友演的烏蠅哥怒砸鮑魚到別人頭上,並配上一句親切的問候:「吃鮑魚?吃屎啦你!」(劉偉強擔任《旺角卡門》的攝影師)
往往上一秒還是love&peace的餐桌,下一秒就會上演暴力血腥的大場面。
《新古惑仔之少年激斗篇》里,陳浩南等人在大排檔里吃飯,幾瓶啤酒,幾道家常菜,大夥聊得正在興頭上。
鏡頭只在食物上一掠而過,食物不是此刻的主角,但勾勒了暴力發生的場景。
直到靚坤的加入讓氣氛變得微妙,幾句傷害性不大、侮辱性極強的話一挑撥,底下的小弟就已經按捺不住,拿起酒杯就開始砸人互毆。
餐桌上,萬物皆是武器,人的腦袋不過是酒的開瓶器,一個酒瓶子就能砸得腦袋開花,鼻青臉腫。
在劉偉強的電影里,餐桌與謀殺案的鏡頭切換也很常見,比如梁朝偉和金城武主演的《傷城》,熱鬧的大排檔內,一群警察正在玩著酒桌上的小遊戲,此時一樁謀殺案正在發生,而兇手就在他們之中,但沒有一個人發覺。
當然,最經典的還是《無間道2》的名場面,劉偉強將這段沒有打鬥場面的火鍋店群戲拍得異常精彩。
當倪永孝的電話打過來,空氣里還瀰漫著火鍋的香味,氣氛卻暗流涌動起來,餐桌上幾位黑社會大佬的表情驟然冷卻,當他們意識到打好的算盤再也無法敲響,心理防線正逐步被對方擊潰瓦解,這頓火鍋已變得索然無味。
這一段火鍋情節的刻畫放在開頭,立刻將倪永孝冷靜陰狠的人物形象立起來了。自此,談起衣冠楚楚斯文敗類的角色,沒有人會忘記倪永孝的名字,也沒人會忘記這部精彩的警匪片出自劉偉強之手。
王家衛用食物來表達「愛」,劉偉強用食物來勾勒暴力場景的發生,而周星馳的鏡頭對準的則是食物本身。
將基圍蝦橫向片開,把米置於蝦肉夾層蒸熟,取出後用極品鮑魚榨汁和極品官燕翻炒,這道精雕細琢、奢侈至極的炒飯名為「皇帝炒飯」,一個冷知識是,周星馳在《食神》電影中請來的演員也正是這道皇帝炒飯的發明者——戴龍。
據稱,這一碗皇帝炒飯價值5000元,賭王何鴻燊生前對此飯甚是鍾愛。
還有造型頗具禪意的金縷佛衣,全素菜烹飪,與其說是菜,其實更像藝術品,廚師花費整整一天將豆腐雕成佛像,你能看到連佛像衣服上的褶皺都栩栩如生。
以及內有乾坤的乾坤燒鵝,表面上是平平無奇的廣式燒鵝,但用刀剖開,就會發現禾花雀置於燒鵝腹中,不僅肉質鮮嫩,而且還融合了燒鵝的香味。
雖然片中史蒂芬周以廚師長相太丑為由而黑幕了這道菜,但我相信,看到這張圖片沒有人能忍住吞咽口水的動作。
還有那一碗好吃到評委驚呼救命的黯然銷魂飯,烹飪過程極盡浮誇,喜劇效果拉滿,號稱連肉的筋絡都被內功打通。
25年前,《食神》一上映就轟動全港,拿下當年的票房亞軍,直至現在,這仍是他所有電影里最「下飯」的一部。
劉德華在前幾年的採訪中就曾說,在周星馳所有電影里,他最喜歡的就是《食神》:「我覺得這部片子對社會的諷刺意味很真實,他好的時候你就去捧他,他不好的時候你就去踩他,這是每個人都會面對的世界,但最後又會回到勿忘初衷,就算去弄個叉燒飯也可以。」
回歸到人的本心與食物的本真,一碗叉燒飯,也能成為黯然銷魂飯。
食物是打開密碼的鑰匙
王家衛說,我們的身體對食物其實是有記憶的。有些時候你碰到一些東西,你嘗了之後很難說是什麼味道,但這個味道會留在身體里。
我想起電影《喜歡你》里,有句話是這麼說的:「每個人身上都有密碼,食物是打開密碼的鑰匙。」
就像何志武忘不了鳳梨罐頭的味道,他本以為愛情是沒有保質期的。
《花樣年華》里,周慕雲和蘇麗珍的見面,也都約在吃飯的地方,因為王家衛認為「食物的概念就是一男一女,你可以去喝個茶,或者見個面也沒事。但要是有一天,你說,我願意跟你吃一頓飯,那就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如果你願意跟這個人花兩個小時去吃一頓飯,起碼對他是有很大的好感才會去做這個事」。
Vice播客王家衛專訪
到了《旺角卡門》,阿娥為阿傑煮家常小菜,喂他吃橙,《食神》里史蒂芬周和「火雞」因為一碗雜碎面結緣。
食物與人的牽絆,是更深層次的,不只是征服我們的味蕾,還關乎人類的愛,也關乎人類之欲,食物與人的故事,永遠都在發生。
來源:萬有癮力hol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