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叨了兩年,這部終於來了!
早在 2019 年,這份豪華到爆的卡司名單就已經吊起了影迷胃口:
本尼西奧 · 德爾 · 托羅(邊境殺手)、蒂爾達 · 斯文頓(奇異博士)、蒂莫西 · 柴勒梅德(隔壁 「 甜茶 」)、阿德裡安 · 布洛迪(鋼琴家)、弗蘭西斯 · 麥克多蒙德(三塊廣告牌)、蕾雅 · 賽杜(007)……
7 位奧斯卡得主,9 位奧斯卡提名,影帝影後全家桶。
電影本定為去年戛納開幕片,受疫情影嚮等了一年,千呼萬喚始出來。
江湖傳說,首映現場那是紅旗招展、人山人海,鑼鼓喧天、鞭炮齊鳴。
甫一開票便被秒殺一空,影院內外被粉絲尖叫聲和媒體閃光燈淹沒。
放映結束,全場起立為主創鼓掌致敬,掌聲持續了整整 9 分鐘。
《綜藝》《每日電訊報》打出滿分並給出好評:
「 一艘通往你電影靈魂的火箭飛船。」
「 一場自由馳騁的嘉年華。」
太抽象了?
咱們具體聊聊,這場獻給全球影迷的狂歡——
《法蘭西特派》
The French Dispatch
2021.12.14 美國網路
>>>> 規矩一大堆,朋友遍天下
看到海報,想必不少觀眾會猜到電影是誰的手筆。
沒錯,正是好萊塢 「 臭名昭著 」的對稱狂魔,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 「 好色之徒 」。
因《布達佩斯大飯店》名聲大噪的天才導演——
韋斯 · 安德森。
韋斯電影風格獨樹一幟,色彩美學自成一派。
他以玩弄畫面橫縱比、強行中軸線的對稱構圖聞名於世。
整齊的畫面就像在新年換上新內衣一樣舒爽,強迫癥看了會治愈,處女座看了會流淚。
同為影迷津津樂道的還有他鮮豔明亮的美術風格。
他的電影常以複古質感的基礎色打底,糅合五彩繽紛的低飽和度馬卡龍配色。
配合巧奪天工的布景道具,給眼睛喂一口冰淇淋般的夢幻。
《布達佩斯大飯店》
韋斯擅長用童心未泯的視角觀察世界,但也不排斥荒誕惡趣味的成人元素。
少年的真善美與成年的幽默感和諧共生,寫成一篇荒誕可愛的成人童話。
詭異且極度考究的藝術風格,成就了影壇獨一無二的「 韋氏美學 」。
《布達佩斯大飯店》
「 事兒媽 「 導演同時也是一代蠱王,他的電影不掙錢也難拿獎,可部部都是全明星。
哪怕只有幾個鏡頭,好萊塢一線大牌也總義不容辭,屁顛屁顛主動加盟。
《法蘭西特派》是韋斯 · 安德森第 10 部電影,也是《布達佩斯大飯店》7 年後首部真人電影。
演員陣容除了開頭提到的,還包括:
愛德華 · 諾頓、歐文 · 威爾遜、比爾 · 莫瑞、西爾莎 · 羅南、傑弗裡 · 懷特……
直到上映前,韋斯 · 安德森對於這部神祕的電影只留下一句劇情梗概:
「 給 20 世紀一家美國報紙駐巴黎前哨站記者們的一封情書。」
一切,還要從這封 「 情書 」 開始聊起……
>>>> 寫給記者的情書
話說法國有一部暢銷全球的周刊雜志《法蘭西特派》。
年老的主編(比爾 · 莫瑞)心髒病發猝死,遵循遺囑將在發行最後一期後解散編輯部。
圍繞這期雜志一份簡短的旅游指南和三則引人入勝的專題報道,電影展開了故事。

