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4個家族,承包了半個西方古典音樂史

我們在生活中肯定都聽過或者給別人打過這樣的標籤:某某出自xx世家。

不管是書香世家、音樂世家、醫學世家等等,這個人彷彿一出生就已經繼承了長輩們的光環,似乎不用怎麼努力,就能沿著長輩們走過的順風順水地走下去。

而在音樂界,這樣的事情更是屢見不鮮,今天就帶大家了解一下,轟轟烈烈承包了半個西方古典音樂史的四個家族。(排名按家族人數)

莫扎特家族

第一個閃亮登場的是神童莫扎特一家。

父親雷奧波德·莫扎特(1719-1787)是德國籍作曲家、指揮家、音樂教師和小提琴演奏家,代表作品為《玩具交響曲9》。

他的姐姐也擁有極強的音樂演奏能力,和莫扎特組成姐弟cp於1762年開啟歐洲巡演之旅,那年,莫扎特才六歲。

而莫扎特本人更是一位天才中的天才,不僅才華橫溢,還是一個典型的「工作狂」,老話說得好啊,就怕比你優秀的人還比你努力。

短短的35年生活歷程,莫扎特完成了600餘部不同體裁與形式的音樂作品,這其中包括了歌劇、交響曲、協奏曲、奏鳴曲、四重奏和其他重奏、重唱作品,大量的器樂小品、獨奏曲等,霸氣承包了當時幾乎所有的音樂體裁。

他的音樂不僅完美體現了古典主義時期的風格,還完善了多種音樂體裁形式,並與海頓一起,確立了維也納古典樂派。

不過還是可惜了他的姐姐安娜。

在世人熟知莫扎特之前,她才是當時外界公認的神童,可惜因為當時種種社會因素,最終姐姐安娜不被允許和弟弟的旅行表演,而是當了一名鋼琴老師攢錢支援愛大手大腳花錢的弟弟,自己的作品也沒能流傳下來。

除了莫扎特自己家,她的妻子孃家那邊的音樂人才也相當出眾。

他兩個小姨子都是天才女高音,作曲家卡爾·馬利亞·馮·韋伯(Carl Maria von Weber,1786年11月18日-1826年6月5日)就是他妻子的堂弟。

但作為莫扎特的兒子,人生體驗感可以說是非常糟糕了。

他一生一共有6個孩子,只有兩個兒子活到成年。大兒子卡爾·托馬斯·莫扎特(1784-1858),從未公開演出,也沒任何作品流傳下來;小兒子弗朗茲·澤維爾·沃爾夫岡·莫扎特 (1791-1844)有少量作品得以流傳。

雖然是莫扎特的兒子,卻仍然是普通人,終其一生活在「父親是天才」的陰影之中,這種感覺想必不太好受。

再加上這兩個兒子都有點寡王體質,選擇了終身未婚,一代神童終成絕響。

貝多芬家族

比起莫扎特,貝多芬的命運就顯得尤為坎坷,他們家族的音樂細胞要從祖父說起:貝多芬的祖父是選侯宮廷低音歌手和樂長,父親約翰是宮廷高音歌手和音樂教習。

對於貝多芬來說,4歲學琴、5歲作曲、6歲巡演、16歲成為宮廷樂師的莫扎特,絕對算得上是別人家的孩子,甚至貝父本人培養貝多芬的才能,就是想要複製神童莫扎特的成功。

在貝多芬4歲那年,貝多芬祖父去世,家裡少了一份收入,貝多芬又多了兩個弟弟,父親就開始把貝多芬視為未來的搖錢樹,逼迫他高強度的學習音樂。

小小的貝多芬夠不到鍵盤,只能站在椅子上彈琴,稍有彈錯遭受的就是一頓毒打。他常被鎖在地窖中嚴格禁足,從白天到黑夜,陪伴他的只有鋼琴和父親的斥責。鄰居們也曾在深夜聽著小貝多芬抽泣睡去。

童年貝多芬

童年貝多芬

但貝多芬的父親性格十分暴虐偏執,還愛酗酒打人。

身體和心靈的雙重摺磨讓貝多芬上學時總是難以集中精神,功課糟糕,甚至有學者認為他患上了輕度閱讀障礙,因為貝父喜歡扇他耳光,據說貝多芬在五歲起就患上了中耳炎,可能也是導致他日後失聰的一個隱形炸彈。

