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能維持住質量的並不多。
很多都是高開低走,甚至爛尾翻車。
然而有一個系列例外。
它已經火了十年之久,口碑不降反升。
IMDb 上,單集一度高達9.9分。

拿獎也拿到手軟。
哪怕沒看過前幾季,也可以隨時入坑。
迄今為止的劇集,涵蓋了各種恐怖元素:
鬼魂、巫術、畸形、魔法、外星人……
每一季的海報都堪稱視覺大片。

也貢獻了許多經典恐怖形象。
比如,靈異女僕。
在女人眼中是老阿姨。
但在男人眼中,卻變成了性感風騷的妙齡女郎。

還有,雙頭姐妹花。
她們共用一個身體,雖長得一糢一樣,但性情截然相反。
也愛上了不同的男人。

而這一季,率先登場的是吸血鬼。
這個史上最經典的恐怖形象,這次被玩出了甚麼新花樣?
故事要從一個偏僻的海濱小鎮說起。
男主哈利,是一個空有寫作抱負,卻沒甚麼名氣的編劇。

他有一個平凡又幸福的家庭。
妻子溫柔賢惠,正懷著二胎。

女兒喜歡拉小提琴,性格好強。

一家三口離開喧囂的城市,來到了這座海邊小鎮。
一是為了度假消閑;
二是為了尋找創作劇本的靈感。

他們住進了鎮上的一座獨棟公寓。
這座公寓雖然有些老舊,但室內幹淨整潔,環境也十分靜謐。
看起來非常適合哈利潛心創作。
但漸漸地,他們發現,這個鎮子不太對勁。
路上隨處可見動物屍體,渾身血跡,死因蹊蹺。

大街上幾乎空無一人,異常荒涼。
偶爾冒出來的人,也大都舉止怪異,瘋瘋癲癲。
對哈利破口大罵,讓他滾出這個小鎮。

更可怕的是。
妻子和女兒大白天散步途經一片墓地。
竟被一個皮膚慘白、禿頭、酷似「伏地魔」的男人尾隨。

後來,「伏地魔」們甚至變本加厲,闖進了哈利一家的房子。
撲到他身上,看起來像是要咬他的脖子。
結果被哈利反殺。

哈利一家被嚇得不輕。
他們也試過報警,但每次都沒有得到立案調查。
警方表示,這些「伏地魔」不過是嗑藥磕多了的「癮君子」。
還一再強調這裡是安全的。

但怪事依然接連不斷上演。
沙灘上甚至出現了兩具開膛破肚的男屍。

在這樣一種惶惶不安的環境中,哈利的寫作計劃自然是破產了。
他原本就很難專註。
現在,就連聽到女兒的琴聲都會焦慮分神。

起初來到這裡就是為了安心創作。
結果反而麻煩纏身,劇本創作更是毫無進展。
哈利覺得沒有繼續留在這裡的必要了。
然而,正當他打算開車帶家人離開這裡時。
突然接到了一通來電。
對方說他能「治好哈利的寫作瓶頸」。


此人是哈利在小鎮上結識的一個作家,僅有一面之緣。
他給了哈利一袋黑色藥片。
並且打包票:有藝術天賦的人,吃了這藥之後會很快創作出卓越的作品。
不用想都知道這純屬扯淡。
但眼看截稿日臨近,哈利卻無計可施。
他便病急亂投醫地聽信了作家的話,吃下一粒藥。

沒想到,「奇跡」發生了。
藥效快得驚人,哈利瞬間靈感噴薄。
腦海中清晰地湧現出大量詞語、段落、故事。
他急忙拿出電腦開寫,四個小時就寫完了一整部劇作。

劇本質量也相當出眾。
直接被網飛全款買下。
還有大明星看了劇本後,一口答應出演。

突如其來的好運,讓男主喜不自勝。
妻子也為丈夫終於突破了創作瓶頸而開心不已。
因而,他們擱置了離開的計劃。
決定先留在這裡,繼續搞創作、賺大錢。

但是老話說得好,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所有命運饋贈的禮物,都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黑色藥片讓哈利靈感爆發,卻也令他的身體逐漸變異。
他開始對鮮血有了強烈的沖動和渴望。
沒錯,這就是黑色藥片的副作用——
它會把人變成吸血鬼。