當地特色專欄:《騎自行車的記者》
旅游記者帶領讀者簡單介紹了《法蘭西特派》所在地的前世今生。
攝制於法國漫畫之城安古蘭的小鎮靜謐、神祕,奇聞異事暗流湧動……

過去 / 現在
藝術與藝術家專欄:《混凝土傑作》
記者講述了一段法國傳奇畫家的軼事。
畫家(本尼西奧 · 德爾 · 托羅)成名於囹圄,他本是一個犯下謀殺罪,精神失常的野生藝術家。
未曾想在獄中偶遇了 「 藝術繆斯 」看守(蕾雅 · 賽杜),為她繪制了一幅抽象裸體肖像畫。
同監獄服刑的商人(阿德裡安 · 布洛迪)無意中發現了這幅畫作,驚為天人。
獲釋後將這幅畫作帶出監獄,一番轟轟烈烈的商業炒作引發藝術界轟動。
誰也沒見過畫家,學者卻將他捧上神壇,藝術家自願拜入他的門下。

商人多年來祕密資助畫家,瘋瘋癲癲的畫家卻再也沒有新的作品。
為了一探究竟,商人賄賂看守,帶領畫家的 「 信徒 」 們闖入監獄。
一場監獄奇遇徹底改寫了畫家的藝術人生……
政治 / 詩歌專欄:《宣言的修訂》
政治記者帶來的故事,關於多年前一場青年運動。
起初學生只是不滿於學校制度,隨著談判破裂逐漸演變成一場青年運動。

記者(弗蘭西斯 · 麥克多蒙德)盡力秉持獨立客觀第三方的新聞中立,還是不免被卷入其中。
深入前線的她和青年領袖(蒂莫西 · 柴勒梅德)有了一段 「 忘年交 」的親密關系。

青年領袖卻在運動中和一位同齡少女(琳娜 · 庫德裡)暗生情愫,擦出了愛情火花。
隨著事態日趨白熱化,青年運動和三角戀愛撞了個滿懷。
群情激憤的情緒和理不清的愛意交織,有人付出了血的代價……

食色鮮香專欄:《警察署長的私人餐廳》
美食記者回憶起他吃過最離譜的一頓飯。
有一回他收到警察局長邀請,享用警方名廚(斯蒂夫 · 樸)準備的私人晚宴。

不料天降橫禍,一夥黑幫綁走了局長兒子、
事態危機,局長只好暫且放下美食,先行帶著記者趕往前線。

警方找到黑幫藏身之處,槍戰一觸即發,雙方僵持不下。
廚師意外成為破局關鍵,單槍匹馬走進了黑幫老巢……
三個故事結局走向如何?
這裡不劇透,歡迎各位在電影裡尋找答案。
>>>> 法蘭西特荒誕
開門見山:《法蘭西特派》絕對不是韋斯 · 安德森最好的一部電影。
如果你懷揣《布達佩斯大飯店》的期望值,多半會感到失望。
眾星捧月令韋斯 · 安德森在電影中沉溺於自我表達,任由 「 韋氏美學 」 瘋狂內卷。

說人話,電影充斥著密集的對白臺詞,繁複的視覺資訊以及海量的隱喻細節。
再加上走馬觀花的明星串場以及拼盤式劇情架構,多少有點「 我和我的報紙 」意味。
過度的影像凸顯劇情的複雜,一通聲畫轟炸,或許二刷三刷才能完全消化資訊。
觀影體驗如同參觀泡泡 X 特玩具櫃,美則美矣,生理上難免「 法蘭西特疲憊 」。
如果你是韋斯粉絲,或只是被明星大牌、精致美學所吸引的路人觀眾。
《法蘭西特派》也許是你垂直入坑的好機會。
「 韋氏美學 」 傳統藝能一樣不落:
畫面幹淨,置景整齊,調色明亮,節奏歡脫,妙趣橫生。

