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打入好萊塢第一女星,逼成龍下跪,她憑什麼?

李麗華

1

李麗華沒出生時很苦。

母親懷胎九月,還要纏腰唱戲。

導致李麗華落地不足四斤,狀若乖貓,家人鄰里故叫她「小咪」。

與娘胎時的顛簸不同,出生后可謂順風順水。

毋需多久。

1939年,一個馬戲團在報紙上刊登一則失物招領——

拾得上等鑽戒一枚。

與此同時,李麗華也在報紙上發布一條公告——

「《三笑》的女主角李麗華,看馬戲表演遺失罕見鑽戒,急欲尋回!」

「上等鑽戒」「女主角」等關鍵字,是如此吸人眼球。

一得,一失,全城熱議。

繼而,李麗華刊文公開鳴謝。

馬戲團則發布聲明:將酬金捐給兒童教養院。

隔天,教養院再出面感謝。

來去之間,「李麗華小姐是誰?」,成為群眾關心的熱門話題。

轉天,《三笑》上映,人們紛紛踏進電影院尋找答案。

李麗華大紅,江湖人稱「小咪姐」。

時年芳齡一十六。

很多年後,記者向「小咪姐」問起此事。

她哈哈一笑:「當時我哪來的大鑽戒啊?」

不過是公司讓她走紅的手段。

漂亮!

比今天明星買熱搜搞緋聞,高明有趣得多。

彼時,「藝華影業」籌拍《三笑》,物色到天生璞玉李麗華。

競爭對手「國華」也在拍《三笑》,女主是上海灘頭牌,「金嗓子」周璇。

乍一看,單論陣容就矮上一截。

為了打敗對方,「藝華」不僅炒作,還讓李麗華玩命拍戲。

趕在周璇版《三笑》前一個星期上映。

最後電影反響很好,「藝華」還順勢出了續集。

16歲出道就硬撼當時的一姐周璇,不落下風。

「小咪姐」此後稱霸影壇,已成定局。

 

2

初登銀幕即名震天下,並非一時之幸。

李麗華出身梨園世家,父母皆名伶。

打小師從多位京劇名宿,下過多年苦功。

唱、念、坐、打,樣樣精通。

小咪樣貌不算出眾。

臉長,額短,一雙柳眉。

所幸眼神勾人,明眸善睞,渾身散發著迷離的嫵媚。

第一次見面,張愛玲說:煙視媚行,絕對的彈睛落目。

長得不高,勝在豐乳肥臀,不輸西方艷星。

御姐的長相,蘿莉的身材。

女王、少女,轉換自如。

柯俊雄也說:藝能全佳,百變佳人。

當年,導演程步高邀牛犇出演李麗華的弟弟。

李麗華艷絕影壇,在牛犇心中,只有「完美」可以形容。

牛犇受寵若驚,自認貌丑,驚呼萬萬不可:

「我演她弟弟,怎麼行?」

李麗華並不以貌取人,反而與他一見如故,成就了一番「姐弟」美談。

山河動蕩中,只有香江河畔仍有電影夢可尋。

1948年,李麗華奔赴香港。

在港二十餘年,她叱吒影壇,闖下赫赫威名。

由少女到家母,從農婦到妓女。

戲路之廣,無人不服。

武則天、楊貴妃、慈禧、觀世音等中國文化大IP,經她演繹,俱成經典。

李麗華1962年出演《楊貴妃》,1963年出演《武則天》。

連續兩年提名戛納影后。

同時票房也爆紅,直接將邵氏送上「古裝片霸主」的寶座。

從此,華語影壇流傳著一個「大女主法則」:

