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年初八
波蘭的華沙聖十字教堂的一根柱子裡,安放著蕭邦的心臟。如他生前所願:我終於回來了。而柱子上刻有一段墓誌銘: 「 你最珍視的東西在哪裡,你的心就在哪裡。 」
臨終時的蕭邦
1849年10月16日的下午,蕭邦躺在床上,身體幾乎不能動彈,臉上露出無比痛苦的表情。他不想說話,只想請大家為他彈奏一些音樂。毫無疑問,這個時候沒有什麼比莫扎特的音樂更為適合了。因為,蕭邦心裡一直住著莫扎特的音樂,就連自己葬禮也指定了要唱莫扎特的《安魂曲》。隨後,蕭邦要求再聽聽自己那首《大提琴奏鳴曲》的開頭部分。
I. Allegro moderato (第一樂章 中庸的快板)
II. Scherzo – Allegro con brio (第二樂章 諧謔曲 – 有生氣的快板)
Cello Sonata in G minor, Op.65:3. Largo (第三樂章 慢板)
IV. Finale – Allegro (第四樂章 終曲 – 快板)
這組曲子,一直以來都被人們忽視,它不如夜曲、圓舞曲那樣優雅而迷人;也不如敘事曲、波蘭舞曲那般乾淨而明朗;大提琴聲迷亂和頹荒,鋼琴聲陪伴著,時而低語、時而激昂,好像在爭吵,又好像在輕撫。雖然這一題材並不是蕭邦最擅長的,但仍然秉承著蕭邦一貫憂鬱和浪漫的氣質。要知道,這個樂曲寫於1846-47年間,蕭邦剛剛結束了與喬治·桑近10年的愛情。他的多情、他的細膩注定了,他永遠不可能從任何一段感情中全身而退。
喬治·桑
在與喬治·桑分手後的日子裡,蕭邦一直掛念著她和她的孩子們,與他們在諾昂莊園相伴的日子,如同血液一樣流淌在蕭邦的體內。他甚至比喬治·桑更惦記著孩子們。即便轉身離開,又怎能不會在他的音樂中 「 露出馬腳 」呢?
早在這組《大提琴奏鳴曲》之前的《船歌》,就已經透露出蕭邦對於愛情的不安和依戀。我比較喜歡齊默爾曼演繹的版本,琴聲始終保持著優雅和清幽,將蕭邦的浪漫詮釋地更委婉一些。
後來,人們發現,蕭邦一直都保留著喬治·桑寫給他的所有信件。在他日記的最後一頁,發現了喬治·桑的一縷秀發。蕭邦直到生命最後一刻,還都攜帶著她寫給他的第一張紙條。
Chopin:Barcarolle in F sharp major,Op.60 (Live)
瑪麗亞·沃津斯卡
蕭邦肖像,瑪麗亞·沃津斯卡繪製
蕭邦寫下 「 Moja bieda 」
蕭邦的上一段感情追溯到:1836年的夏天。當時,蕭邦和瑪麗亞·沃津斯卡在瑪麗安巴德的鄉間,一起散步、一起創作音樂。她給他畫了一幅水彩肖像。他給她寫了兩首曲子:第二組《練習曲》中第一首優美的《降A大調練習曲》以及一首名為《戒指》的歌曲。
No. 1 in A-Flat Major 「 Harp Study 」(第1首 降A大調 「 豎琴練習曲 」)
1838年,蕭邦對瑪麗亞的求婚被其父母拒絕。之後,蕭邦接受了這樣的命運,他將瑪麗亞的所有來信和紀念品包裹在一起,用一根絲帶將它捆紮好,然後在上面寫下了 「 Moja bieda 」。這個短語通常翻譯成 「 我的悲傷 」。然而,這個短語還有更具詩意的含義:我是個可憐的男孩。這包東西一直保存在他的隨身物品中,直至他生命結束。
康斯坦絲·格瓦德科夫斯卡
19歲時的蕭邦