低對比的朦朧美學將電影籠罩在一股淡淡的懷舊氛圍中。
每一幀,美如畫,強迫癥福音,收集癖福利。
電影規格以4:3 寬畫幅 + 黑白影像為主,2.39:1 銀幕畫幅 + 彩色影像為輔。
以色彩搭配聞名的韋斯選用黑白並非刻奇,而是向以《紐約客》為代表的期刊雜志致敬。
4:3 寬畫幅代表雜志單頁,2.39:1 銀幕畫幅代表雜志跨頁。
黑白影像指代鉛印正文,彩色影像指代彩色插圖。
藉由畫幅與色彩的切,引導觀眾不言自喻的情緒。

影片中每個專欄故事主要由不同記者的旁白口述推進。
旁白敘事並非冗長枯燥的絮絮叨叨,韋斯 · 安德森用影像體現出每個記者的文風:
旅游記者穿堂過巷,體現文風靈動;藝術記者隆重演講,體現文風感性。
政治記者悶頭不語,體現文風嚴謹;美食記者侃侃而談,體現文風松散。
觀看電影與閱讀雜志的體驗打通,字面意義上「 用電影還原了一本雜志 」。
片名 「 法蘭西特派 」,電影自然少不了對法國情結。
打小受法國電影新浪潮影嚮的韋斯 · 安德森利用影像,潛移默化對前輩致敬。
《法蘭西特派》
《我的舅舅》(1958)
對於觀眾來說,匠心和致敬只是加分項,好看才是衡量電影優劣的標準。
《法蘭西特派》的好看,是字面意義上的 「 好看 」,
韋斯 · 安德森依舊祭出了一本正經胡說八道的本事,把明星和龍套當作玩具恣意擺弄。
旁白推進的劇情並不幹燥,反而因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妙趣橫生。
戰爭、打鬥動作誇張詼諧,真人電影如定格動畫般荒誕無厘頭。

當三維世界不能滿足想象力馳騁,電影中甚至加入了動畫元素。
仿照《丁丁歷險記》打造的二維動畫鬼馬靈動,如雜志漫畫專欄增添了不少趣味。
總的來說,一部想象力爆棚、惡趣味亂飛,如主題公園般簡單純粹的成人童話。
賞心,悅目。
>>>> 破碎,但浪漫得一塌糊塗
藉由浮誇炫目的影像,韋斯 · 安德森抒發的是對一去不返紙媒時代的思悼。
記者在書寫一樁樁奇聞異事同時,總不忘提及傳奇背後小人物的影子。
世人歌頌被商人捧上神壇的畫家,頂禮膜拜的是不明覺厲的藝術。
藝術記者則留下筆墨提醒大家,畫家的繆斯是一個因藝術而走向獨立的母親。

世人銘記早夭的青年領袖,將他的英雄形象視作精神圖騰膜拜。
政治者則幾十年如一日悶頭敲打鍵盤,默默紀念愛過的男孩。

世人將目光聚焦於飆車、槍戰,警匪大戰。
美食記者則將憐憫分享給廚師,洞察身為異鄉人不得已而為之的的無奈。

記者們記錄下一切,得益於紙媒時代,或是電影中紙媒的化身 「 主編 」。
主編對創作者溫柔、體面,自覺包容他們的孤僻,照單全收他們的才華。
記者們千奇百怪的態度,為歷史的犄角旮旯留下一份人情味。
主編離世,將遺產付之一炬的堅決,正如當今紙媒消亡之決絕。
吃瓜嫌太長不看的時代,紙媒也只剩下似有似無的歷史餘溫。

滿「 紙 」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哪怕觀眾對紙媒並無依戀,或許也能捕捉到周遭羅曼蒂克消亡的痕跡:
報刊雜志、紙質圖書、專輯唱片……
感情沒有辦法與歷史博弈。
最起碼電影能讓我們大踏步向前時,偶爾回味轉瞬即逝的孤僻。
正如茨威格寫的:
即使在驚恐萬狀的深淵之中,我也會一而再地抬頭,仰望那些舊日的星辰。
(法蘭西特派)
看更多精彩影評
點擊下方名片關註
我也會一而再地抬頭
仰望那些舊日的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