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賦》有「雲髻峨峨,修眉聯娟」,
《木蘭辭》有「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
這些詩文引發今人的無限遐想,
但她們究竟是如何梳妝打扮的?我們並不清楚。
先秦、唐、漢妝容複原圖
五代、漢、唐妝容複原圖
真實的楊貴妃是甚麼樣的?
北宋的珍珠妝是從何而來?
額黃、紅妝、花鈿、遠山眉又指的甚麼?
……
宋代三白妝容複原
武周時期妝容複原
仙蛾妝複原
碎妝複原圖
8月,《中國妝容之美》一書出版,
豆瓣評分高達8.6。
書中展示了自先秦到清代女子的妝容,
其中29組真實複原的妝容圖特別搶眼,
從發型到首飾,從唇色到眉型,
每一處細節,都經過了翔實的考證,
雖風格迥異,卻各有千秋,
讓人有想立刻穿越的沖動。
我們來到北京,
見到了作者之一陳詩宇,
他是《國家寶藏》和《清平樂》的服飾顧問,
從事中國古代服飾複原研究和工藝美術調研十多年。
在他的眼中,複原古人形象的過程就像破案,
曲折複雜,卻樂趣無窮。
自述 | 陳詩宇
編輯 | 餘璇 責編 | 倪楚嬌
陳詩宇為糢特畫複古妝容
陳詩宇絕對是個「斜槓青年」。
過去十多年,他是出版社編輯,也是服飾史學者,做過影視劇的服飾顧問,也幹過博物館展覽策劃,一邊研究傳統工藝美術,一邊搞歷史人物的形象複原。
在《國家寶藏》節目中,由楊紫飾演的文成公主、由佟麗婭飾演的張懷寂之女丫丫,打破了人們對於唐朝女子的固有印象,觀眾直呼太美了!而這些人物造型的複原者,就是陳詩宇。
《清平樂》劇照,徽柔公主的珍珠妝
宋代女子服裝複原
在電視劇《清平樂》裡,他指導設計的後宮嬪妃的「珍珠妝」扮相,也給廣大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宋徽宗可以穿黃龍袍嗎?蕭後的鳳冠為何沒有鳳?回到唐朝需要帶幾件衣服?……有關於古代服飾方面的問題,網友們總會第一時間想到他。
而把所有的問題歸攏到一塊,就是:真實的古人究竟是甚麼樣子?
在京郊,我們來到了陳詩宇的工作室,看到了大量由他複原制作的古代服裝和首飾。
新疆出土墓葬壁畫《樹下美人圖》局部
畫中人物的妝容為開元樣式
以下是他的自述
了解妝容,也是了解文化的流變
妝容通常會有幾個重點,像眉妝、眼妝、唇妝,都是一些大家希望突出的部位。但我們的古典審美是比較東方式的,不喜歡太誇張的五官,比如太大的眼睛,太大的嘴唇。
所以古代女子化妝,主要是描眉和塗胭脂,極少修飾眼睛。畫眼線就細細長長的一條,誇張的會長到鬢角處。
明 唐寅《嫦娥執桂圖》局部
畫出了明代人心中標準的美人糢樣
唇妝偏好小唇。比如「唇珠」,只在下唇點一小點。比如《延禧宮略》裡頭的「咬唇妝」,只簡單地在唇內側進行一點點暈染,像咬破了的嘴唇。
此外就是「以白為美」,自古至今,無論男女,都推崇面白。甚至在魏晉時期,一些文人雅士也會敷粉,比如曹植。但大多時候,男性的對妝容的需求是遠遠不如女性的,在今天也同樣如此。
漢代 慵懶妝複原
考證:李芽
漢代女子多愛白妝,眉型是平眉或者細彎眉,這是因為漢朝是漢民族文化初步定型的階段,審美偏好莊重、大氣,所以妝容也以沉靜為主。
與這類妝容相對應的,是漢代人曲裾繞襟的三重衣,裡外共有三層,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發型主要是垂髻,末端留有一縷頭髮,當風吹起來的時候,會有一種飄逸感。
初唐服飾與妝容複原
我比較喜歡唐代。這是一個交融、開放的時代,在審美上也比較張揚、外放,因此女子妝容的變化也最多最豐富。
初唐,女子會在額頭上畫花鈿,一朵小花或者小的裝飾,在臉龐兩側畫上斜紅,嘴角邊再輕輕點上一點「假靨」,糢擬酒窩。
新疆出土的天寶年間仕女圖屏
盛唐女子妝容複原
盛唐的時候,會用非常強烈的紅妝,整個臉都塗滿了胭脂,這在當時的壁畫和出土陶俑上看得很清楚。李白寫「婦女馬上笑,顏如赦玉盤」,就是指當時貴婦塗了赤紅胭脂的圓臉,非常形象。
中唐血暈妝複原
甚至還有從吐蕃、西藏那邊學來的「血暈妝」。就是在眼睛上下劃上幾道橫道,如同被劃傷的血痕。這些妝容今天看起來非常誇張,但在當時都是非常時髦的畫法。