演不好貴妃與武后,別想成為「一姐」。

該法則迄今猶有餘緒。

本世紀初,某女星以丫鬟角色出道。

在演藝圈中蹉跎甚久,始終名頭有限。

直至自己出資製片,硬上貴妃與武后二角,才堪堪擺脫毯星形象,被人視為一線大女主。

讀者想必已知,這位就是V587的「范爺」。

不過,此「爺」與「小咪姐」的演技,大概也就差了幾個「金馬影后」的距離。

並且上位過程中,她還被皇冠砸傷了腳。

言歸正傳。

這兩部史詩巨作俱出同一導演之手,他就是李翰祥。

李翰祥給李麗華講戲

李翰祥,李麗華的黃金搭檔。

「邵氏四大導演」之一,香港風月片、宮廷片的翹楚,不知捧紅了多少明星。

但李麗華不是他捧紅的。

剛好相反,他能進邵氏得感謝這位「小咪姐」。

當年李麗華拍《雪裡紅》,憑藉強大話語權,堅持任新人李翰祥為導演。

沒有「小咪姐」,就沒有李翰祥後來的威風。

李翰祥執導的《垂簾聽政》,讓梁家輝一夜成名。

女主原定李麗華,檔期不和才換成劉曉慶。

在李導心中,「小咪姐」永遠是精神繆斯。

他公開談論道:「女明星中論風采、演技,無人能及她。」

片酬也能反映江湖地位。

演員邵音音說,當年買個房子三千塊,李麗華一部電影片酬要八萬。

這個價錢能買下半條彌敦道。

當年,很多導演揮舞高價支票,排隊讓「小咪姐」出山。

甚至她的個人片酬,能佔到預算成本的三分之二。

以至於常常電影拍完,片酬卻無法立即兌現。

催債,不得不成為成為她的個人副業。

當然啦。

小咪姐的「天價」,與今日娛樂泡沫中的詭異「天價」不一樣。

那是絕對的實力象徵。

以前沒點本事誰敢開這價。

李麗華的素養之高,已成圈內典範。

「香港電影教父」吳思遠

從不遲到早退。

一大早便進場,穿好服裝,靜坐片場等待開機。

李翰祥在書里回憶道:「片場里起碼超過四十度,她仍然披掛整齊,全副裝備地安然穩坐。」

何謂德藝雙馨?

李麗華是也。

所以無論她多「囂張」,都能得到大家的尊重。

她是中國第一位拿到好萊塢女一角色的華語女星。

在這之前有黃柳霜,卻不是女一號。

當年,她與首屆奧斯卡最佳導演弗蘭克·鮑沙合作《飛虎嬌娃》。

因為拒絕與男主拍吻戲,憤然返港。

有人傳她嫌棄對方吃大蒜,沒藝德。

有人替她惋惜錯過成名好萊塢的機會。

她卻十分不屑,「能用演技說明的,我覺得不需要這樣。我們中國人,不需要多巴結地拍外國片。」

3

此言一出,我拍案叫絕。

我想,沒人抵擋得住這樣豪爽的性格。

到處催債,不意味著摳門。

在商言商,工作之外,她一點沒把錢當一回事兒。

有一次在片場,燈泡匠從天橋上摔下來。

李麗華立馬拿出一千塊,叫製片把他送去醫院。

千叮萬囑:務必安心靜養,醫藥費我一人承擔!

合作過的「丑」牛犇,李麗華認作乾弟弟。

當年,香港流行牛仔服。

李麗華覺得弟弟會喜歡,帶他去定製。

寶石鑲邊,帽靴精緻。

牛犇受不住這份華貴。

偷偷取消了訂單,拿了錢去嗨皮——看電影、吃大餐,還剩了不少。

李麗華打電話問起,牛犇能怎麼辦啊,只好以「挺好,很合身」糊弄過去。

有幾年李麗華停下工作,在美國休息。

吳祖光托她照顧留美的女兒吳霜。

李麗華視如己出,認作乾女兒,既關愛體貼,又不忘管教。

她叮囑吳霜:

