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美國犯罪故事》第三季上新,本季的主題是彈劾。
講的是當年彈劾克林頓總統的往事,而這部片子的主角,就是萊溫斯基,事件發生的那一年她才25歲。
▲ 片方放出的海報,頭戴黑色貝雷帽、身穿藍色長裙的25歲女孩,孤獨地面對著白宮佇立的背影,每一個細節似乎都在還原著過去。
跑去看了第一集,依舊是熟悉的美劇敘事風格,緊湊明快。
在片尾的制片人名單裡,赫然羅列著一個名字,Monica Lewinsky:
她不是別人,正是當年卷入事件中心的女主角,萊溫斯基。
▲ 克林頓和萊溫斯基在白宮西廂橢圓形辦公室的合照。
從事件真正爆發的1998年至今,已經過去了二十餘載,隨著新生代的長成,有的人也許壓根不認識她的名字,也有人始終對她抱持刻板印象。
於萊溫斯基而言,這些年她到底經歷了甚麼?「小三」、「性醜聞女主角」的名號如影隨形,她是如何度過那些至暗時刻,又是為何選擇重回臺前,站在大眾面前勇敢發聲的?
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關於她的故事…
莫妮卡·萊溫斯基,1973年出生在舊金山,自小家境殷實。
▲ 父親Bernard是二戰中逃亡中美洲的德國猶太人的兒子,14歲跟隨父母從薩爾瓦多搬來美國,之後靠著自己打拼站穩了腳跟,他是獲得委員會認證的放射腫瘤學家,還擁有了自己的放射治療中心;母親Marcia,算是個作家,曾用筆名Marcia Lewis寫過一本名叫《三個男高音的私生活》的書;萊溫斯基是長女,她還有個弟弟Michael。
父親是名醫,母親是作家,對萊溫斯基而言,她的童年、青少年時期都是幸福的、無憂無慮的。
父親Bernard作為放射腫瘤專家,80年代後期的月收入已經超過了37000美金,妥妥躋身上流階級,他們全家隨即搬到比佛利山莊一棟價值160萬美金的地中海風格豪宅裡。
但很快夫妻感情不合,父親有了新歡在外。
1987、1988年,父母分居鬧離婚,分道揚鑣之餘還徹底搞垮了家庭財政。
此事對萊溫斯基的心理造成了不小的動蕩,以至於她開始在家人之外的地方尋求更多的愛,比如已婚的高中戲劇導師…
高中畢業後,她先是在一所社區學院(聖莫尼卡學院)讀了一年,又轉去了劉易斯克拉克州立大學攻讀心理學。
1995年7月,大學畢業的萊溫斯基在家人的幫助下獲得了一份在白宮的無薪暑期實習機會。這樣的機會,說白了大多都是為了給將來找工作時的履歷增光添彩。
沒想到幾個月後,她成功把無薪變成了有薪,開始了在白宮立法事務辦公室的實習。
若要深究這幾個月到底發生了甚麼?