晚唐五代女子妝容複原
到了晚唐,女子臉上各種的裝飾就越來越多,叫「滿面縱橫花靨」。不僅畫了,甚至昆蟲的翅膀、翠鳥的羽毛、雲英,甚至各種寶石都會往臉上貼。我們去看今天保存在敦煌莫高窟裡的壁畫,那些供養人漢族女眷的妝容,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由此說明,唐代妝容的整體特點就是豐富盛大,而且交融性特別強,有很多少數民族和異域的元素在裡頭。
北宋妝容複原
宋代是一個崇文的時代,對文教和古典制度都比較尊崇,因此,宋代女子在妝容上也是逐漸收斂的,回歸到淡雅、精致的妝容。
上:明 唐寅《孟蜀宮妓圖》中著「三白妝」的女子
下:南宋妝容還原
此時「三白妝」開始出現。女子會在額頭、鼻梁和下巴敷上白粉,作用相當於今天的高光。
甚至還出現了一個特別的妝面——「淚妝」,表達出相對哀愁的一種情緒。這個淚妝,近似於今天的高光臥蠶。
眉型上,更加纖細、低調,基本以蛾眉為主。所謂「蛾兒雪柳黃金縷」,「驀然舊事上心來,無言斂皺眉山翠」,雖然稱謂不同,但基本都類似「蛾眉」,細細彎彎的兩根。
《清平樂》中的宋代珍珠妝複原
不過,宋代也會有盛大的妝面,比如在《清平樂》裡還原的皇後的盛妝——「珍珠妝」。
其實珍珠妝就是在唐代女子畫花鈿、斜紅、頰靨的地方,改用珍珠來裝飾。在「臺北故宮」收藏的宋代歷代皇後畫像裡頭,幾乎都有看到這種妝面。
因為《清平樂》中有很多宮廷禮儀的場景,比如說皇後大婚,或者是皇家祭祖等隆重的典禮,我們就按照宋代盛裝的要求,給她做了珍珠妝,大家看到以後也覺得很新奇。
明代侍女妝容複原
相較於宋,明代妝容更加低調,明代的命婦甚至基本接近於素顏。但是她的侍女會打扮的比較俏皮,比如在眼角貼一兩個小珍珠、小花,歡喜時貼臉上,煩惱時貼眉梢。
「珍珠妝」到了明代繼續保持,頭上會搭配大型的龍鳳花釵冠,一般適用於最隆重的一些典禮儀式。
與簡潔的妝面相反,是明代女子繁縟的頭飾。她們通常會把頭髮歸攏至頭頂,帶上一個金銀絲編織的網胎,上面插滿了各種簪子,釵子,這一套頭飾有個專有名稱——䯼髻頭面,非常珠光寶氣,彰顯著身份和地位。
嘉興出土的明代䯼髻頭面
一次形象複原,就像是一次破案
還原古人的真實形象,我們通常會用到「多重證據法」。首先是查找相關的文獻材料,比如一些關於禮制的典籍——《周禮》《明會典》,或者是一些圖文書、筆記小說。
第二會借助一些圖像資料,像墓葬壁畫上的人物造型,陶俑,或者是傳世的人物繪畫,等等。
晚唐貴婦妝容複原
舉兩個例子,中唐到晚唐時期流行一種薄片式的花釵,上面會有一些浪漫的動植物圖案,或者是飛禽走獸。但是在博物館裡展出的花釵,總是靜靜地平放在那裡,它怎麼插戴呢,戴一根還是兩根?我就很好奇。
後來,我在敦煌壁畫裡頭看到大量晚唐時代的貴婦盛裝畫像,她們的頭上就正好就插了一整圈這樣的首飾,這才明白是要戴一圈,而且是左右對稱的,像孔雀開屏那樣。
但因為壁畫的呈現還不清晰,我需要找到未被擾動的出土材料來印證首飾具體的位置和方向。
唐代絹畫,原存敦煌莫高窟,現藏大英博物館
正好前幾年,在西安附近發掘了一波女性墓葬,屬於晚唐時期的,女性頭上的花釵都一一保留在原位,這就正好和壁畫上的位置進行一個對應。我才明確了這一整套首飾的具體佩戴方法。
明代命婦畫像
另一個例子是明代的䯼髻頭面。
一開始,我們只會把古人的那些首飾統稱為釵、簪或者梳,但其實每件飾品,都有它特殊的專名。
明代頭戴金絲䯼髻的命婦妝容
比如《金瓶梅》裡,李瓶兒打了一個金絲的䯼髻,然後頂上戴了一個分心,但它具體是指的是甚麼,我們並不知道。
一些筆記,像《雲間據目抄》裡寫「頂用寶花,謂之挑心」,我們就知道頂部可以有一個寶花叫「挑心」。
明代還有一些有圖的書,比如《三才圖會》,它裡頭就會畫出一些首飾的樣子,然後在旁邊進行標註,戴在鬢角兩側的首飾叫「掩鬢」。
根據這些描繪,大體就能推測出一套完整的明代䯼髻頭面的配置。這個時候我們再去找明代的畫像來印證,就比較科學。
《簪花仕女圖》局部
《國家寶藏》中文成公主的形象複原
在《國家寶藏》第二期,由楊紫扮演的文成公主造型,也是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設計。