1、別碰毒品。

2、帶好零錢,遇到搶劫,全盤交出或可救命。

結果這兩條都被吳霜遇到了。

她就讀的學校,吸毒很普遍;她也遇到過搶劫。

乾媽的事先教導,救了她的命。

有一回,李麗華在樓下看到家教廣告,氣喘吁吁趕回來告訴吳霜。

說有個賺錢的機會,讓吳霜試試。

時刻想著幫助孩子自立,是這個熱情能幹的女人會幹的事。

從爸爸那裡,吳霜聽過乾媽的許多趣聞。

男生們在浴室里洗澡時,她會突然拉開浴室門。

然後掉頭就跑,咯咯直樂。

李麗華是人來瘋,總是嘰嘰喳喳說個不停。

京片子、上海話、純正的廣東話和英文,隨口就來,輕鬆切換。

有一回,她還得意洋洋當眾炫耀自己會法語,並且當場演示。

眾人不疑有他,嘆為語言天才。

直到有一天,真遇到一個法國人,都推她去交流,她才大笑著向大家交了底。

原來,此前酷似法語的表演,都是她自己編來整蠱做怪的。

1952年《詩禮傳家》片場。

李麗華的角色被活生生釘入棺材,最末一句台詞是:「我還沒死呢」。

轉場就拍送葬,眾人皆入戲痛哭。

李麗華無需躺入棺材,卻不肯休息,在一旁扮盡鬼臉,以示「自己還活著」。

演員們一邊抹淚,一邊憋笑,哭笑不得,氣氛全無。

導演大發雷霆:「cut,把小咪再用繩子捆起來,裝進棺材里去!」

她才灰溜溜跑回化妝間。

李麗華調皮搗蛋,唯恐天下不亂。

每個人都很喜歡她。

喜歡就會懷念。

多年前魯豫採訪與李麗華同時代的王丹鳳,兒歌《小燕子》的原唱。

聊起多年不見的老友,王丹鳳很激動:

「我跟她很熟,她膽子大,很活潑」。

 

4

2018年5月2日,王丹鳳去世。

人民網用《「小燕子」飛走了,一代女神王丹鳳逝世》作標題,宣告第三代女神全部仙逝。

而她心心念念的老友李麗華,在頭年春天先走一步。

2015年的金馬獎,是李麗華最後一次亮相。

她坐著輪椅被推上舞台。

臉上依舊保持著自信的微笑。

她被授予金馬獎終身成就獎。

曾在《秦香蓮》中扮演她兒子的成龍,下跪頒獎。

這一聲媽媽,成龍一叫就是五十年。

成龍對著鏡頭說:「你是我們心中永遠的巨星,你是我們心中,永遠的女神。」

這裡有個小插曲。

一開始「香港電影教父」吳思遠是想讓金像獎給小咪姐頒終身成就獎。

畢竟她叱吒影壇四十年,大半的風光都與香港有關。

只是有位大佬一直持反對意見,「不能因臨時動議,打亂全體程序。」

無奈之下,他才建議金馬獎完成這個儀式。

金馬評委一拍即合,全票通過。

對此,同為上海赴港發展的作家沈西城,捶胸頓足:

「唉!自家風光,拱手讓人,你說冤不冤?」

然後寫下《香港放棄了李麗華》。

直到第二年爾冬陞出任協會主席,才給她補頒。

由於身體原因,李麗華不能出境。

爾冬陞的兩位哥哥秦沛、姜大衛,便親自將獎盃送到她女兒手中。

李麗華是個福將。

無論是同時代的王丹鳳、上官雲珠,還是早一點的蝴蝶、周璇,都難逃悲慘宿命。

而她橫跨幾個時代,經歷各種動蕩,依然能躲避時代的裹挾。

個人經歷傳奇,還留下130多部作品,妥妥的天王巨星。

這得益於她八面玲瓏的性格,和精明的處世哲學。

曾效勞對立派別,討好不同立場。

難免被唾罵趨炎附勢。

對此李麗華一笑而過。

懷姿色,處亂世,自有其生存之道。

身處太平盛世的我們,沒有資格去指責。

況且,她確實是牆頭草,實則也將權勢玩弄於股掌中。

你們不是喜歡玩弄戲子嗎?

我也玩你們!

連熱衷揶揄女星的臭嘴李敖,都忍不住豎起大拇指:

以一介女子,顛倒眾生於黑白間,亦云烈矣!

1978年息影后,李麗華在90年代上過一次《龍兄虎弟》。

節目上她演唱成名曲《天上人間》。

張菲和費玉清一旁作和。

歌一響,諸君眩。

唱唱跳跳,插科打諢,風采不減當年。

後來費玉清逢人都說,姜真是老的辣。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