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歡愉的心服侍上帝,交響樂之父海頓

海頓

「 世上少有全然滿足和快樂的人,到處充滿著悲傷和憂慮。也許有一天,我的努力可以讓那些為生活而奔波,為瑣事而煩惱的人得到安慰和快樂的泉源。 」這是一個使我向前,多麼有力的動力啊!這就是為什麼當我回顧長久從事的工作時,能夠有歡愉的滿足感。 ──海頓

海頓(Franz Joseph Haydn,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奧地利作曲家、古典主義音樂的傑出代表,是繼巴赫之後的第一位偉大的器樂作曲家,被譽為「 交響樂之父」和「 弦樂四重奏之父」。

以歡愉的心服侍上帝,交響樂之父海頓

艱辛歲月

海頓出生在奧地利南部的羅勞小鎮,父親是貧窮的車輪工匠。海頓五,六歲時,被一位遠親撫養,同時還教他音樂,在教會學校受基礎音樂的訓練。八歲的他擁有好歌喉,徵選入聖史蒂芬大教堂兒童唱詩班(維也納合唱團前身)擔任台柱。

17歲時因發育變聲被趕出合唱團,身無分文,流落街頭拉小提琴賣藝。海頓當過僕人——看門、送信、擦皮鞋,幹過家庭教師,做過大提琴手、樂隊指揮……在長期的艱難困窘中,他並不氣餒,刻苦學習作曲,提高專業造詣。他說:「當我坐在那架被蟲咬壞了的破舊鋼琴旁時,我對最幸福的國王也不羨慕。」

1761年,海頓受聘擔任匈牙利埃斯特哈齊親王的副樂長,不久升任正職。海頓在30多年擔任宮廷樂長期間,不但創作出大量音樂作品,風格也不斷改變創新,而且名聲遠播。他的作品除了大量的弦樂四重奏,鋼琴奏鳴曲之外,最令人矚目的就是那104首交響曲。在這段漫長的歲月中日積月累、循序漸進形成了古典的楷模,參與了交響曲世界從萌芽到鼎盛的全過程。

有位樂評家說: 「 約瑟夫‧海頓是人民的寵兒,他平和高潔的個性,展現在所作的每一個曲子中。他的創作無一不充滿著優美、井然、清澈而又簡易的特質。 」

天才相遇

海頓與莫札特的友誼是古典音樂史上的一樁佳話,長莫札特24歲的海頓對前者的才華一直讚譽有加,曾向朋友推崇「 莫札特是當今世界上擁有的,最偉大的音樂家」。

對於莫札特的歌劇,海頓這樣對朋友說: 「 但願我能向每一位音樂界的朋友,尤其是執牛耳的人,解釋莫札特舉世無雙的藝術,它的深度,它的感情之博大,以及獨特的音樂觀念,因為我自己的感受很深。各國以後應該爭相禮聘這位偉大的明珠到他們的領域中。…如果沒有這種支持,歷史上任何的大天才勢必非常悲哀,同時許多有前途的後起之秀都會在世界上消失。」

從對莫札特前途的關心,可以看出海頓擁有開闊的胸襟和做人處事的彈性態度。

海頓和莫札特是兩顆光芒四射的巨星,照耀在十八世紀後半音樂的天空。比起莫札特的天才風采,或是貝多芬的慷慨激昂,海頓的成就是漸進的,不似莫札特自小有 「 神童」封號,一出現即不可一世。海頓曾自述: 「 我創作音樂向來不求快,總是步步為營,一改再改,直到完全滿意為止。」嚴格控製品質加上數量龐大的曲目,使他的音樂能保持一貫的精緻厚實,並且影響深遠,蔚為當時風尚, 「 交響樂之父」的美名當之無愧。

「海頓老爹」

海頓擔任宮廷樂師期間,工作量繁重,除了大量作曲,還要負責排練各種曲目,包括歌劇和木偶劇,管理樂團、合唱隊,與親王隨時溝通,制定晚會、宴會、慶典的演出計劃,聘僱人員,調解糾紛……在處理雜物上顯的有條不紊,公正廉明,因而得到樂團上下一致的愛戴和信賴,暱稱他「海頓老爹」。

作為指揮,海頓既能創造和諧的工作氣氛,又能嚴格有力地把關質量。每週兩場音樂會的演出水準,讓熱愛藝術的親王十分滿意,鼓勵海頓大膽放手創作。因為年少吃過苦,海頓對下屬十分體卹。他為樂手們爭取權益,要求提高薪水和住房水平。

一次,樂隊成員撇下妻兒跟親王外出旅行,親王樂不思歸,那些渴望與家人團聚的隊員們非常沮喪,於是去找樂長幫忙。海頓靈機一動,譜寫了《告別交響曲》。在演奏中,樂器依次減少,樂師們陸續吹滅譜架上的蠟燭離席,最後只剩下兩把小提琴柔聲輕訴,親王心領神會……第二天,樂師們就在歡笑中踏上了回家的路。

