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得好看,憑什麼更容易被原諒?

吳亦凡

長得好看,憑什麼更容易被原諒?

吳姓流量小生,最近備受關注。今晚,公安部門公布了調查結果,證實吳某工作室以面試MV女主角為名,約都某到吳某家參加聚會,兩人隨後發生性關係。消息一出,輿論又是一片嘩然。

在這之前,他頻繁地更換伴侶,卻被解釋為「好看的人有更多選擇權」,是別人拈花惹草導致他被美色迷惑;他情商低說錯話,是因為性格耿直不繞彎,被得罪的人應該體恤、理解和包容;他個人實力不佳,卻被稱為是顏面擔當,直呼靠臉吃飯也是一種別人羨慕不來的能力。

現在,粉絲該怎麼評價他?縱然人設崩塌,依然有人在為他辯護。難道,是長相影響我們對本質的判斷?又或是我們潛意識裡對「好看」的人有著無限的包容?

「實錘又怎樣?

他就是好看到惹人愛憐!」

當帥哥成為反派時,為他伸張正義,說他只是在追求夢想;當丑角成為反派時我們詛咒他不得好死,醜人多做怪。彷彿這世間沒有什麼壞事是一張美麗臉龐不能消化的。

再大的瓜,再惡劣的行為也會有追捧者在下面洗白:「哥哥加油!」 「哥哥你最棒,我們相信你是無辜的!」

我們在很多時候從內心就否認了容貌姣好的人犯下的過錯:「你看看這張臉,這麼好看的人怎麼可能犯錯呢?」

以出軌為例,萬千男性表示自己在虎撲女神半藏森林(小三)和微博紅人阿沁(原配)的這場糾紛里,力挺破壞感情的一方。

他們稱沒有男人能抵禦得住初戀臉和又純又欲的誘惑。甚至許多人聲稱換做是自己也會做出一些的選擇。

看到了嗎,在這場關乎外貌的對決里,理智和道德並不佔先鋒。而現實生活中,容貌支持者的數量也遠比你想的多。

Cameron Herrin(卡梅隆·赫林)是一名21歲的男子,在2018年因為超速殺害了一位24歲的母親Jessica Reisinger Raubenolt 和她年僅21個月大的女兒Lillia Raubenolt。

赫林肇事後火遍全網 / 圖片來源 :視頻網站截圖

據調查,赫林撞到母女時,時速超過160邁(約每小時100公里)。於2021年6月被法院判處由初始6年增至24年有期徒刑。

讓人大跌眼鏡的是,案件發生后的3年中,赫林得到了非常多網友的同情。

並非因為案情有冤,而是因為他的外表。大多數人對赫林表示同情,並聲稱他不應該被判處長達24年的有期徒刑,他們對裁決的說法是「對於事故來說,這太過分了「。

案件進入公眾視野后,與赫林相關的話題在tiktok上的流量高達1600萬,許多女粉絲更是對著這樣的肇事殺人犯呼喊著「老公」。僅僅因為他長相英俊又「無辜」,網路上就引來大批顏粉對這名犯罪分子的無理由支持。

粉絲們在網路平台為赫林伸冤 / 圖片來源:Ria

他的支持者在各大平台上為他的行為辯護並稱超速只是一場意外。從法律上看,在街上尋刺激超速的本質根本不能被認同為非故意行為。哪怕從常識的角度我們也知道,當以非法每小時100公里的速度駕駛汽車時,駕駛者還是極容易撞上汽車或他人並造成致命傷害。

無奈的是在網路世界里,許多人並不在意肇事者昔日的錯誤,不願意了解受害者的傷痛。他們在意的,只有屏幕背後瘋狂的點擊量和花痴少女隨之帶來的流量。

Cameron Herrin的案例證明,面對這類事件,人們傾向於選擇同情罪犯,而不是將這種同情指向那些失去家人或親密朋友的人,同時也沒有換位思考因事故而永遠失去親人而產生的悲痛。

這些支持者的同情只來源於肇事者容貌上的「無辜」,而忘記了一個人的容顏永遠不會讓你違反法律卻不受懲罰。

為什麼我們能容忍好看的渣男?

