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好萊塢愛上了炒冷飯。
不斷對大 IP 進行翻拍、重啓。
這回,又盯上了「暗黑童話」——《查理和巧克力工廠》。

前傳《旺卡》,將講述巧克力大王威利 · 旺卡的年輕時期。
由風頭正盛的甜茶(提莫西 · 查拉梅)主演。
這兩天流出了第一波片場照。

甜茶版本的威利 · 旺卡,在網上褒貶不一。
有人吐槽他看著比德普版還老,而且不夠瘋。


也有人表示期待。
畢竟,原版電影太過經典,百看不厭。
豆瓣 40 多萬人打出 8 分 +。
即使過去了 16 年,仍被視為「暗黑童話」系的代表。
在鬼才導演蒂姆 · 波頓的詮釋下。
它既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留下了無數「童年冥場面」——
比如威利 · 旺卡的開場舞。
鬼畜音樂配人偶,恐怖穀效應拉滿。

貪吃的小胖子掉進巧克力河裡,險些淹死。
接著被一人粗的管道,吸進了軟糖車間。

還有愛嚼口香糖的小姑娘,死活不聽勸。
最後膨脹成了一顆藍莓。

同時,它又是一部諷刺現實的傑作。
尤其對「原生家庭」這個話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小時候全當看個樂呵。
只有長大了才能品出其中滋味。
今天魚叔就來和大家聊一聊——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

豆瓣小組一直有個熱議話題:
「窮人配不配生孩子?」
每當有這類帖子出現:
「高中女生問父親要一千塊,父親給了之後發了自己老繭的手」
「考研女生沒有自己獨立的房間,而父親只給弟弟單獨的房間」
……
必定會掀起一番腥風血雨。
吵了幾年,不知疲倦。


如果以物質條件為唯一考量,《查理和巧克力工廠》的主角查理肯定不願出生。
因為他家實在太窮了。
一家 7 口,擠在一棟歪七扭八的危樓裡。

爸爸是工人,收入微薄,後來還失業了。
媽媽是家庭主婦,每天有幹不完的活。
還有四個老人就擠在一張破牀上,基本喪失了勞動力。
而大家的晚餐就是開水煮大白菜,別說口感了,吃飽都難。


出生在這樣的家庭裡,自然過得辛苦。
查理不僅無法實現個人的興趣愛好。
就連巧克力這種普通零食,都只能在每年生日的時候吃一次。
當他從新聞裡看到,家對面的巧克力工廠發出了 5 張金券時。
他沒奢望自己能成為那個幸運兒。
但查理畢竟是活在童話裡的大男主。
有作者開的金手指,他如願以償地抽到了工廠的入場券。

但,拿到入場券不等於最終贏家。
他還需要經歷重重難關,才能拿到終極大獎。
與他競爭的有 4 個孩子。
他們的雖然家庭條件都比查理好,但家庭教育卻存在很大問題——
胖弟弟有個太子媽。
不管他吃多少東西都聽之任之。
把他養得體重超標,貪得無厭。

富家女的爹是個女兒奴。
對她的一切要求都有求必應。
把她慣得刁蠻任性,無法無天。

跆拳道冠軍有個虎媽。
從小灌輸叢林法則,逼她爭強好勝。
把她訓練成一個沒有感情的奪冠機器。

游戲天才的父母只是普通人。
跟他缺乏正常的溝通,仿佛活在平行世界。
於是把他養得性格孤僻,還有嚴重的暴力傾向。

可以說,這幾個父母都不稱職。
要麼太溺愛孩子,要麼太順從孩子。
所以他們的孩子在進入工廠後,都因為各種性格缺陷,沒能抵抗誘惑,草草淘汰。
最後反而是資質平平,不爭不搶的查理脫穎而出。
成了巧克力工廠的繼承人。

有人覺得這部電影太過理想化。
同一個賽道上,窮人家的孩子怎麼可能跑得贏?
但仔細分析就能看出,查理贏得理所應當。
因為他有一顆平常心,拿得起,放得下。
而這源於家人給了他健全的愛。
首先,再窮沒有窮教育。
全家人都支持查理讀書,不影嚮他埋頭學習。
空閑下來,老人們還會給他講故事,培養他的想象力。
告訴他學無止境,要心懷敬畏。

爸爸平時工作雖然很累。
但閑暇時也會看看書,努力提升自己。
給查理做了很好的表率。

其次,支持孩子追求夢想。
爸爸知道查理喜歡拼房子,但家裡自是買不起積木玩具。
於是他就偶爾從牙膏廠裡拿一些淘汰的零件,給查理作為原材料。
全家沒有一個人罵查理玩物喪志。
還誇他拼得漂亮。

看到新聞後,家人知道查理也想獲得金券。
即便爸爸失業沒有收入,還是提前給他買來了一板巧克力。

當查理真的抽到金券後,顧及家裡經濟拮據,便動了把它賣了換錢的念頭。
但被姥爺阻止了:
「這種金券全世界只有 5 張而已,以後也不會再有了,傻瓜才會用它換普普通通的錢,你是傻瓜嗎?」
這又是寶貴的一課,告訴查理夢想比金錢可貴。
一旦抓住機會就要堅持到底,不留遺憾。

