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動作,被認為是基佬的標志?

基佬

手腕強硬,用來形容一個人強勢,心狠手辣,有氣魄。

與之相反的軟手腕(Limp wrist)則略有不同,直接被視作基佬

這是流傳歐美的經典玩梗。粉色T恤、白襪子是身外之物,不足以鑒別某種身份。

而肢體動作不會騙人,只需低垂手腕隨意揮動,整個氣質就發生了決定性的轉變。

圖片

圖片

耷拉的軟手腕,又被稱為基手(gay hand)。

它並沒有確切證據,但看過的又能秒懂,屬於約定俗成。

圖片

咖啡師Lukas Deroy根據自身經歷拍攝了相關tiktok。

身為帥氣鈣子的他常被女顧客索要聯繫方式。只需甩下手腕,聳聳肩膀,對方就瞬間領悟,熄滅愛火,悻悻而歸。

「我並沒有留意我愛做這個動作,只是當我看到一位女孩眼裡的期盼專為暗淡,我才意識到這是怎麼回事。」

「現在要我還原難免有些刻意,大致就像這樣。」

短視頻收獲近3000萬人播放。哪怕Deroy面對鏡頭硬挺了不少,也足以見證大眾對軟手腕達成的共識。

Deroy的視頻引發病毒傳播,許多tiktok用戶開始加入這一糢板拍攝。

它可以成為回絕搭訕最巧妙的方式。原本是絡腮胡子的陽剛兵哥哥,嬌嗔的擺手,深邃眼眸裡的神祕莫測,陡變成頗具玩味的嬌豔魅惑。

圖片

它也可以是避免誤會的小妙招。能做四組60公斤啞鈴臥推的卷毛小哥,俏皮微笑,花手一甩,能讓彼此心照不宣地姐妹相認。

圖片

這一趨勢並非甚麼圈內暗號,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這場打破刻板印象的行為藝術。

亂花漸欲迷人眼。你要指著這手勢將對方貼上身份標簽,那也跟單細胞生物沒太多區別。

圖片

圖片

要說軟手腕在此前引發的互聯網效應,還是在2015年大魔王接受電影採訪的片段。

主持人口中的gaze被她誤聽成gay,她慌亂澄清,並用肢體語言形容自己如何理解成這個單詞。

圖片

她的下意識具有一定的閱歷積澱。網友回溯身邊的經歷,開始簡單粗暴地為兩者劃上等號。

最為典型的事件是有家長投訴海綿寶寶,只因他們皆出現這樣的姿勢,就給派大星海綿寶寶扣上好基友的帽子,甚至認為這會給孩子造成不良影嚮。

圖片

海綿寶寶是鈣的爭論,以及這個說法為甚麼如此愚蠢

圖片

由觀測經驗總結得出的主張,並非結論本身,它往往具有可證偽屬性。

可證偽性是科學理論的一個重要屬性,它提供了依據和動力,能夠促進人對萬事萬物的不斷認識。

然而很多人不講邏輯,所見即所得,看不了那麼遠,最擅長的就是貼標簽。

圖片

有著世紀末華麗酷兒之稱的placebo樂隊主唱Brian向來大膽呈現自己的柔媚氣質,人們發現他常常耷拉著手腕深情歌唱,並反向推論,這個動作對雄性氣概的偏離有加成效果。

圖片

然而這對流行歌手肖恩·門德斯就成了困擾許久的麻煩。

奶油臉蛋,溫柔笑容,加上肢體語言習慣性甩著花手,社交媒體充斥著他的性向謠言,像解密一般把他像零件般拆解。

圖片

跟女星卡米拉·卡貝羅談戀愛被說成是門面工程,去年底倆人分手,各路大V喜大普奔,又賭他離出櫃不遠。面對這些言論,肖恩百口莫辯。

「我從15歲就面臨這樣的誤解,可以說它將伴隨我一生。」

「我澄清過,但這些說法從未消失。青春期的我也曾恨自己為甚麼會這樣,但現在我已經跟自己和解,你永遠沒法活成別人認定的樣子。」

圖片

至於為甚麼手腕的軟硬成為世俗判定是否有男子氣概和性向的關鍵,這有著深遠的文化背景。

某時尚編輯解釋,出於舊社會對女性儀態的規訓,17 和 18 世紀的女式服裝十分緊身,肘部和肩部移動幅度有限,只有手腕方便做大動作,手腕的肢體表達便流傳至今。要是男性手腕松軟,則被認為承襲了本不屬於他的女性氣質。

圖片

王爾德的照片基本上手腕就沒打直過

然而缺乏男子氣概與性取向的關系認定,這也跨越了幾個世紀的認知變遷。

古希臘底比斯聖隊,是由一群相愛的少年組成的傳奇精銳部隊。那時,他們被認為是男人中的男人,絲毫跟女性氣質不沾邊。

在古羅馬的書籍中,真正的男人被形容有著堅如磐石的手腕。柔軟的手腕則暴露出對身體和情緒缺乏控制。

直到19世紀達爾文思想的出現,歐洲進化心理學家開始將這種現象劃分為某種群體,並將其認作達爾文悖論,氣質和身份從此被粗暴地畫上等號。

圖片

如今,社達主義早已飽受爭議,空眼鑒基的現象並沒有改觀多少,其背後的邏輯就是兩性應該遵守固有的氣質表達,不許逾越藩籬。

這跟資訊科技時代的發展並不匹配,文化應該多元,人性並非動物,它本是複雜而豐富的。

圖片

98年,一支美國硬核朋克樂隊就直接把軟手腕Limp wrist用作隊名。

音樂是正統的快狠準,而他們本人也驕傲地扛起酷兒核的大旗。

規則就是用來打破的。有時柔軟的反叛比看似陽剛的遵從更需要底氣。

圖片

社交媒體時代,貼標簽如同家常便飯,這也意味著下定義本身不再嚴謹。

正如slut,bitch這樣的詞匯,越來越多的女孩大膽自稱,以主體解釋權粉碎污名化。

軟手腕這一姿態,也開始被用作廣泛娛樂,以消解其針對性。

圖片

「我記得還在90 年代末,這個姿勢像是一種無處不在的恐同嘲笑。」

「時代在改變,現在,Z世代通過tiktok賦予了它全新的語境。原本的成見被打破,任何人都可以大膽地擺著手腕,這是一種自由。」

GQ 雜志記者菲利普·埃利斯解釋這一符號化現象。

圖片

如果說手腕彎曲就意味著人也彎,那這腱鞘炎直接給我鎖死完事。

長著手腕就是用來彎的,還不許人活動活動了,這是甚麼道理。

圖片

來源:beebee公園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