大概是她和當時尚在第一任任期裡的克林頓相遇,還發展出了一段不為外人道的關系。
1993年,46歲的克林頓戰勝老布什當選美國總統,成為了有史以來第三年輕的當選者 (僅次於西奧多·羅斯福和約翰·肯尼迪) 。他是外界眼中的天才政客,打從擔任阿肯色州州長起,就被認定是民主黨內的明日之星。
▲ 總統就職宣誓當天,太太希拉裡、女兒切爾西站在他身邊,萬眾矚目,風光無限。
其實,雖說都在白宮,一個是高高在上的總統,一個只是初來乍到的辦公室實習生,壓根不會有甚麼交集。
但偏巧那陣子,克林頓與國會共和黨人在預算問題上發生分歧,矛盾激化導致聯邦政府停擺,政府職員被迫強制休假,而萊溫斯基作為不拿薪水的實習生接替了相當一部分工作,比如跑腿、接電話。
她也就這樣和總統不期而遇了。
▲ 1995年11月,萊溫斯基和克林頓在萊昂·帕內塔位於西翼辦公室的合影,照片裡兩個男人的目光都意味深長。
一個22歲剛出入社會沒多久的小姑娘,一個全美國乃至整個世界最有權力的男人。這段關系從一開始就寫滿了權力的不平等,但年輕的萊溫斯基卻把這看作是「愛情」,她認為他們之間是相互吸引、水到渠成。
很久之後她才明白,這種吸引和著迷的本質也是出自不對等權力的傾慕。
在當年的報道裡,她主動發起「攻擊」,克林頓則迅速心領神會。
於是,兩人在 克林頓的私人書房裡悄然開始了「暗箱操作」…
甚至還有更加明目張膽之舉。
▲ 1996年6月,她帶著全家來白宮參觀,總統還特別配合地合了影(從左到右:繼母芭芭拉、父親Bernard、克林頓、弟弟Michael、萊溫斯基)。
▲ 鏡頭捕捉到了分別時兩人不舍得撒手的畫面。
▲ 1996年10月,民主黨籌款活動現場,他們在眾目睽睽下擁抱。
▲ 1996年11月,克林頓成功連任後,他在白宮的草坪上繼續當眾擁抱了他的「私密情人」。視頻裡,萊溫斯基戴著文章開頭海報裡提到的貝雷帽,這也被認為是她的標志性打扮。
▲ 直到東窗事發,民眾才知曉,總統的「友好親民」,實則是「暗渡陳倉」。
其實兩人的「過從甚密」在白宮內壓根算不上祕密,萊溫斯基甚至早在1996年4月就被調去了旁邊的五角大樓任職。
接到調任的小姑娘淚水漣漣,私以為再也見不到總統,以為這段關系要就此宣告終結,卻沒想到他們之後依舊保持「密切聯繫」 (大多通過電話) ,一直到1997年的5月。
▲ 《彈劾》第一集的最後一分鐘出現了「克林頓」,他用低沉性感的嗓音說了一句,「第一天過得怎麼樣?」頃刻間俘獲了觀眾的心。隔著熒幕的觀眾尚且如此,更何況是當時少不更事近在咫尺的小女孩呢。
也正是在五角大樓,萊溫斯基她遇到了後來的「告密者」,比她大24歲的Linda Tripp。
▲ 在播出的《彈劾》第一集裡,花了大量的篇幅在聊琳達,聊這位身形略胖的中年婦女那時在事業上的鬱鬱不得志,聊她對於總統夫婦的不滿,為後來告密的動機做鋪墊。
▲ 片子裡琳達的飾演者是得過艾美獎的「香蕉姐」Sarah Paulson(圖右),盡可能地還原了原型的打扮、發型甚至是走路姿態(圖左)…
對萊溫斯基而言,被「放逐」到五角大樓本就是失意的。年輕又太單純的她需要一個出口,去吐露這樣一段見不得光的感情。
而彼時,琳達以知心大姐的姿態出現,對她送上了無微不至的關懷。就算一開始心中有所設防,也很快繳械投降了。
萊溫斯基開始將自己和「大人物」的愛情故事與琳達分享…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她無論如何沒有想到,自己在電話這頭興高採烈訴說著愛情的同時,琳達在電話那頭攢齊了一卷卷錄音帶。
▲ 最後琳達將長達20多個小時的電話錄音作為證據上交給了負責調查的 Ken Starr。