提到唐代的公主、後妃,大家第一個會想到的,可能是《簪花仕女圖》,畫中的女子身著薄紗大袖,拖地的長裙,頂著一個大高髻,插滿了金釵和大花,雍容華貴。 早期的《楊貴妃》《唐明皇》等幾個以唐代為背景的影視劇裡,大體都以此為基礎。
但《簪花仕女圖》描寫的是唐末,甚至是五代南唐時期的一個潮流。它距離文成公主生活的時間,隔了兩三百年,所以並不適合作為參照。
鹹陽唐墓葬壁畫中的侍女形象
依照一些出土的長安一代的貴族墓葬中的壁畫和陶俑,可以推斷出初唐長安的流行服裝樣式:一件初唐風格的窄袖短襦衫,一件條紋的間色裙,腰間再加一條短裙作為裝飾。
面料選擇了唐人最喜愛羅類、綾類的暗紋面料,還有當時流行的粟特風格聯珠紋錦。公主的額頭上會裝飾有花鈿,發型則是當時貴婦流行的雙刀半翻髻。
至此,一個初唐版本的文成公主才得以完成。
不少朋友會說,這個文成公主是楊紫最好的古裝扮相之一。這給了我們很大的信心,說明大眾對於歷史真實的接受度是越來越高的。
新疆出土唐長安三年張禮臣墓樂舞屏風上的女子畫像
與妝容匹配的東方服飾審美
與傳統妝容相對應的,還有我們的古代服飾。
中國古代大多數時候,人們的服飾觀念比較保守,宮廷禮制也是家長式的,所以我們不太會去凸顯身體曲線,衣服的剪裁也以平面剪裁為主。
武周時期妝容複原
盡管如此,也有一些例外,其中最重要的一次例外,就發生在武則天時期。
當時可以算是女權巔峰的時代,女性地位空前的高。女人們想要竭力展示自己的美,所以唐初用來遮擋面目的幂籬、圍帽都被拋棄了。大量的壁畫、陶俑都體現了這一點,特別是在公元690年到705年之間,這個階段女性展露身型的程度是很強的。
不過,到了玄宗時期,又開始往雍容拖遝和相對保守的方向去發展了,裙腰又開始提高了。
漢代三重衣複原
因為不重剪裁,人們會盡力在面料和織造工藝上下功夫,因為這也是財力和地位的體現。東方幾個國家都是如此,包括日本、南韓、越南,等等。
再加上我們是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需要有不同的材質適應不同的溫度,所以很早就發明出不同質感、厚薄、軟硬程度的面料,夏天會有紗和羅,冬天則是不透風的緞、綢、織錦等等。
可以說,絕大多數的絲綢織造品種和工藝,都是中國人率先發明發展出來的。
唐代盛唐女子服裝複原
前年,日本新天皇登基,舉行了一次典禮,天皇穿的是一件赭黃色的「黃櫨染禦袍」,它其實就來自唐朝的帝王的常服袍,無論顏色還是基本樣式都比較類似。但又在這個基礎上,演變出一個非常大的大袖和拖遝的形態。這也說明中國的文化傳播到日本,然後再在當地生根發芽。
日本皇後和一些貴族女性穿著的「十二單」,他們把外衣叫作「唐衣裳[cháng]」,其實也是來自於唐代女性的日常著裝,只是演變到現在,已經幾乎看不出和唐代的關系了。
明 唐寅《陶穀贈詞圖》
另外一個很典型的案例就是北韓半島的南韓和北韓。他們與我們土地接壤,歷史上也長期是中國的藩屬國,服飾、習俗受我們影嚮更大。
不止明代,包括宋金時代,甚至更早的一些時期,高麗、北韓的國王都要接受中國皇帝的冊封和賜服。所以他們的正式著裝,包括官服和盛裝,是持續地受到了中國服飾制度的影嚮的。
只是到了清代以後,中國人自己的服裝有了一個很大的演變,變成了旗人的系統。而北韓半島依然還部分延續了明代傳統,所以今天看來,他們傳統服裝與中國明代的服裝更接近。
中華文明其實是一個綿延不斷的文明,我們的語言、漢字都和數千年前是同一個文化系統。我們的服裝和禮儀,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所以研究古人的妝容和服飾,不止可以滿足我們的好奇心,更能讓我們了解傳統的中國文化和審美潮流,熟悉我們中國人過去的樣子。同時也可以想想,未來中國人該是怎樣的一個形象,不一定是複刻,但是可以有一些借鑒的思路。
圖片來自:李芽 陳詩宇(主筆唐、宋、明)著《中國妝容之美》
部分圖片由陳詩宇提供 均獲得授權
文中複原造型參與者:
造型師:迦陵千葉、楊驍琪、張曉妍、裘悅佳、吳嫻、李依洋、劉永輝、納蘭美育
攝影師:吳西羽、文華、華徐永、陳勁、楊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