最後,善於保護查理的自尊心。
家裡一共只有 2 張牀。
大人們寧願擠在一起睡,也要讓查理獨自睡在閣樓上。
為他留出了一個隱私空間。

查理決定去工廠之後。
大家又交代他先去洗個澡,再把褲子上的泥弄弄幹淨。
雖然沒有新衣服換,但是他們也要讓查理保持最基本的體面。
至少在衞生問題上不被人恥笑。

查理家確實窮。
但家庭氛圍是溫馨的,精神世界是富足的。
大人的循循善誘,保證了他在成長過程中不會因為攀比導致心態失衡。
所以在進入工廠後,他依然保持了童真。
其他 4 個孩子則像成人一樣,把這場參觀當成了一種比賽。

尤其是在第一關時。
貪得無厭的小胖掉入巧克力河裡,慘遭淘汰。
其他孩子的表情都很幸災樂禍,只當是鏟除了一個競爭對手。
只有查理是真的擔心小胖子的安全。
還不忘找姥爺確認情況。

反觀小胖在入廠之前,還曾嘲笑過他太窮。
不願意分享巧克力。
孩子們的品格,高下立判。

查理的獲勝,根源上是查理一家教育方式的勝利。
窮人家可以養出優秀健全的孩子;
而有錢人家也可能養出扭曲的孩子。
最可怕的不是貧窮,而是錯誤的教育方式。
就像巧克力大王威利 · 旺卡。
他爸爸是個很有名的牙醫,妥妥的高收入群體。
然而卻是個變態控制狂。
強迫旺卡戴上酷刑般的牙套,而且嚴厲禁止他吃糖。
美其名曰保護牙齒。

但是物極必反。
威利不僅瘋狂愛上了巧克力。
甚至將賣巧克力,當成了畢生的追求。
而他並沒有像查理一樣,得到家人的支持。
反而被父親狠狠威脅:
「你要是去賣巧克力,就不是我的兒子!」

因此威利少時就離家出走,獨自打拼事業。
在經歷了工廠祕方被偷之後,更是對人完全喪失了信任。
把自己封鎖在巧克力工廠裡,整整 15 年。
性格越來越孤僻古怪,不像個「正常人」。
需要靠提詞卡來說話,並且怎麼都發不出「父母」這個單詞。
對原生家庭的厭惡已經形成了一種條件反射。

好在他依然心地善良。
面對調皮搗蛋的參觀者們,只是小小懲戒,沒有真的痛下殺手。
最後還被查理一家接納,重拾家庭的溫暖。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畢竟是部童話,雖有批判,但絕不殘忍。
而在現實中,和旺卡有著類似童年經歷的人,恐怕就沒有這麼好的結局了。
最典型的案例,莫過於臺灣女藝人狄鶯的兒子孫安佐。
2018 年在美留學期間,警方從他家裡搜出了1600 發子彈。
加上其他的武器裝備,威力不亞於一個小型軍火庫。
他還曾和同學說,自己要在校園掃射。
「5 月 1 日別來學校,因為我要進行槍擊。」

18 歲的孫安佐
這起案件在當年轟動全美。
剛成年的孫安佐被學校開除,鋃鐺入獄。
服刑期滿後被遣返臺灣,並且永久不能入境。
而他在之後的採訪中,還把坐牢當成了炫燿的資本。
簡直毫無羞恥心。

年紀輕輕的孫安佐,為甚麼會變成這樣的反社會人格?
根源是他的家庭教育。
媽媽狄鶯曾在《康熙來了》裡狂立 flag:
「我兒子是要做棟梁的。」

她一邊實行高壓教育。
經常恐嚇兒子:如果考不到 80 分就要把他屁股打到開花。
為了讓兒子長高,她辭了工作,每天花 7 小時盯他吃飯。
因為所有菜的營養攝入都是算好的,必須逼著他一口氣吃完。

另一邊又縱容兒子的巨嬰行為。
兒子 12 歲時才斷母乳。
15 歲時,兩人還不分牀睡。
甚至會摸她的胸,咬她的屁股。

狄鶯的教育方式堪稱扭曲。
結果就是養出了一個反社會媽寶男。
其實早在錄制節目時,眾多嘉賓就曾委婉提醒她這樣不太行。
但狄鶯不以為然。
最後只能花 2000 萬到美國監獄撈人。
這完全應驗了芥川龍之介的論斷:
「人生悲劇的第一幕,始自母子關系的形成。」

很多父母口口聲聲地說著「為孩子好」。
但卻無法讓孩子活得像個正常人。
威利 · 旺卡的爸爸是這樣的,孫安佐的媽媽也是這樣的。
這與物質無關,與心態有關。
有了上面這些例子,豆瓣小組的爭論或許可以暫時畫上一個休止符。
不是窮人不配生孩子,而是不健全的父母不配生孩子。
當不健全的父母是窮人時,他們習慣摧毀孩子的心理防線。
喜歡將「我們砸鍋賣鐵供你讀書」「爸媽沒本事,只能靠你自己」之類的話掛在嘴邊。
總是在強調自己的奉獻、犧牲,明裡暗裡對孩子進行道德綁架。
讓孩子從小產生自卑情緒,極度的不安全感。
哪怕工作後花自己的錢,都會有負罪感。

而當不健全的父母是有錢人時,也經常給孩子套上各種枷鎖。
總是以愛為名,逼迫他們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
恨不得讓孩子成為另一個成功的自己,沒有把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看待。
這容易令孩子陷入抑鬱,甚至走向極端。

孩子沒有權利選擇是否來到這個世界上。
當不幸遇上畸形的家庭時。
大部分人只能用一生去治愈不幸的童年。
還是那句話,成為父母之前,先成為健全的人。
否則只會讓悲劇再一次發生。
來源:獨立魚電影