即便我們內心承認一個人的過錯,容貌依舊會使大多數人群本末倒置。

拋開較為嚴重的法律錯誤,我們可以舉出許多利用容貌優勢避嫌的案例。而說起容貌和地位最有影響力的明星人物,我們不得不提起紅極整個演藝圈的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演技突出,確實不可否認。但是倘若不是他的容顏,萬千女性也不會對「泰坦尼克號「里的傑克深深痴迷。事到如今,人們看待他還會用他的顏值巔峰去定位這個人。沖著昔日美顏,萊昂納多仍是萬千超模的不二之選。在他的百度百科搜索詞條里,現今依舊掛著他年輕時的帥氣臉龐。

圖片來源:豆瓣

在這45年中,小李子與吉賽爾邦辰等頂級超模高調交往,也曾傳聞與蕾哈娜談戀愛。他的約會數據也往往不言自明:通常為更年輕、金髮碧眼的女性,大部分參加過維秘的時裝秀。現在的他,正在與 23 歲的模特兼女演員卡米拉·莫羅 (Camila Morrone) 約會。面對高達23任伴侶的變更,大部分人只會關注他伴侶的面貌和居心,而不去指責其渣男本性。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容貌影響力就好像是一顆永遠散發出耀眼光芒的星星,而我們觀眾做的是不斷賦予他受人追捧的能力。

出軌案例里,我們總會指責容貌不佳的一方,認定是因為該對象沒有好好打理自己從而失去了性吸引力。更加嚴重的是把闖入感情的一方和受害者進行條件或是外觀上的對比。

那麼,這種心理活動,是如何構成的呢?

其實,我們對身體吸引力時常有著刻板印象,默認美麗的總是美好的,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暈輪效應」。

物理外觀通常是暈輪效應的主要形成因素。被認為有吸引力的人往往在其他積極特徵上的評價也相對更高。

然而,這種影響力不僅會改變我們根據個人吸引力產生的潛在看法,它還可能包含其他特徵。例如,善於交際或善良的人也會被視為更討人喜歡和更聰明的人。暈輪效應做的,是使得人們用一種品質的看法關聯到我們對他人其餘品質產生更為偏見的判斷。

當你通過暈輪效應的光環看待某人時,你會把他們的行為舉止投射在你所設想的框架里。拿我們在擇偶時最常聽到的一句話來說,我只想找帥的/美的。這樣一來,只要盯著那張臉,不管他/她做錯什麼事情我們都不會生氣,這就是最典型和普遍的暈輪效應帶來的容貌原諒。

小到日常交際,大到職場婚姻,好看的人總是更有潛力。

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在1968年進行的一項研究里發現,教師通常結合學校成績和學生外表來對學生產生固有期望。在實驗中,老師們獲得了學生的照片作為客觀信息。結果表明,教師對學生學業前途的期望值與孩子們的容貌息息相關。

另一項研究里比較了吸引力對大學課程評分的影響,其中教師可以選擇是否觀察學生的外表(Hernandez-Julian & Peters,2017)。結果表明,外觀的確會對傳統課堂的評分造成影響,吸引力水平較高的人在不露臉的網路課堂的得分往往低於線下課堂老師對他們的評分。(實驗內容摘自simplypsychology.org)

社會環境助長「顏值即正義」

圖片來源:豆瓣

孩提時,我們所接觸到最直觀的文化來源於童話和動畫。這其中,不乏經典的迪士尼作品:白雪公主,美女與野獸… … 白雪公主的后媽這類的惡角色被大人刻畫成佝僂醜陋的惡婆婆;改邪歸正,人心向善的野獸轉化為帥氣又多金的王子。像這樣的文化輸出數不勝數。

與此同時,壞角色近乎總是落到長相醜惡的人手裡。就連負面角色在故事裡的改邪歸正往往也附帶著容貌改變,彷彿增添美德在他們變好的過程里附帶了形象優化這一屬性。

以電影《保姆麥克菲》為例,裡面描述了男主雇傭保姆麥克菲照顧他的七個脾氣暴躁孩子的故事。由於家教不嚴,這些孩子趕走了以前所有的保姆。值得讓人注意的是,在電影里,保姆麥克菲的初期面容和結尾家庭團結后的容貌大相徑庭。

保姆麥克菲前後對比 / 圖片來源:豆瓣

這似乎在告訴觀眾,當人心地善良時,自然就會變美。

在當今社會裡許多人大言不慚地告訴自己的孩子,要是做了壞事就會變得和某一個負面形象一樣醜陋。這對於接納信息的幼兒來說,他/她分辨不出所有行為的好壞,但當他/她遇到長相醜惡兇殘的人時,就算對方沒有實際行為的傷害,他/她也會害怕。我們潛意識裡都已被灌輸了醜陋的人心地不善良。哪怕長大后我們反覆告訴自己人不可貌相,也無法有太多的改觀。

說到底,一個人行為的惡劣無關於物理表象的好壞。道德評判的基準,本就應建立於人的品性而非容貌之上。一個屢教不改的人,哪怕面容艷壓群芳也會因為犯下的過錯而變得醜陋。

這世上沒有天生就懂得歧視他人容貌的人,只有後天被文化影響而改變的人。今天我們對「顏值即正義」的過分包容,就相當於默許了下一個罪犯的誕生。

撰稿 | Ria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