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秀為啥選不出巨星了?

大話西游

內娛、選秀——本年度含爛量最高的倆詞。

朝陽禁獄系、嫖蟲往事、大型塌房觀察類真人秀……不僅為互聯網浪民們提供了許多喪心病狂、聳人聽聞的社交貨幣,還用大量的「油」「水」,澆灌、滋養著中華大地上人民內涵文學的深度創作。

比如最近這個被譽為當代選秀紀實著作的喜劇小品——《偶像服務生》,又名《假如內娛秀人去飯店面試》。

如果說「躍滑職業技術培訓學校、挖機挖專業畢業」的自我介紹有些過於明目張膽;

一句「那魚完了」可算是把陰陽怪氣的精髓發揮到了極致。

短短八分鐘,基本涵蓋了內娛選秀的所有高質量槽點。

如今,選秀人跌落內娛鄙視鏈底端,內娛選秀也徹底變成了一個笑話。

如此說來,選秀即是原罪?

也許大家都忘記了,選秀原來也曾是巨星雲集的。

選秀,本是泛指選拔在某方面表現優秀的人。

所以在互聯網尚未興起之時,參加選秀就成了民間有才者能被看見的唯一方式。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電視行業一直有兩大巨頭爭霸,一個是「二奶臺」亞視,一個是「正房」TVB。

為了進一步搶占市場,他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造星這條路。

當時的造星途徑主要有兩種:一是開辦藝員培訓班,二是舉辦選秀節目。

藝員培訓班就好比如今的練習生制,參選者需要經過嚴格的集訓和考核、跑龍套實習,順利畢業後才能跟電視臺簽約。

最早開辦藝員培訓班的是亞視,但最成功的當屬TVB

看看TVB培訓人員名單就知道,周潤發、劉德華、周星馳、吳孟達、梁朝偉……這些人基本撐起了香港娛樂圈的半壁江山。

而選秀節目同樣也是巨星的搖籃。

選秀在當時只有兩種形式——選美大賽和歌唱大賽。

1973年,TVB開始承辦香港小姐競選,趙雅芝、張曼玉、袁詠儀、蔡少芬等都是當時憑借港姐身份順利出道的幕前新星。

1977年,亞視的前身麗的電視臺舉辦了亞洲歌唱大賽。

當時一共有東京、香港、曼穀等八個地區的年輕人參加,一個cos貓王的21歲年輕人拿到了香港區的亞軍,亞洲區第五名。

他,就是後來的巨星張國榮

在比賽結束後的第二天,張國榮便簽約麗的電視臺,正式開始了他的演藝生涯。

TVB看到了亞洲歌唱大賽的紅火,於是轉身也弄出了一個新秀歌唱大賽。

1982年,一位嗓音低沉、滄桑,臺風大氣的女歌手拿下了第一屆新秀歌唱大賽的冠軍。

她叫梅豔芳,那一年她還只有19歲。

TVB旗下有華星唱片公司,作為新秀冠軍的梅豔芳順利簽約華星,很快便成為歌壇上的一顆燿眼新星。

背靠實力超群的電視臺資源+制作班底資深的唱片公司,香港新秀歌唱大賽迅速成為孕育香港樂壇巨星的搖籃。

比如第四屆的冠軍張衞健、第五屆的季軍黎明、第七屆的季軍鄭秀文、第十四屆的冠軍陳奕迅及季軍楊千嬅……

糢仿張國榮獲獎的張衞健說:「張國榮是我表哥。」

這場比賽成為他們進入演藝圈的重要跳板。

而在後來,鄭秀文和許志安離開華星之後,華星老板又做起了讓當今秀粉最痛恨的「捆綁營銷」。

他讓當年最紅的梁漢文一帶二「拖飛機」,和唱得好但長得不好的陳奕迅、只會哈哈哈的大笑姑婆楊千嬅組起了「華星三寶」小分隊。

哪怕小分隊其中兩人被傳言愛過又別過,但從90年代到如今,不變的還是三人的情誼和粉絲盼望合體的心。

C位楊千嬅,梁漢文鑲邊,換到現在,光封面站位可能得撕個一二三

同樣被譽為「巨星搖籃」的選秀比賽還有一個,叫做香港十八區業餘歌唱大賽。

雖然名字叫「業餘」,但是選手可一點都不業餘。

第一屆冠軍張學友,第二屆冠軍李克勤。一共就辦了三屆的比賽,偏偏出了兩位天王。

當時的香港秀人還基本都是影視、音樂雙棲的全才,張國榮、梅豔芳那更不用說——香港影壇樂壇的「絕代雙驕」;

