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猛」女導演俘獲人心之作,只看一遍可不夠

法國片

尼采說:在世人中間不願渴死的人,必須學會從一切杯子裡痛飲。

生命離不開水,生活離不開酒。

而烈酒總是充滿誘惑。

朗姆酒,被稱為海盜之酒,古老又濃烈。

今天要推薦的影片就以它命名。

窺見溫情中的驚人深度,難得的一部俘獲人心的電影,它讓一瓶烈性酒也變得溫和了。——

《35 杯朗姆酒》

35 rhums

影片導演克萊爾 · 丹尼斯,法國影壇最耀眼也是最獨特的創作者之一。

橫跨編劇、導演和演員的全能才女,曾入圍柏林和戛納的競賽單元。

最為人稱道的作品《軍中禁戀》,講述了三個 ” 男同志 ” 的故事,大膽的鏡頭風格和冷酷的表述口吻,在評論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動。

她從不忌諱 ” 血腥 ” 和 ” 暴力 “,因此被冠上 ” 比男人還生猛 ” 的女導演。

當然,她溫柔細膩的一面,同樣迷人。

她對東方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懷著別樣的偏愛。

第一次看到小津的《晚春》,波瀾不驚的瑣碎生活裡,父女之間的愛與牽絆靜水流深,內斂的東方故事擊中了這個法國女人。

她帶著母親去電影院,母親在銀幕前 ” 痛哭流涕 “,對那時的克萊爾說,” 你也可以拍一部這樣的影片。”

以母親和外公為人物原型。

十年之後,《35 杯朗姆酒》面世。

巴黎,相依為命的父女,愛酒的父親,慶典上的朗姆酒 …

同樣是瑣碎而庸常的生活,同樣是微妙且深厚的牽連,不著痕跡的影像之中,克萊爾 · 丹尼斯以自己的方式,完成對小津的致敬,也完滿母親的心願。

克萊爾電影中的熟面孔,法國演員阿萊克斯 · 德斯卡,在該片飾演父親。

女兒一角,是由首次演電影的瑪緹 · 迪歐普擔任,如今她已從演員走向戛納新寵導演。

在《軍中禁戀》中飾演男主的格萊戈爾 · 科林,在片中也有精采表現。

開場,隨著火車緩緩穿過了難以形容的巴黎街區。

夏日藍夜,錯綜交織的路軌,孤寂的城市個性,含蓄的、暗涌的情緒便自然流露了出來。

女孩約瑟芬正在乘地鐵回家。

晚上,父親回來給她買了一個紅色的電飯煲。

這個 ” 起眼 ” 的道具,一個司空見慣的物件,代表了 ” 家 ” 一種不需解釋的象徵符號。

父親萊昂奈爾是一名火車司機,一個少言寡語的鰥夫,每天例行公事般的生活、工作,儘管他有時候覺得不自在,就像束縛的領帶。

父女倆與出租車司機布里埃爾,四處飄蕩的旅行者諾亞,同住在一棟公寓樓裡,四個人宛如親人般。

生活平靜如水,但也因一些事情泛起層層漣漪,無以往復。

萊昂奈爾的老同事退休了,大家為他慶祝。

唯有萊昂奈爾注意到了他的悲傷。

老同事對他傾訴,向這一切妥協太難了,寧願英年早逝,但已經上了年紀可還身體健壯,這一切讓他毫無防備,不知所措。

每天規律的上班就是萊昂奈爾的生活,就是他的身分,但老同事的退休使他覺得無助和失敗,也擔憂無所適從的未來。他告訴女兒,不用覺得他需要被照顧,讓她多為自己著想。

諾亞是個孤兒,一個四處飄蕩的旅行者。

萊昂奈爾覺得諾亞是孤獨的,這裡什麼都有,為什麼要找別的地方住。

但諾亞對約瑟芬有一股吸引力,只是被克制了可依舊很明顯。

約瑟芬問諾亞 ” 這次要去哪?”,諾亞對她說 ” 你要是真想知道,就和我一起去。”