這裡不得不提一下,其實對於克林頓調查的起源是前阿肯色州州僱員Paula Jones(葆拉·瓊斯)控訴他時任州長期間對自己進行性騷擾。
▲ Paula Jones和丈夫Stephen。
▲《彈劾》完美地還原了這一幕。
卻沒曾想,調查過程中,萊溫斯基和克林頓的關系浮出了水面,成為證明總統「花心」、「濫用職權」的突破口。
1997年末,面對第一次問詢,萊溫斯基曾在宣誓書中發誓,自己和總統沒有婚外情;當然總統也保持一致口徑。
直到,琳達背叛了她,上交了全部錄音帶。
1998年1月,琳達帶著FBI探員在五角大樓城購物中心「伏擊」了被她電話約出來的萊溫斯基:
這位年輕的姑娘,面對她最相信的朋友的背叛,委屈憤怒不滿統統寫在噙滿淚水的眼眶裡。
之後,她被關在Ritz-Carlton酒店問詢了長達11個小時… 她形容,這是自己人生中最可怕的一天。
再之後,1月26日,克林頓總統出現在電視上,信誓旦旦地表示,「我和那位女士沒有發生性關系,萊溫斯基小姐…」
末了,還義正嚴辭地加了句,「我要回去工作了,履行總統的職責」。
說完,臺下掌聲一片。
伴隨著節目的播出,萊溫斯基的名字一夜之間傳遍了千家萬戶,不只是美國,更是整個世界。
對這位年僅24歲的女孩而言,互聯網的飛速崛起讓她變成了最初的試驗品,沒人徵求她的意見,但就這麼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她的個人資料傳遍了整個網路,無處遁形。
包括她和前高中戲劇導師Andy Bleiler(安迪·布萊勒)長達五年的「不倫師生戀」,也被媒體拿來證明她對已婚男人的情有獨鐘。
而可怕的是爆出這段情史的正是高中教師安迪本人。
▲ Andy Bleiler和太太Kathy召開記者發布會,他們一臉興奮的樣子,這肯定是他們一生中最出名的時刻,靠揭發一個舊日與他發生戀情的女子,他們夫妻人二人名利雙收 。
▲ 在FBI前來調查期間,主動把萊溫斯基從白宮寄給他們夫婦的紀念品、照片和書信等作為證據一同上交,其中還包括克林頓的親筆簽名照。
▲ 2013年,離婚後的太太Kathy甚至還把萊溫斯基留給她的好幾件衣服拿出來拍賣。
風波襲來,遭殃的不只是遇人不淑的萊溫斯基,還有她的家人,也沒能幸免。
母親當年寫下的那本《三個男高音的私生活》,關於男高音普拉西多·多明戈、盧西亞諾·帕瓦羅蒂和何塞·卡雷拉斯的八卦傳記,被媒體當作是她和多明戈有染的證據,用來得出所謂「有其母必有其女」的結論。
甚至她在1998年初和後來的丈夫 R. Peter Straus 訂婚完婚,由於新婚丈夫實在大有來頭 (紐約市廣播電臺WMCA主席、Straus News主席) ,她隨即被冠上了「善用手腕」、「攀附權貴」各種污名,認定女兒是「一脈相承」。
這就是互聯網。有真相,也有無處不在的捏造和放大。
而熟悉的套路,時至今日,依舊在不斷重複上演著…
就這樣,成為眾矢之的的萊溫斯基被蜂擁而至的媒體包圍:
她最終在檢方答應豁免請求後,配合調查:
並 把那條留有克林頓痕跡的藍色連衣裙上交作為了證據。
而她的證詞,成為了街知巷聞的香豔片段。
再之後,克林頓終於松口,承認他們發生了「不合適的關系」。
但就算如此,他和他的團隊仍在自圓其說,畢竟之前的用詞是「沒有性關系」,事實也的確如此,他們只是發生了「非性交」的其他關系。
不過鑒於幾個月前他 指天誓日的「否認」言猶在耳, 共和黨借機以「偽證罪」對他提出彈劾。
用克林頓在回憶錄裡的話說,他親手給政敵們遞上了一把刀子,然後他們果斷將刀刺進了他的心髒。
對他而言,慶幸的是,彈劾最終被否,保住了總統之位。
他依舊是美國最有權力的那個人。