好在貝多芬遇上了一個好老師,11歲時,因為父親財力不濟,貝多芬被迫輟學回家並開始跟隨一名宮廷樂手系統學習音樂。

老師很重視貝多芬的才華,讓他認真學習巴赫等人的作品,在老師的幫助下,貝多芬的音樂能力突飛猛進,並來到了古典音樂聖地維也納繼續深造學習。

貝多芬的音樂老師Christian Gottlob Neefe

初來維也納的貝多芬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見自己的偶像莫扎特一面,還真就託朋友的推薦得到了上門拜訪的機會。

17歲的貝多芬在莫扎特家裡用即興演奏深深打動了對方,莫扎特也留下這樣一句話:「提防那個男孩,遲早有一天他會讓世界聽到他的聲音。」

事實證明,莫扎特的眼光沒有錯。

1795年3月30日,莫扎特去世後的第四年,貝多芬在維也納舉行了自己的個人首演。演奏《降B大調第二鋼琴協奏曲》時,熱情奔放的音符震撼著每一位現場聽眾——他們幾乎從未聽過這樣灑滿生命力的音符。

桀驁不馴的貝多芬從此轟動了整個古典樂團,隨後他開啟了歐洲巡演,接連創作了多首大提琴奏鳴曲、鋼琴奏鳴曲以及鋼琴協奏曲,其中就有著名的C小調第八號鋼琴奏鳴曲《悲愴》。

雖然後面貝多芬還經歷了耳聾這樣對音樂家而言的致命性打擊,甚至曾寫下遺囑,但貝多芬始終沒有放棄過音樂,遍歷一生創作出了諸如《英雄》《命運》《第九交響曲》《月光奏鳴曲》等風格迥異的傳世之作,直至今時今日仍是經典中的經典。

雖然出身音樂世家,但貝多芬的命運無疑是曲折且悲慘的。

幸運的是,這些都不足以掩蓋他天才的光輝,噩夢般的童年、一舉成名後的意氣風發、命運帶來的苦楚與孤獨,以及生命最後的豁然和不屈,嚐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成就了他筆下最美的樂章,此為絕唱。

但不幸的是,永遠會有一批又一批的父母前仆後繼的想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天才,渴望鯉魚跳龍門,這樣的故事絕大多數總是以傷痕累累的孩子、兩鬢斑白的父母作為悲劇的結尾。

除了教育方式上的問題,也有一個很大的因素——普通人再努力也是普通人,但貝多芬生來就是貝多芬。

施特勞斯家族

接下來上場的施特勞斯家族必須好好地介紹一下,作為一個家族,他們無疑是最出名的那個。

他們曾是十九世紀奧地利最著名的音樂世家,一個父親老約翰·巴普蒂斯特·施特勞斯拉扯著三個兒子:小約翰·巴普蒂斯特·施特勞斯,約瑟夫·施特勞斯和愛德華·施特勞斯,他們都是非常優秀的音樂家。

這一家子都愛搞音樂,還都鍾愛圓舞曲,他們作品幾乎可以承包一整場的新年音樂會,其強大程度簡直堪比打了一個響指的滅霸和打了羊胎素的斯琴高娃。(不是

有趣的是,和父親同名同姓的長子繼承了父親的才華,並且都以圓舞曲而聞名於世,所以為區別起見,人們在他們的名字前面分別加上「老」、「小」二字。

老約翰·巴普蒂斯特·施特勞斯被譽為「圓舞曲之父」,代表作品是大名鼎鼎的《拉德茨基進行曲》。他的音樂能力卓越,雖然自學成才,卻在維也納建立了一個音樂王朝,創作了華爾茲、伽洛普斯、波爾卡和四重奏,出版了250多部作品。

而小約翰·巴普蒂斯特·施特勞斯作為三個兒子中最出色的一個,不僅繼承了父親的姓名和才華,甚至繼承了父親的美譽,被譽為「圓舞曲之王」,代表作有《藍色多瑙河圓舞曲》《閒聊波爾卡》《春之聲圓舞曲》等等。