哈利一開始想抵抗這種可怕的欲望,於是他不吃不喝。
後來,他忍不住去超市買了生肉,全部放進榨汁機裡榨出血水。

再後來,動物血無法滿足他了。
他開始跟著其他吸血鬼分食人血。
到最後,他饑渴難耐,親手殺了人。
還把牙齒改造成尖利的形狀,便於咬破脖頸,大口吮血。

最可怕的是,女兒也對黑色藥片萌生了興趣。
她認為那是能使人變優秀的東西。

正好她的小提琴水平遲遲不見長進。
於是她偷吃了父親的藥片,成了和他一樣的吸血鬼。
原本天真可愛的她,竟然獨自出門,咬死了一只野貓。

不止是男主和女兒。
這個小鎮上,有許許多多和他們一樣吃下藥片的人。
這些人分為兩類:
一類是自認為有天賦,但實則平庸無奇。
他們吃下藥丸後,會被徹底激發出獸性,變成上文那些「伏地魔」。
從此淪為游散街頭的行屍走肉,被殺死也無人在意。

另一類是,確實有天賦的人。
像哈利一樣,他們吃下藥片後,會創造出天才般的藝術作品,盡情享受名利雙收的快樂。
他們無法抵抗人血的誘惑,便通過獵食社會底層人來滿足自己。
美其名曰「消滅社會的寄生蟲」。


但無論哪一種,其實殊途同歸。
都是泯滅了人性、殺人如麻的魔鬼。
劇中雖然極力渲染著陰森的氛圍,猙獰的鬼怪。
然而,最終我們發現,可怕的不是這些,而是吞噬人性的巨大欲念。

不難看出,這是一個關於欲望的警世故事。
這個鎮上的作家、藝術家,受夠了默默無名。
正是在欲望的驅使下,才前僕後繼地墮入了罪惡的深淵。
但更恐怖的是,這種欲念,正來自人們自身的選擇。
其實,欲望原本是人最基礎的本能,無善惡之分。
不僅僅是藝術家,每個人都渴望事業有成,風光無限。
問題在於,有些人忽視了一個事實:成功絕非易事。
他們之所以淪落成吸血鬼,不是因為渴望成功。
而是因為他們妄想躍過困難,一步登天。





「黑色藥片」,其實就喻示著成功的「捷徑」。
哈利陷入創作瓶頸時,靠一片藥就輕松解決了問題。
嘗到甜頭後,他放棄了努力,完全依賴藥物來支撐寫作。

一樣東西如果太容易獲得,也就不再珍貴。
越填越空的欲望,最後會吞噬人的本心。
哈利原本並非貪圖享樂,唯利是圖的人。
面對功名的誘惑,他也嘗試過抵禦、放棄。
第一次意識到自己變成了一個吸血的魔鬼後。
他就決意不再吃藥,做回正常人。

但當他看到自己的偉大作品,聽到外界誇贊的聲音後。
他真實的感覺變得越來越遲鈍。
反抗的聲音也越來越微弱。
最後,完全淪為了欲望的傀儡。


人與鬼、善與惡,就在於面對欲望,一念之間的選擇。
急於求成,一味貪戀眼前的利益。
最後只會失去真正重要的東西。

哈利對功名的渴求,取代了他對寫作的真正熱愛。
就連親情也被他視為成功路上的阻礙。
他對一向疼愛的女兒惡語相向。
一次次把有身孕的妻子拋在家裡,和吸血鬼出門殺人、覓食。
原本溫暖的家,就這樣被毀掉了。

獵奇、高能、驚悚的鬼怪故事。
表現出的卻是人性、人心的深不可測。
那些刺激感官的畫面,並沒有停留在獵奇的層面。
在現實中,也激起了回嚮。
有一則豆瓣熱帖問道:
「如果你有這顆黑色藥片,你會不會吃?」

評論區大部分網友都很「現實」。
選擇吃下藥片,成為「吸血鬼」。

可見,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巨大的陰影,藏著欲念和野心。
我們所處的世界,也布滿誘惑和陷阱,正如劇中的那座海濱小鎮。
故事照進現實時,才真正覺得毛骨悚然。
這也是這一季之所以口碑回升的原因。
它不再忙於制造「美恐宇宙」,一味追求驚悚與奇情。
反而選取了最老生常談的「吸血鬼」,借此鋪開對人性的試煉。
比起嚇人的噱頭,故事本身的價值內涵更被看重。

眾所周知,恐怖片本是小眾類型。
在豆瓣的評分也總體偏低。
但這系列卻能長盛不衰,連火十年。
評分也屢屢高達 8 分以上。



正是因為它擁有經得起琢磨的內核——借詭異故事來批判現實。
比如第三季裡的女巫會。
暴力血腥的女巫,其實都是被社會所忌憚、妖魔化的獨立女性。

還有第四季的畸形秀。
看似重口味的畸形人,其實是因為身體殘疾而受盡歧視的邊緣群體。

這些恐怖故事,不只是滿足了觀眾的獵奇心理。
還一再使人領悟到:
真正恐怖的——
不是牛鬼蛇神,也不是血腥暴力。
而是不可直視的人心。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