甚至還因為在任期內成功締造了美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最終以 65%的民意支持率卸任,創下二戰後美國總統離任最高支持率記錄…
自2001年卸任後,克林頓出書賺版稅,支持太太競選,依舊在各方面保持活躍…
就算偶爾有人舊事重提,對他個人似乎都影嚮甚微,最新拍到他們夫婦的照片,是兩人在渡假,過著悠閑的日子,還有保鏢護駕。
但事件裡的另外兩位當事人,活得就沒有那麼輕松了。
先說琳達吧。
這位大眾口中最臭名昭著的壞女人、被認為是全美國最受憎恨的女性之一,在克林頓政府的最後一天被五角大樓解僱。
她認定這是一場政治報複,但顯然別無他法。
幾年之後,琳達再婚嫁給了德國建築師迪特爾·勞施 (Dieter Rausch),和丈夫一起搬去了弗吉尼亞州的米德爾堡,在當地開了家冬季主題假日商店。
她減肥成功,看上去和過去判若兩人…
2018年,遠離公眾視野多年的琳達在「全國吹哨人日」活動中發表了公開講話。
對於過去所做的一切,她堅持自己是出於正義,是為了揭露總統對權力的濫用,為了戳穿白宮內部權力的腐敗,和政治鬥爭無關。
唯一的遺憾是,沒有勇氣早點這麼做。
她認定自己是「真正高科技私刑」的受害者,但對於曾把她當作好友的萊溫斯基這些年到底經歷了怎樣的身心折磨,是否勝於她數倍,閉口不提。
去年4月8日,琳達因為胰腺癌去世,享年70歲。從診斷得病到最後離開,只有短短一周時間。
▲ 時過境遷,過去還為背叛耿耿於懷的萊溫斯基早已釋懷,她還在推特發文祝願琳達早日康複,可惜為時已晚。
對萊溫斯基而言,釋懷這一切所經歷的痛苦,恐怕只有她自己清楚。
當年才24歲的小姑娘,被迫站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她是聲名鵲起了,但背負的大多是各種不堪入目的羞辱、唾罵。
在惡名昭彰裡,她不得不學會接受這些聲音的存在,並欣然與之共存。
她嘗試過出書,和Andrew Morton合作了一本《莫妮卡的故事》。
這位名叫安德魯的暢銷書作家,過去曾為戴安娜王妃、為英國皇室、為湯姆·克魯斯寫過好些本傳記,但有的頗具爭議。
他最擅長的便是把人生選擇牽扯到原生家庭,比如在這本書裡,他認定萊溫斯基和克林頓是惺惺相惜,一個父母分居鬧離婚,一個父親早逝,他們是童年功能失調的幸存者,是情感的匱乏者,是在彼此的愛裡逃避現實的可憐人。
顯然這樣的說法為主流媒體界嗤之以鼻。
紐約時代發表了這樣一篇評論文章,認為本書「俗氣又乏味」:
這也正代表著當時主流媒體的聲音,覺得任何說辭都是在單純為她「當小三」的罪行開脫。
再後來,萊溫斯基上過廣播節目,接受了幾個採訪,參加了幾場演說:
別看鏡頭裡的她笑意盈盈,很久之後,她才提到當年拍攝時被公開「蕩婦羞辱」的過往:
這便是萊溫斯基當時所處的困境,看不到希望、跳脫不出的困境,似乎做甚麼都是錯的。
倘若展現自己的脆弱,非但不會博得同情,反而會被認定是「咎由自取」;相反,如果證明自己過得很好,又會遭到質疑和唾棄;如果還想著利用此刻的名氣、流量賺錢,那簡直是罪加一等,大批抗議者立馬自發開始抵制。
▲ 她嘗試過推出自己的手袋品牌,一段時間後便銷聲匿跡了。
幾年之後,萊溫斯基終於看明白了。只要在美國生活一日,她似乎永遠都無法擺脫這個事件的標簽。
2005年,她下定決心搬去了倫敦,在倫敦經濟學院學習社會心理學,並獲得了碩士學位。
遠離媒體關註後,她的確擁有了片刻的安寧。
但一旦畢業了,去面試、去找工作,只要接觸社會,過去的一切瞬間卷土重來,她仍會被這段經歷所限制,遭受來自四面八方的拒絕。
得虧出生在富裕家庭,還能依靠著父母的經濟支持過活。可這剩下的人生,不能就這麼苟延殘喘繼續吧!