我強烈懷疑施特勞斯家族血液裡就流淌著「圓舞曲基因」,要不怎麼兒子是「圓舞曲之王」,父親是「王之父」。

與莫扎特家族有所不同的是,父親老約翰面對兒子,從不愛在音樂方面」雞娃「,甚至壓根不希望兒子成為一個音樂家,而是希望他去做一名能賺錢養家的銀行家。

然而小約翰還是和父親一樣的深深的熱愛音樂,(雖然不知道他是哪裡攢來的學費)從小就在暗地裡偷偷學習小提琴。

小約翰

小約翰

他的小提琴老師正是他父親的管絃樂隊的首席小提琴——弗朗茨·阿蒙(Franz Amon)。

結果偷學琴的事最終還是被老約翰發現了(你挖人牆角,這能不被發現嗎?),然後老約翰就狠狠教訓了一頓小約翰,並表示音樂家的生活太過嚴酷,不希望兒子走自己的老路。

不過音樂家的人生就是這麼抓馬,在小約翰17歲那年,老約翰和情婦離家出走了,從此以後,小約翰終於能把所有時間都「浪費」在被父親瞧不起的音樂夢想上。

事實證明,他確實從父親那裡遺傳來了音樂天賦,他陸續寫了500多首音樂作品,很快就超越了父親的生產力和聲望,他還曾帶領樂隊訪問歐洲各國,使維也納圓舞曲風靡全歐洲。

他的作品有約150首是華爾茲圓舞曲,諸如《藍色多瑙河》等作品幫助施特勞斯確立了「華爾茲王」的地位,使他在音樂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二兒子約瑟夫·施特勞斯也是作曲家以及指揮家,作品以鋼琴小品和舞曲為主,共計三百餘首,風格與小約翰.施特勞斯極其相近;

小兒子愛德華·施特勞斯作為施特勞斯家族舞曲指揮家,任職期間內一直全力指揮著施特勞斯家族樂隊,直到1901年樂隊解散。

可能有人會覺得小兒子名聲不及父親和兩個哥哥,完全沒遺傳到父親的音樂基因,但我只想說一句:「emmm,怎麼不算呢?」

巴赫家族

和其他家族不同,巴赫家族在同一個地區、同一家族集中性的、連續幾代出了許多高素質、高成就的音樂家,簡直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1983年,作家克里斯朵夫.沃爾夫(Christoph Wolff)所編纂的《巴赫家族》一書,文中出現的每一個巴赫家族成員後面都有阿拉伯數字與族譜對應。

這個家族真的是沒有什麼普通人,光我們熟悉的巴赫本赫——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就已經是傲視群雄,他的音樂作品不僅數量多,質量還好,將近超過1000多部。

而且他一人就有20個孩子,雖然只存活下來了10個,但仍然有3個兒子史冊留名。

二兒子威廉·弗裡德曼·巴赫從十歲就由父親親自指導,實力超群,特別擅長即興演奏管風琴,也非常有才華,巴赫甚至為他寫了一個分級練習的鍵盤課程:《給W.F.巴赫的鍵盤筆記本》。

後來他成為了一名老師,使偉大的《哥德堡變奏曲》永久流傳的 Johann Gottlieb Goldberg,正是他的學生。

但是唯一的問題就是——他太懶了。

威廉·弗裡德曼·巴赫

威廉·弗裡德曼·巴赫

懶得記錄自己即興的優秀作品,也懶到被迫失業,晚年窮到賣父親的作品為生,真的是可悲可嘆。

三兒子是巴赫最有才華的兒子,甚至在當時,比他的父親還有名氣。

卡爾·菲利普·艾瑪努埃爾·巴赫

腓特烈大帝的第一次獨奏音樂會就請了他來伴奏,並且在宮廷當了28年樂師,不僅創作音樂,還寫了一本權威著作《論鍵盤樂器演奏藝術的真諦》,到現在還是研究古典樂的重要依據之一。

最小的兒子約翰·克里斯蒂安·巴赫在倫敦成名,被稱為「倫敦巴赫」。莫扎特在遊歷歐洲的時候,還和他學習過作曲,所以大家常說的莫扎特作曲風格受到巴赫影響,其實此「巴赫」非彼「巴赫」。

約翰·克里斯蒂安·巴赫

約翰·克里斯蒂安·巴赫

他的祖輩更是音樂技能點拉滿,巴赫的父親約翰·安布羅修斯·巴赫是小提琴演奏家,祖父克里斯多夫·巴赫是樂器演奏者;曾祖父約翰奈斯·巴赫是巴赫大家族的第一位專業音樂家,是一名優秀的風笛演奏家。

而這個家庭卓越的音樂「基因」都起源於一個人——克里斯多夫·巴赫,J·S·巴赫的高祖父,是一名磨坊師傅,是巴赫大家族現今可考證的第一個「業餘」音樂家。

歷史告訴我們,沒有投好胎的命,至少可以靠努力,好好練琴,爭取成為「樂一代」。哪怕自己沒有最終成名,也許在很多年後,你的子子孫孫會給你一個大大的驚喜。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