可並不是被選上了拿到名次就能紅,張國榮自比賽後,也是又在娛樂圈熬了十年才等到一首《moncia》名震香江。

剛出道時,在臺上唱歌表演扔帽子會被觀眾把帽子扔回來

張衞健歌手出道後在TVB當演員,跑了八年龍套才熬出頭,很多觀眾甚至並不知道他還會唱歌。

黎明剛成名時被媒體罵「走音大王」,他出道第一年就開始演戲,但是第一張專輯四年後才成功發出。

可以說,在香港娛樂產業的黃金年代,選秀曾是一個重要的推手,它為香港的影壇、樂壇輸送了無數人才,創造了眾多天王巨星,它也見證了香港娛樂圈的輝煌。

更難能可貴的是,這些人並不是一閃而過的流星,他們普遍擁有著異常持久的藝術生命力。

以至於今天人人都知道這些歌王、影帝,但很少有人在意他們的選秀出身。

相比香港,內地選秀風靡已經是2000年中旬發生的事情了。

但搞選秀的鼻祖其實並不是湖南臺,而是央視。

1984年,中央電視臺曾舉辦過一檔聲樂選秀節目——《青歌賽》。與香港的平民選秀不同,《青歌賽》是「體制內選秀」。

首先,參賽選手由地方電視臺選送,大部分來自於正規演出單位,比如1990年參賽獲獎的蔡國慶本身就是一名劇院歌手。

其次,評委都是國家級的聲樂專家,比賽幾乎等同於畢業答辯現場。

最後得了獎也沒有C位出道,而是大概率被文藝院團特招,收獲嚮當當一個鐵飯碗。

這也決定了《青歌賽》更加註重聲樂的專業素養,而非市場和觀眾,所以它並不能打造出極具大眾影嚮力的歌星。

後來面向「草根」的《星光大道》也是同理,雖然也是由觀眾喜愛度決定選手去留的節目,但選手多半是一些過於「親民」的鄰居大姐和邨口大爺。

贏得了名次也拉不開選手和觀眾的距離,最後造成的結果只能是雙方都對自己的身份產生了誤解。包括主持人的被迫下臺,也和後代選秀節目的結局出奇的相同。

在2003年,地方臺也開始辦起了自己的選秀節目,湖南娛樂頻道推出了《超級男聲》,這是快男超女的前身。

2004年,以《超級女聲》《我型我秀》等為代表的選秀節目正式拉開了內地選秀元年的帷幕。

2005年的《超級女聲》則創造了中國選秀節目歷史上的一個巔峰:

「湖南衞視創下了高達10%的收視率,幾乎趕上央視春節晚會,最高峰的時候,觀眾數目高達4億,廣告價格每15秒高達7.5萬元,其年度總決賽的報價更是開出了每15秒11.25萬的天價,超過了央視1套最貴的時段11萬的電視劇貼片廣告。」

冠軍李宇春成為第一個名副其實的民選頂流。

電視和網路時代的到來,讓造星變得更為簡單。

這一時期的選秀節目也不再是一場歌唱比賽,而變成一場大眾娛樂狂歡。

雖說沒有產生過幾位真正的巨星,但起碼一部分人還保持著對音樂的熱愛和追求。

比如李宇春、張靚穎、張傑等人至今仍在華語樂壇默默耕耘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即便是當初選秀失敗的秀人,換個場地照樣唱嗨。

比如2007年落選《快樂男聲》的夏穎,他後來成為了馬賽克樂隊的主唱。

雖然參加《快樂男聲》時沒甚麼水花,但後來在《樂隊的夏天》中又一次火出了圈,還在今年成了新一代招桃花代名詞。

還比如《披荊斬棘的哥哥》中令人驚豔的張淇,曾在07《快樂男聲》10進1的比賽中輸給了陳楚生、蘇醒,後來他加入黑豹樂隊,當上了第10代主唱。

這些國產的選秀形式,尚且能保證選與被選處於一個供需平衡的狀態。但後來引進的韓國造星糢式,讓選秀這一形式逐漸成為選秀人的牢籠,粉絲的疲憊和路人的怨念。

如今,內娛秀人的問題是,本該唱歌跳舞的都跑去演戲了,而演員們卻在各大晚會舞臺上傾情表演假唱。

最後戲也演不好,歌也沒唱明白。

曾捧紅過梅豔芳、黎明、陳奕迅等歌星的香港王牌經紀人李進在訪談中表示:

「一個新人需要多長時間真正走進市場,看他們走甚麼路線。如果是一些著重包裝的偶像型歌手,挖掘它們要在十幾歲,這類歌手需要大量包裝及宣傳,在開始時投資量很大,但在很短的時間就內達到回報期。相對來說,這種歌手事業期不會很長,所以一年內就要捧紅他。如果講實力,事業期可以長一點兒。這類型歌手可接受漸進式,比如二十五六歲會達到甚麼樣的位置,30歲到甚麼位置,30歲後轉去電影、電視發展。」

不得不承認,偶像包裝、唱而優則演本就是娛樂行業的基本思路之一。

但以前香港歌手普遍進入影視圈,有香港市場太小的問題,尤其在唱片行業萎靡不振之後,演員就是秀人轉型的不二選擇。

況且大部分人的出道之路並沒有那麼順利,黎明1985年去亞視的藝員培訓班學了一年,結果考試不合格直接被亞視解僱。

所以黎明後面又只能去參加選秀。

即便拿到了冠軍,也只不過獲得了一個進入娛樂圈的資格憑證,他們還有充足摸爬滾打的沉澱時間。

而在當下資本造星的氛圍中,選秀成為了迅速積聚流量的工具。

全網一夜爆紅的秀人無數,但真正能踏實磨練唱功、演技的又有幾個。流量巨大的影視劇市場才是他們的終極目標。

於是選秀逐漸變成了一塊朝向明確的跳板,國產影視劇就是內娛秀人的最終歸宿。

雖說內娛缺乏成熟的愛豆培養體系是不爭的事實,但要說秀人沒舞臺才跑去拍戲則是個偽命題。

真就是給他們舞臺全開麥能不能看也是問題。況且如今網路平臺那麼多,有實力又怎怕沒舞臺。

浴室歌姬黃齡

歸根結底,還是秀人們在資本紙醉金迷的誘惑裡忘了初心,既然能撈著快錢,為何還要花時間沉澱呢?

資本對此顯然也是喜聞樂見的,畢竟造星不難,過氣了就換,韭菜總歸是一茬一茬長出來的。

如今選秀出身的藝人越來越難擺脫選秀人的身份。畢竟唱再多的口水歌,拍再多的偶像批發劇,觀眾也不會當他是歌手、演員。

終究只當ta是粉絲用錢砸出來的秀人。

設計/視覺:LVV

 

💰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