《告別交響曲》第4樂章

作品「 驚愕」的誕生

在眾多的交響樂中,當屬 「 驚愕」最為人熟知。據說海頓指揮樂隊演出時,常有些附庸風雅的貴族前來參加音樂會。可是他們不懂音樂,常在演奏中打瞌睡。海頓想跟他們開個玩笑,於是寫了一首新的作品,嚇一嚇那些喜歡打瞌睡的聽眾, 「 驚愕」這部作品就這麼誕生了。

這首交響曲開始時聲調極為柔和,卻突然間奔出驚雷閃電般的曲調,還伴著大砲式的鼓聲,睡夢中的貴族們頓時驚醒,他們目瞪口呆,睡意全失,樂曲也就此告終。

海頓除了風趣、愛開玩笑之外,在當時的音樂圈中,人人都知道他體貼、善解人意。海頓在臨終前,仍是為別人著想。當時因為拿破崙戰興起戰事,炮轟隆隆,他最後的遺言是,安慰僕人們不要害怕。

神劇:「創世紀」

海頓在晚年曾有一段愉快的英國倫敦之行,在那裡受到相當禮遇,創作了12首「 倫敦交響曲」;並曾聆聽韓德爾的神劇「彌賽亞」,深深受其崇高的宗教氣息感動。返回維也納後決心投身於神劇創作中,「創世紀」是第一部成功作品,他說: 「 在我生命中,從沒有一個時候比在譜寫「創世紀」時更接近神,彷彿神永遠與我同在。」當「創世紀」在1802年完美演出成功時,聽眾都被感動得起立大聲呼喚並讚頌,海頓更是激動得站起來指著天說: 「 這曲子是從那兒來的!」

國破身亡

1809年,拿破崙的軍隊攻陷了維也納,為了禮遇音樂家,拿破崙派遣一名禮兵保護海頓,但當七十七歲高齡的海頓目睹法軍肆虐國土,心中憂慮憤慨不已,在二十四小時的炮轟之後,維也納投降。海頓一方面安慰僕人莫驚慌,一方面召集家人到他的鋼琴邊,虔誠的為國祈禱,用盡全力彈奏三遍他喜愛的奧國國歌「皇帝」,直到精疲力盡為止,5月31日,這位古典樂派大師與世長辭。

對後世的影響

海頓的作曲實踐對莫札特和貝多芬作品都有影響。貝多芬的初期作品常以冗長鬆散的奏鳴式展開,但在他的 「 中期」作品運用了海頓的方法﹕在十分簡單的基調上逐漸發展出高度有機的音樂結構。

海頓的音樂風格熱情、典雅,充滿了歡樂、幸福、和平的氣氛。他的音樂就像田園詩一樣優美。他總是用這種筆調來歌頌大自然,歌頌生活。在他的作品中,還經常可以感受到鮮明的奧地利民歌風格。海頓作品的另一個特點是具有巧妙的幽默感,樂曲中充滿了愉快而別緻的情趣。

海頓被後人推崇為 「 交響曲之父」與 「 弦樂四重奏之父」。其實,無論交響曲還是弦樂四重奏都不是由他首創,不過,這兩個尊稱卻並非過譽,因為正是在他的培植下,這兩種重要的器樂曲體裁才從草創進入了成熟階段。

在弦樂四重奏中,他採用 「 說話的原則」,即各聲部彼此像交談般地呼應,既有清晰的旋律,又有復調的美感。莫札特說: 「 從海頓那裡我才第一次學會了寫作四重奏的真正方法。」在交響曲中,他「 立了以短小動機加以動力性展開的奏鳴性發展原則,廢除了數字低音的傳統,以及開始確立了近代管弦樂的編制和配器原則」。這些,都給予莫札特和貝多芬很大的啟迪。

他是集作曲家、小提琴家、指揮家等於一身,是位多才多藝的音樂家,也是音樂史上多產的作曲家之一。他總共創作了一百零四首交響曲,八十三首弦樂四重奏,五十二首鋼琴奏鳴曲,二十三首歌劇、四部神劇,以及其他為數眾多的協奏曲、室內樂、合唱曲、彌撒曲、歌曲等。其中大多是他在艾斯塔哈基王府服務期間,因應音樂演奏的需要而作。他的作品以結構緊密、開朗明亮、富有旋律性的優點見稱, 至今仍受到廣大樂迷的擁戴。

海頓是德國國歌《德意誌之歌》的作曲者、虔誠的天主教徒。在他作曲不順時,會念《玫瑰經》祈禱,似乎很靈驗。在他完成一首曲後,總是在手稿的結尾寫上 「 讚美上帝」之類的句子。

上天既然賜給我一顆歡愉的心,祂也應該會寬恕我以歡愉的心服侍祂。 ——海頓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