特別是,面對希拉裡的參選,她不得不讓渡自我生活的權利,隱匿在人群裡,來避免舊事被重提。
不甘、憤懣,隨即而來。
她早就不是當年那個24歲的小女孩了,一轉眼,她已人到中年。難道要在這對夫妻的陰影下繼續被陳年往事所困,為流言蜚語所累麼?
在深思熟慮後,萊溫斯基似乎終於想明白了。
2014年,她出現在《名利場》雜志,寫下了一篇關於自己的文章,題為「羞恥與生存」。
▲ 文章中,她勇敢地直面了當年的錯誤,承認它,並且深表遺憾、悔恨。
▲ 和《名利場》雜志1998年4月為她拍攝的烈燄紅唇相比(圖左),而今的她透著一股知性成熟的魅力(圖右)。
▲ 是看盡滄海桑田後的恬靜、釋然。
她在文章最後寫道,燒掉貝雷帽、埋葬藍色裙,大步向前邁進:
此文宣告著萊溫斯基的回歸。
她帶著和過去徹底告別的決心回來了! 回來不是為了否認過去,而是勇敢直面。
2015年,她站上了TED的演講臺,時隔多年後關於往事首次發聲:
▲ 自信又無所畏懼的樣子,真美啊。
談及父母事發時,守在牀邊生怕她自殺,她哽咽了:
▲ 她表達了自己在多年後選擇重新站到大眾面前的原因,正是為了以親身經歷鼓舞那些遭受到網路暴力的人們,不要輕言放棄!
相比故事的男主角,她要大方坦蕩得多了。
▲ 克林頓在去年的紀錄片裡始終對萊溫斯基的名字絕口不提。
她可以直面克林頓夫婦, 在16年總統大選時投給了希拉裡:
她也可以 在某活動因為邀請了克林頓遂取消對她的邀約後,直截了當地在推特喊話:
坦然、無畏,正是懷抱著這般直面過去的心情,她加入了此次《美國犯罪故事第三季》的制作裡。
就像著名編劇瑞恩·墨菲在邀約時對她說的,「除了你,沒人應該講述你的故事。」
時隔二十多年後,她要用自己的方式讓大眾看到當年發生的事。
故事重新被演繹,各路牛鬼神蛇聚集,寫滿所有名利場裡人們對權力、欲望、金錢的勾心鬥角………
事實上,這一樁真實事件裡的每個人極端演繹了人類在最緊張關頭,人性所能展現的各個邪惡的側面,貪婪、嫉妒、虛榮……
每一位參與者都心懷鬼胎,每一步行動皆出於虛榮私心的考量,是基於各自利益的博弈和較量。
萊溫斯基自然也不會是她口中所說的「傻白甜」,和美國最有權力的男人開展一段浪漫關系,何嘗不是一種虛榮,但和其他人比,她仍然是裡面最簡單的那一個人。
可是她為此付出了最大的代價,幾乎是代價本身。
男權 社會裡,每每女性和有權力的男性利益發生沖突時,被犧牲的永遠都是女性。
甚至,克林頓作為婚姻的出軌方,依舊能在各路罵聲中全身而退… 他 的表態,他基於個人立場的發言倒成了大眾眼裡所謂的真相。
而女人則成為完完全全的犧牲品。
萊溫斯基,作為事件另一當事人的她,已然失去了半生,她被 噤聲了太久太久。
二十多年後,她終於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講述當年的故事,她的聲音終於可以被聽見了。
▲ 在聽到她擔任制片人後,評論裡一片掌聲。
對萊溫斯基而言,重溫這噤若寒蟬的往事,直面那深不見底的痛苦,不但是為了給所有身陷在輿論漩渦裡苦苦掙紮的「病友們」一個示範,證明身為「網路暴力零號病人」的她已然重新振作;
更像是給自己的人生一個交代。
而今的萊溫斯基,48歲了, 也是快要奔五的人。
▲ 雖然她保養得看起來非常好。
前半生,她似乎都在為22歲那年的犯下的錯誤付出代價,身心俱疲。
後半生,還有很長的路,她要試著擺脫那些污名,告別過去,真正為自己而活…
作者:蘇一白
責任編輯:Miss H
出品:藍小姐和黃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