影片對人物背景沒有過多筆墨。

我們就像是被直接帶入到了主人公們的尋常生活一樣。

於無言的鏡頭下,給我們悄無聲息的顯露人物之間的微妙牽連。

在舉手投足,眼神交匯中,可以看出約瑟芬和諾亞之間的 ” 愛 “。

但兩個人的生命狀態,一個穩定安靜,一個流動飄蕩。

約瑟芬與父親之間的牽絆,就是其中一條隱性阻隔。而這又是人在家庭、親情中的普遍牽扯。

整部影片以溫柔的口吻娓娓道來,始終 ” 晚風沉醉,靜水流深 “。

要說高潮,那就是咖啡館的意外邂逅。

好久沒像一家人一樣一起行動的四個人,要去看場音樂會。

但是天公不作美,華燈初上,車窗外大雨滂沱。

車在半路拋錨,四人只好推車,精心裝扮的禮服全濕了。

拖車終於來了,但他們已經錯過了音樂會,又不想就這樣回家,所以準備找個地方喝一杯。

深夜,一家咖啡館收留了他們。

伴著音樂,他們喝酒、跳舞、吃宵夜 … 不久又有人進來光顧。

這樣的生活插曲格外美好,如和煦晚風一般動人。

有沒有到達預想的目的地,也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生活平淡而無常,是時候去享受眼下的歡愉。

在這個狹小空間中,不經意的一瞥就能發現克萊爾運用空間、音樂以及她的演員營造出的溫暖而永恆的感覺。

觥籌間,跳舞間,依戀、曖昧、悸動心照不宣。

當萊昂奈爾看見約瑟芬和諾亞在接吻時,他意識到女兒正在迅速地獨立。

而當布里埃爾看見萊昂奈爾與漂亮的咖啡店女主人一起跳舞時,那種感覺也不言自明。

片中與克萊爾長期合作的攝影 Agnès Godard,音樂 Tinderstick 樂隊,以及剪輯配合默契,讓我們的每個毛孔都極度舒適。

克萊爾的影像以一種迷人的節奏展開、跳躍,形成一種無可模仿的獨有美學。

運鏡如水般流暢又如絲質般細膩觸感,讓人流連忘返。

敘事含蓄、間接甚至有些模糊,極簡主義的省略手法,完成從一件事物到另一件事物的跳躍。但可能也會給觀者帶來一頭霧水。

這就是為什麼有豆瓣網友說,很難遇到這種節奏慢卻不煩的電影,同時又很困惑到底講了什麼。

其實,留白,為讓觀者自由呼吸。

萊昂奈爾與老同事之間有著沉默的共鳴,而對方臥軌自殺,讓他愕然。

同事最終哪裡都沒有去成,還是永遠留在了這裡。

生命有時,人要懂得放下。

父女在一次結伴旅行的路上,來到柏林,看望約瑟芬的外婆,我們可以看到這是一個白人家庭。

黑人與白人的連接,是克萊爾格外關懷的主題。

因為她從小在非洲生活,這段經歷成為她日後創作重要的靈感源泉。

外婆在一旁喃喃自語,” 我們都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每個人都躲在自己的角落,每個人都為自己而活。”

萊昂奈爾不想停留,前妻雖然在柏林,但這已是地圖上一個毫無意義的圖標。

海邊沒有陽光,烏雲密布的天空下是肆虐凌厲的風,他們在旅行車裡喝著咖啡和酒,躺在草地,女兒對父親說她喜歡這樣陪在他身邊,即便是這樣寒冷的夜裡。

回家的孩子舉著燈籠,像是蜿蜒在心路上的溫暖。

這或許是父女最後一次結伴旅行。

不可逆轉的時間潮流催促著父女倆人的分離。

女兒要嫁給諾亞,欣慰於女兒找到了幸福,又因會常見不到女兒而落寞。

萊昂奈爾與自己有一個承諾:在重大的日子裡,他要喝滿 35 杯朗姆酒慶祝。

這也就是片名的由來。

他選擇在女兒婚禮日兌現自己的承諾。

這 35 杯朗姆酒裡浸透著他的人生。

生活便是如此的日復一日但常起波瀾,家庭便是生活平淡日常中一個穩定的結構,但又隨時暗流涌動。

靜水流深,那些細碎的瑣事拼湊成生活。

而生活,是一場孤獨者的旅程。

來源:電影雜誌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