除了上述兩段感情,蕭邦生命中的初戀屬於19歲那年。他在一場音樂會上註意到了她:康斯坦絲·格瓦德科夫斯卡。他帶著任何青澀少年所有的迷茫、激情暗戀著她。一方面過於羞澀,不願意讓她知道他多麼痛苦,另一方面看到其他情敵對她大獻殷勤而怒不可遏。
隨著對這位女高音康斯坦絲的暗戀與日俱增,蕭邦最終決定創作第二首鋼琴協奏曲。 (事實上,這首鋼琴協奏曲先出版,因此成為了蕭邦的第一鋼琴協奏曲Op.11。)他曾在信件中寫道:是否因為和你在一起,我才學會了擁有感情。
該曲子中的 「 柔板 」樂章也成為了 「 浪漫曲 」,採用了E大調。 「 靜靜的,帶有一絲憂鬱;它應該給人一種羊兒靜靜地在一個地方吃草的印象,喚醒我們的一千種甜蜜記憶。這是一種在美麗的青春氣息中的冥想,而且是在月光下。這就是我讓伴奏音響減弱的原因。 」——蕭邦在其藝術生涯中難得給自己的音樂提供具體內容的例子。
很快,蕭邦帶著不能開花結果的愛戀情愫離開了波蘭,從此再也未能踏上祖國的土地一步。
蕭邦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才39歲。如同一些天才藝術家一樣,他太閃耀了,以至於早早地耗盡了所有的能量。
蕭邦,身高一米七左右,有著灰藍色的眼睛、富有光澤的深黃色頭髮、凸出的鷹鉤鼻子。 1840年,他的體重不到44千克。李斯特覺得:
他那細膩、透明的皮膚令人著迷……他的儀表與眾不同,他的舉止天生帶有貴族氣質,每個人都將他當做一位親王來對待。他的姿勢優雅、自然,說話的聲音低到了彷彿窒息的地方。
「 蕭邦的長相如何? 」 德高望重的鋼琴家兼作曲家伊格納茨·莫謝萊斯概括了一切:答案是: 「 如他的音樂。 」
蕭邦是一個非常內向和私密的人,他只有兩張確認的照片,其中一張已經變質,很難從中得到任何東西,另一張是在他身患重病和臉部腫脹不堪的時候拍攝的。蕭邦生前也曾讓各種藝術家為他畫過肖像畫,但大多數肖像畫為了討人喜歡而不是寫實的。最近,伊朗3D藝術家Hadi Karimi根據他的死亡面具重新還原了他的形象。
Chopin: Nocturne No.1 in B flat minor, Op.9 No.1
論優雅、自然、貴族氣質的音樂,最代表性的就是《夜曲》了。而既優雅,還極具挑戰性的作品非他的練習曲莫屬。要知道,當年蕭邦如此迷戀和崇拜帕格尼尼。帕格尼尼在華沙的10場音樂會,蕭邦無一錯過。要說,蕭邦練習曲沒有受到帕格尼尼影響,是不可能的。但蕭邦完全證明了,鋼琴技巧練習與充滿詩意的音樂,兩者並不衝突,並且可以做到完美!
亞瑟·魯賓斯坦,以其浪漫主義音樂的詮釋而著名。他曾經對比李斯特和蕭邦的音樂:我可以彈奏李斯特一首令人眼花繚亂的奏鳴曲,而且長達四十分鐘,可彈完站起來時沒有任何疲憊感。但是,即便是蕭邦最短的練習曲,也會讓我全身心地去投入,並且讓我精疲力竭。
蕭邦的與眾不同正是他從不去證明自己與眾不同。他對於創作動聽音樂的慾望遠遠高於他取悅他人的慾望。
Etude in E Major, Op. 10, No. 3
世界上,要說什麼最難詮釋?大到科技,小到技術,終有被攻克的時候。可浪漫有多少人能夠體會一輩子,詮釋一輩子呢?音樂亦然。
在蕭邦的音樂中,
浪漫是永恆的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